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第307条
某人患少阴病二三日或四五日的时候,出现了腹痛,和小便不利的症状,伴随有大便滑脱不禁,后来大便中夹杂着脓血,张仲景告诉我们可以用桃花汤治疗。
而桃花汤我们知道是属于收敛固脱涩肠之剂。而收敛固脱涩肠之法,仅适用于纯虚无邪病证,因此可以证明,这里的腹痛、小便不利、以及下利便脓血之症,均为虚证无疑,并不夹有一点实邪,更由于桃花汤中有温里散寒之干姜,可以说以上症状纯粹属于虚寒病证。
其实本条307条,是仲景对上条306条的补充说明。我们请看原文307条:
原文谓:“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我们应当理解的是为什么这几个症状要在二三日或四五日后出现呢?腹痛是怎么产生的呢?既当下利不止,可为什么又出现小便不利呢?而下利不止与便脓血有何因果关系呢?
在前面我们讲到本条所述病证纯属虚寒,并不夹有一点实邪。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上需与实证、热证的这些症状和疾病相鉴别。
对于本条的注释,近当代医家大都推崇金代成无己的认识,成氏在《注解伤寒论辩少阴脉证并治》中这样说道:“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别也;下利不止便脓血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也”。
少阴伤寒,随着时间推移,过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进一步入里,虚寒之邪逐渐加重,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凝,寒凝肠胃气机则腹痛。肾阳虚衰无力温煦脾阳,进而脾肾阳衰,阳衰则统摄无权出现下利不止。
由于下利过多,损伤津液,津液亏损则无尿液形成,出现小便不利。脾肾阳衰,气机下陷,阳损及阴伤及血络,则大便由下利进而下利脓血。证属脾肾阳衰,滑脱不禁,大便与脓血俱下,故治宜涩肠固脱用桃花汤温涩止泄。
本证的腹痛性属虚寒,故痛必不剧,而是喜温喜按的隐隐作痛;这里的腹痛需与阳明腑实腹痛相区别,阳明腑实证的腹痛,痛势剧烈且拒按。
本证的小便不利是由下利过多损伤津液而成的无尿可下,临床上当先有虚寒下利的滑脱不禁,后见到小便不利;该证当区别于热盛津伤的小便不利,热盛津伤小便不利当伴有热盛的症状,如高热、烦渴、舌苔黄燥等证;也需与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小便不利相鉴别,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当有少腹里急、口渴、苔白等证。
还有就是本证的便脓血是在下利不止基础上的一种续发症状,是先有下利滑脱,小便不利,后出现便脓血的症状。这里的下利便脓血证属虚寒,故色泽多晦暗或浅淡,而气味不臭且带有腥冷。这种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当与热证的下利便脓血相鉴别,热证的下利便脓血,当有气味重浊臭秽色泽鲜明,伴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证。
桃花汤现在多用于治疗痢疾后期,伤寒肠出血,慢性肠炎,溃疡病,带下等,辩证属于少阴病者。
应用桃花汤的时候可不可以加减呢?回答是肯定的,如若在临床上见到少阴阳虚,阴寒内盛,手足厥冷,脉沉微时,可用本方加附子效果更好。
姜春华教授曾用本方加减治疗无腹痛、无脓血样物、无湿热证之少阴便血效果良好。
姜春华教授所用药物为:赤石脂,炮姜,炒槐花,阿胶,地榆,生蒲黄,茜草根。并且强调炒槐花止血较生槐花效果好,炮姜止血较干姜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