如果了解过佛教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当下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
曾经在印度可谓是有着呼风唤雨的影响,也在阿育王时代曾盛极一时,就连西游记的主角唐僧都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取经。
但今天14亿人口的印度,佛教徒却只剩下800多人,只占印度宗教0.7%的市场份额。
为什么曾经一个到处都是佛塔寺庙的宗教,今天会衰败成这个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佛教在印度消失了吗?
印度与佛教起源
首先,我们得先定义古印度这一个词,古印度在历史上是一个地理概念。
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古印度的国家自称为印度,但是波斯人、希腊人大概因为各个国家的名字太难记,就喜欢统称几个国家为古印度。
在中国的汉代,则把印度称为身毒或者是天竺。
天竺因为出现在西游记中,所以被大家常见,身毒这个名字也是有史料记载的。
后来真正的去过天竺游学过的玄奘觉得这些翻译都差了点意思,这才改叫成了印度。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曾经相当的辉煌,不过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是伊斯兰教的大本营。
印度和尼泊尔则是以印度教为主,信仰佛教的只剩下不丹和斯里兰卡。会变成这样,肯定也是有原因的,这一切还要从佛教的历史开始讲起。
西元前六世纪,佛教诞生于今天的印度与尼泊尔的交界处。
那里曾经有个迦毗罗卫国,王室王子悉达多在35岁的时候看到世上苦人多,于是便达成了解托生死的修行目标,且拥有了相关能清晰教导众生佛法的佛陀专属能力后,最终成了佛陀。
据不同的传记记载,悉达多降生于蓝毗尼园,刚出生时就行走了七步,步步脚下生出宝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出言,天上地下,唯吾独尊,预示着将成为最尊贵者。
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接着悉达多就开始了教化众生,这也就是最初佛教的形成。
阿育王时代
当时的印度四分五裂,国家和国家之间不断的战争,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
另一方面,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几乎是刻在了大众的骨子里,低种姓的人们长期处于压迫之中。
而悉达多认为众生平等,只要你有心,那就可以信佛,可以人人平等。
相对婆罗门教,刚开始的佛教没有上下阶层,谁都能信,谁都能拜,非常具有心理的吸引力。
到了西元前五到六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商人也逐渐被佛教的教义所吸引。
婆罗门三大主神之一
因为婆罗门较大的重视种性质而限制了正常商业的发展,这让佛教在商人圈中传了开来。
接着通过贸易传播到了整个孔雀王朝,也经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这就是最早的佛教扩张。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到了巅峰。
据说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国时目睹了战火的无情,战争结束后深感愧疚,于是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这个时候的孔雀王朝的领土很大,国家很强,不仅大力宣传佛教,还在国内建立寺庙和学校,到处插佛塔,盖佛寺,整个印度一下子变成了佛教大国。
阿育王
被抛弃的宗教
那为什么印度到了今天,佛却被大众无情抛弃了呢?
当下印度有80%的人信奉印度教,另外接近15%的人是穆斯林。
也就是说,佛教是遭遇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组合双打。
在西元8至12世纪,因为外地入侵等原因,这时印度西部的佛教已经势微。
而在悉达多同志的老家印度东北部波罗王朝予以保存佛教的大名,这是在历史上最后一个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
历代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叫波罗七代护法。
这些国王长期赞助建设佛寺,其中那烂陀寺是当时的佛教最高学府。
曾经有高达900多万卷的藏书,在全盛时期有上万名僧人在此求学,咱们的法显和玄奘都曾到此有过朝圣。
印度佛寺
当时每天都有100多个讲台开课,从佛法、天文学、数学到医学都有,用的是高深的梵语,这是一种贵族使用的语言,现在只用于宗教和学术。
所以也看得出来,这时的佛教也正在精英化和标准化。
这种正规化的改革已经无法再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就像之前的众生平等,狗听了都想皈依我佛,而后来的却变成了奇怪的咒语,狗听了都直摇头。
除此之外,舒服日子过久了,就是腐败的开始。
僧人戒律松松散散,不需要再每天出门化缘,就能不断的累积到不俗的财富。
寺院慢慢的成为了封建时期的最大地主,曾经刻苦修行的僧人变成了大腹便便的土豪模样,整天躲在寺院里吃香的喝辣的。
这让整个佛教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民众也开始对寺院慢慢的敬而远之。
婆罗门教
接下来说说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就是印度教,印度教却不是婆罗门教,在历史上是先有婆罗门教,后有佛教,最后有印度教。
其后印度教收拢了婆罗门教以及一些其他的宗教。
而印度教的僧侣以及印度教里的婆罗门阶级,各自都有各自的经济收入,不会造成对社会面的负担和影响。
婆罗门对低种姓要承担教导的义务,印度教的武士阶级沙地利则要保护平民,这在当时的印度形成了独特的权利义务关系。
而且婆罗门会算命、占卜、占星,还有立法,这些技能更加神秘而又符合大众,比较能够吸引到民众的注意。
这对没有生产力的佛教光头,他们平常住在寺庙里,需要民众供养,甚至有些高冷,脱离了与民众日常的互动。
于是印度人放弃了爱的供养,选择了神秘而接地气的婆罗门教。
