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往往比八卦更受人欢迎。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打着好心为你着想的旗号,将“某某说你坏话了”之类的事情告诉你。
实际上某某有没有说你坏话呢?
这种事情只有天知、地知、和他知。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的是“来说是非者,一定是个是非人”,而且你所要提防的一定是那个来说是非的人,而不是别人。
鲁隐公名息,他还有一个弟弟名允。
息比允年长了十多岁,他们同是鲁惠公的儿子,但是息虽然是长子,却不是鲁惠公的嫡子,允才是嫡子。
鲁惠公死的时候,允年纪还比较小,息已经长大,并且颇有贤能之名。
息为了鲁国能够安稳的发展,就代替允做了国君,并且打算等允长大了,就把国君之位还给允。
息做了国君,就是鲁隐公。
在鲁隐公的治理下,鲁国一直平稳发展,允也渐渐长大了。
有一次大夫羽父来向鲁隐公谏言,大意是说现在公子允已经长大了,他马上就要夺取你手中的权力了,不如我们一起合伙杀掉公子允,这样你让我做国相,你还是继续做你的国君。
鲁隐公听到羽父的话,把羽父斥责了一顿,说他:“你怎么可以这样想,我当国君的初衷就是为了公子允当的,他长大了我自然把国君的位置还给他。而且我还在其他的地方开始盖房子了,等把国君的位置还给允,我就去盖好的房子里住着养老。”
羽父看到自己的话在鲁隐公面前没有起作用,害怕自己的话传到公子允的耳朵里对自己不利。
就马上又跑到公子允的府上,教唆公子允伺机杀掉鲁隐公。
他对公子允说:“你如果不杀掉鲁隐公,你就会死,毕竟现在可是鲁隐公当政,谁愿意把已经到手的肥肉让给别人呢!”
公子允听信了羽父的话,果然和羽父合谋把鲁隐公暗杀了。
一心为公子允着想的鲁隐公,就这样冤死了。
我读了这段历史,心里真是唏嘘不已。
这个世上谁是真正对自己好,谁又是说着对你好,实际上却是来坑害你的人?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让人去分辨。
就像我也经常对着孩子唠唠叨叨,让他少玩游戏,少看一些无意义的短视频。
但是孩子很多时候也会嫌烦,他总觉得妈妈说好多,就是不希望他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
我呢,其实就像一个令人讨厌的忠臣一样,总希望孩子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不过像这样的问题也并不是孩子独有的问题,像成年人,也分不清谁对自己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
不知道你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有的人明明对你很好,但是你就是怎么也提不起对这个人的热情,反而有可能别人越对你好,你反而越讨厌这个人。
但是反过来,有的人在你面前特别高冷,很可能对你还不屑一顾,但是你对这个人就是说不出的喜欢。
像这种状况,我觉得也只能用缘分不同来解释其中的原因了,否则实在无法去解释其中的因由。
只是面对一个不喜欢也不爱你的人,你费尽心力去讨对方的欢喜,也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情。
就比如说在孩子心目中,他们对父母没有那么多的爱,所以他们做起事情来就不会怎么顾及到父母的想法,他们就只会关注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一点用历史上的明君和昏君的经历来看,也可以看到一个人所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对外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像历史上有些明君比较爱护百姓,也爱江山,所以自己就会兢兢业业得励精图治,让国家发展的更好,让百姓的日子更好过。
他们做事情不需要人去催着做,也不需要人去提醒。
但是昏君又是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只有自己吃喝玩乐上痛快就可以,至于百姓过的日子怎么样和自己没关系,江山被人占了,祖宗基业都被弄丢了,也不放在心上。
这样的君主,无论有多少忠臣劝谏,也不会出现改观,因为压根想法就是不同的。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昏庸的君主总是更容易被人所利用,小人的目标永远都世上昏庸的君主。
来说是非,害君主死于非命的人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君子,只可能是一个小人。
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其实自己都是一个小小的君主,掌控着自己的命运。
而自己是贤明的君主,还是昏庸的君主,就决定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鲁隐公素有贤名,他也想做一个贤名的人流传于后世,但是他悲剧的命运提醒我们,在遇到小人的挑唆时,一定要迅速远离小人,并且迅速的澄清误会,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否则所受到的伤害也许就是不可估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