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也诗我也画
里尔克《豹》赏析

里尔克《豹》赏析

作者: 尊道贵德Layla | 来源:发表于2022-03-13 21:39 被阅读0次

我们通过阅读《豹》来具体的理解里尔克物诗的理念。首先说明一点里尔克的这首名作译本很多,我们这里选择的是冯至的译本,也是这首诗最早的一个中文译本。除了冯译之外还有绿原北岛的译本也不错,大家可以参照阅读。我们先来读一遍诗:


在巴黎植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整首诗有三节12行组成,总的来说支配着这首诗的是涵义上的悲剧性和艺术上的雕塑感,它是对笼中之豹的一个瞬间的速写,同时也是对一个悲剧英雄的命运的叙述。

第一节从内部来写豹的感受

第二节从外部来写豹的状态

第三节写的是豹的抗争与毁灭的命运

下面我们来逐节解读。

第一节 从豺的内部,通过它的眼睛来写豹的感受。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一上来便从豹的眼睛斜起。铁栏随着豹的脚步滚动着,无穷无尽地延伸着,因此说走不完的铁栏。

从外部看,铁笼是一个封闭的东西,而对于运动者的豹来说则是永无尽头的直线。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栏杆后便没有宇宙。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是重复渲染的技法。前面写看不见,后面写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这是从兜圈子打转的豹的眼睛,来写它丧失自由的悲哀。

第二节 从外部来写豹的状态。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强韧,讲的是豹的身躯威武高大,柔软,讲它的步伐。极小的圈写牢笼的狭窄。强韧与极小的圈之间的矛盾,让囚禁的痛苦不言自明。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后边两句也是对前两句的重复渲染。

有人认为,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是陈词滥调是败笔,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豹的打转被看着是一场 舞?我们知道豹是猫科动物,它的步态本身是轻柔而优雅的。在西方人的眼中,豹是一种雍容高贵的动物。从普通游客的角度来说,豹的轻柔地步容更是优雅的舞蹈。强韧的身躯,配合高贵优雅的步态,让人怀疑在豹的躯体里,有一种伟大的意志。

可是即使再伟大的意志,在这无休止的兜圈打转中,恐怕难免要昏眩了吧。前两节通过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对比,把一只在笼中兜圈打转的豹描画出来。然而到此为止,我们至多感到一些悲情。悲情,还不是悲剧。不幸的苦难,自然有悲情的色彩。但所谓悲剧则必须是对苦难的抗争,而后它的毁灭才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前面两段通过写豹在笼中兜圈打转,对这只困兽的苦难进行了渲染。一个威武的豹子在狭小的牢笼中可怜地转着圈圈,突然的被无穷无尽的铁栏囚禁着。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第三节 是诗的高潮,也是整首诗的重点所在。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几句不太好懂。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可见更多的时候,这只在笼中兜圈打转的豹的眼睛是闭着的,而当它睁眼的瞬间,一幅图像浸进入,什么图像?映入眼帘的是什么?诗人北岛解释说:“显然是外部世界的影像,当它最后抵达内心时停住,暗似着恐惧与死亡”。

前一句解释的不错,后一句就值得商榷了。想象一下,当豹睁开眼时,看到的一定是外面的世界,包括诗人在内的游人都在看它。还有呢,那就是自由,对它来说,外面的世界就是自由。但是下面这句是不是像北岛说的那样?到达内心的是恐惧和死亡呢?

我们来看,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这两句要细读。当豹睁眼看外面的世界,看到自由的时候为什么会四肢紧张?我们知道动物只有在捕猎或者逃亡时它才会紧张。也就是说当豹看到外面的人时或者它会产生本能的捕猎的冲动,或者看到外面的自由世界时,会产生本能的反抗牢笼的动作。

但是通过就是一种冲动的激情穿过身体 ,关键是最后一句在心中化为乌有。这个本能的冲动是从身体上,从四肢向内心走的。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为人,是他有意识。人的行为是从意志出发,然后通过肢体来实行的。

但是在这里豹也有心,说明它是被比作一个人。但是这里动作却是逆向的。四肢紧张的静寂,说明它要动作,但是当这个冲动到达内心的时候却化为乌有了。也就是说那个本来要做的动作却被心压抑住了。

实际上映入眼帘的图像是什么?那通过四肢的紧张一定是豹的本能所要求的。这个本能若在自由的状态中,是无需心来判决的。为什么在这里本能却被心否定掉了?难道豹在被捕获被囚禁的过程中没有反抗过吗?恐怕不可能吧。它的本能要求于它的就是反抗,就是自由。