佛教之所以在一开始能够受到大众的欢迎,主要是有比较平等的社会观,能够给大众带来一个现实而虚幻的想象空间,同时没有比较麻烦的祭祀仪式,倒头就拜即可。
这些优点对于低种姓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抢了当时婆罗门教的不少门徒。
而支持佛教的孔雀王朝消失在朝代的长河中之后,一度衰落的婆罗门教又开始卷土重来。
婆罗门教吸收了不少的佛教和耆那教等宗教的门徒,摇身一变成为了近代的印度教。
印度教在那时也取消了繁琐的祭拜仪式,融入了佛教非暴力的教义,还说佛教的悉达多同志也是印度教的一份子,试图抢回更多的门徒和信徒。
取消和改革后的印度教的教义更加的平易近人,又大大的吸了一波粉丝。
婆罗门教本来就是印度的古老宗教,在佛教崛起之前就已经在古印度流行了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
在佛教刚创立时,也是从婆罗门教进行借鉴,抄袭后加上一些自己的东西,除了不杀生、非暴力和众生平等外,并没有太多的教义创举。
后来为了和印度教抢市场占有率,便开始向印度教靠拢,想吸引印度教的教徒。
但佛教就像是邯郸学步一般,只学到了印度教的皮毛,像是咒语、占卜、仪式等,使得人们开始分不清佛教和印度教的差异,就像雪碧和雷壁,不仔细看真的容易看错。
大众开始认为佛教只是印度教的其中一支,佛教开始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最终被印度教融合,也让印度教徒不再对佛教有丝毫兴趣。
反观老字号的婆罗门教,吸收的是佛教的核心教义,抛弃了一些过时的理念,反而吸引了不少的佛教徒叛变。
一些佛教寺院直接摇身一变,招牌一换,变成了印度教的地盘。
前面有说过,由于佛教僧人没有生产力,佛教的兴盛必须仰仗君主的庇佑,如果国王和贵族不再支持,那么佛教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由于印度的统治阶级一直是高种姓者把持,平民很难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机会,几乎都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之后还在河东。
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教因此相当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像是后来的极多王朝,崇尚的都是印度教,这就导致了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
而后,外敌入侵以及伊斯兰教的崛起也是导致佛教在印度落没的原因。
早在五到八世纪之间,来自中亚的匈纳人通过开波尔山口入侵古印度。
面对外敌的入侵,首当其冲的是印度北部的拉杰普特人。
拉杰普特人是印度的战斗民族,以好战成名,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嗤之以鼻,打仗不杀生,不暴力,那不就是洗干净给敌人送人头吗?
反观婆罗门教,有关战斗的信仰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这个时候,最低种姓的阶级首陀罗会被武装以帮助战斗。
这里的首陀罗是指印度最低的种姓,后来这群首陀罗就被称为战斗陀螺,而实际上陀罗门教专职战斗的神明帝释天后来被佛教抄走。
种姓制度中也有军事贵族,就是沙地利,现在的沙地利也多是拉杰普特人。
最后拉杰普特人阻止了外敌的入侵,因此被称为印度教的保护者。
在后来的匈纳人和拉杰普特人的迫害下,印度西北部没有改信仰的佛教徒,不是被杀就是逃亡,许多寺院被夷为平地,佛教遭受肉体上的惨烈打击,但这些并不是最惨的。
西元986年开始,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也入侵了印度的西北部。
突厥人形象
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是反对偶像,殉教的可以让天堂享受一切,因此看到佛像就砸,看到佛教徒就砍,许多佛教徒只好逃亡尼泊尔或者是西藏。
除此之外,佛寺相当富有,这些僧人又没有武装,因此十分好抢。
西元1203年,佛教的最后据点超戒寺遭到了伊斯兰教徒破坏,这一行动让佛教在印度本土正式灭绝。
虽然战争中印度教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印度教的兼容并济,而且还是老字号,使得印度教能够在伊斯兰教的入侵下还保存了下来。
16世纪由帖木儿后代建立的莫沃儿帝国,虽然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但也提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融合改革,并允许印度教徒担任官员。
印度教在南亚斯大陆所代表的不止是主流宗教,更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多数人没有了解过印度教,又深受佛教的影响,让我们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一定是印度的主流教派,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消失的莫名其妙。
这种认为是错误的,印度的主流思想一直都是婆罗门教,佛教并不是一个完全原创的宗教,而是大量的模仿婆罗门教。
后来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教义,印度佛教也与婆罗门教融合。现在的印度佛教更像是一个印度教的分支,与最初的佛教相差甚远。
我们知道这段的历史脉络后,就不难理解印度佛教为什么会消失了。
虽然佛教在印度几乎是全灭,但却在东南亚、东亚大放异彩,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而当下佛教在世界四处开,但如今的佛教的教义已经变得五花八门,个人无胆妄言,也不要被历史所错误引导。
印度佛教的消失是因为人的原因,当下很多人过度神话佛教,取出神话传说的光环,再通过历史的上帝视角去看佛教的形成,大家才会更加正视信仰,而不是无脑相信佛是万能的。
对于佛教,不知道各位有什么看法,欢迎留下自己的评论。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300506的金刚萨埵唐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