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心理动物,意味着不会仅仅满足于生理需要的实现,一定还有更高级追求,“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因此既需要即时满足的快乐,也需要延迟满足的幸福。
幸福的获得并不简单,因为要超越简单且短暂的快乐,这就涉及如何想得开的话题。
如果把想得开上升到悟道水平,方实现持久幸福感,这在禅宗有很多小故事来说明。
很典型的一个故事,有人问得道高僧,得道后有何表现?回答“吃饭,睡觉”,又问得道之前如何表现呢?回答“吃饭,睡觉”。
问有何区别?回答“之前吃饭时候想着睡觉,睡觉时候想着吃饭,现在则是吃饭时候就想着吃饭,睡觉时候就想着睡觉”。
类似故事很多,比如同样是“挑水,砍柴,做饭”,悟道之前之后大有不同,这个一念之转就在于内心动机已经不同,表现为定力差异,用佛学说法就是“禅定”功夫了当,“活在当下”。
禅是音译,定是含义,联系一起习惯说成禅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冥想”,禅定位于“戒定慧”三种修行方式的中间环节,作用关键,意义重大。
禅宗还有个非常熟知的话语,“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境界。
我们借助禅修这个术语,可以说明一念之转的价值,原本做事情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禅修之后就可以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别小看这个转变,注意力的凝聚就是高效率和生产力。
我们可以做个练习,假如你读书总是读不进去,我们给出一个办法你试一试,“带着问题读书”,读书之初自问“他要说什么”“说的合理吗”“如果是我会如何说”,保证你读书定力强。
从情绪管理角度看,禅定让人安神宁静,迅速冷静下来,进入的是自性层次,自性者真实自我也,也就是理性自我,当然就可以理性处理事情,减少冲动失控概率。
所以我们总是强调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处理事情也要伴随冷静心情。
与此对应的,拿得起分类应对,这是处理事情,能够分类应对也就意味着预测各种可能包括最差可能,心情变得平静。放得下当下示弱,这是处理心情,能够示弱臣服已经发生的事情,包括分类应对后没有达到理想预期的事情,接受现实,承认局限,则可以更好处理事情。
分类技术处理事情,这是拿得起;示弱技术处理心情,这是放得下;我们暂且认为转念技术处理欲求,包括欲望满足,快乐幸福,存在意义,生命价值,人生滋味等,这是想得开。
显然,想得开层次更高,超出对一般事情心情的处理,着眼于生活和生命本身,因此我们之前说过要“跳出来”,要提高格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升维思考,降维打击”,具体方法非常多,我们今后慢慢分享心理学行之有效所谓各种疗法和技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