然而长期的囚禁,已使它知道反抗是徒劳的。因为它知道了,它才有了心。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它的心知道反抗是不可能的了,而这不过是长期囚禁的结果而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那有时偶尔出现的被保存在纯粹肉体中的本能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才更加的让人肃然动容了。

在心死之前,那只豹不知怎样激烈的反抗过,它不知是经历了多少血泪的教训,才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但它的躯体仍然会偶尔悸动,甚至无休止的机械地在牢笼中兜圈打转。整首诗的妙处就在与。作者没有写豹的抗争的最激烈的动作,它的狂怒,它的嘶吼等等。而是写了残存于肉体中的那种本能的反应,可谓出奇制胜。

我曾经在公园看到老虎狮子,它们大多数时间完全是病猫,偶尔也会突然的冲向栅栏,或者在栏后奋力嘶吼几声,那大概就是里尔克所谓的紧张吧。人们会欣赏这种本能的行为,会为它鼓掌喝彩。殊不知这些动物早已心死与外部的本能冲动的表现,相对应的是一颗死了的心,这是怎样的悲剧?

总之,整首诗的艺术精华体现在对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这一特别时刻的刻画,它是残缺的抗争,无数次抗争的余响。这个时刻使人联想到貌的历经苦难抗争,最终在精神上毁灭的全过程,也正是这一刻把豹的悲剧精神浓缩地表现了出来。

这个时刻就是莱辛在《拉奥孔》里,提到的绘画艺术中的包孕瞬间觉得,在这个瞬间的刻画,让一个悲剧过程最终凝结为一个雕塑般的整体,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被牢固地树立起来。

那么关于豹的象征意义有很多的解释,绿原认为作者笔下的豹象征着:“诗人自己在被隔绝的囚禁中自我折磨的灵魂。”

杨武能认为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彷徨和苦闷的心情。”

我认为这些解释都过于狭隘了,我想我们可以把里尔克笔下的豹,看作是被各种各样的束缚囚禁了的人类的象征,那么关于这一点就不多谈了。这首诗是里尔克物诗中最负盛名的佳作了,它真正实现了里尔克所谓的客观的忠实描写的艺术理念,也就是物诗的理念。

从这首诗来看,我认为所谓物诗,实际上是对现实的挖掘,挖掘出现实背后的真实。这个真实是与某种普遍的理念性的东西相关联的。因此在里尔克的诗中,越是真实的便越是象征的,这似乎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世界观。神不在生活之外,恰恰相反它就在生活之中。

对于写诗来说,只有通过书写被忽视了的真实的存在,才能刻画出象征性的真理。

每日一练

相关文章

  • 里尔克《豹》赏析

    我们通过阅读《豹》来具体的理解里尔克物诗的理念。首先说明一点里尔克的这首名作译本很多,我们这里选择的是冯至的译本,...

  • 豹         [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的这般疲惫,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

  • 豹(里尔克)

    它的目光,透过无休止的栏杆, 而变得疲倦,直至无法看见。 对它而言,世界就是这千条栏杆, 栏杆之外,一无所有。 当...

  • 发光的忧郁

    房间踱步 里尔克的豹 木撅,马,牛 行星 发光和热的忧郁

  • 豹--致敬里尔克2002.06

    凝止的风 黑色的闪电 在这片草原上雄居 以威严的目光扫视群兽 六月的灰烬里 鲜花和青草纷纷探出脑袋 迁徙的马群消失...

  • 赏析里尔克诗

    预感 我象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

  • Day051 - 豹 (奥)里尔克

    Panther —— translated by Robert Bly From seeing the bars,...

  • 红猩猩(原创现代诗)

    豹 ——在巴黎植物园 作者/里尔克(奥地利) 冯 至 译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 诗/孤独之树——仿里尔克《豹》

    它的身躯表面来看显得伟岸, 四周的墙壁盖在它的头顶上; 它的近旁犹似荒原没有伙伴, 揽括四季宛若游魂般在流浪。 高...

  • 很久,很久了 —— 里尔克诗赏析

    生命中,有没有过那一瞬间的美,那一瞬间的幸福,或者,那一瞬间的感动,那一瞬间的心痛,使你,夜阑更深之际,忽然念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里尔克《豹》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rd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