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听潮
近年来偏爱无词之曲以及纯粹的乐曲,故而甲午年网络上出的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神曲也就敬而远之了。《等到烟火清凉》之前也曾听说过,而且也知道许嵩的专辑名取自佛家的“不如吃茶去”,但想必是缘分未至吧,一直就是没有去听。偶然间看了朋友分享的对此歌的看法,心中一动便去寻来听听,一曲终了方觉此歌确实耐人寻味。
依我之见,此歌令人玩味之处有五:其一是开场的声光画色;其二是重复的词章中难解的谜团;其三迭起的高潮后寂远的结尾;其四是词与歌名的哑谜;其五为歌曲外的东西。具体下面一一道来:
既是音乐,自然是以音状物传情。歌曲的开头,听到的即是一片空灵之音,让人有非在人间的恍惚错觉,接着几声寒鸦惊鸣,顿时有了人间的烟火,虽然这生气还较为清冷。接着乐音转向缱绻绮靡,让人仿佛置身万丈红尘之中,水在流,船在摇,花再开,人在活,清冷的月夜中绽放了万千烟火,然而这热闹的人世之中,竟然有清俊孤高的箫声响起,随之而来的是凄凉萧索的二胡,像是在诉说大千世界的种种以及心事无数。此一段声光画色,可谓是做足了铺垫。
接着,听到的是具体的人声,唱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是一句古代更夫的常用语,也是这首歌中唯一的一句歌词。网上有人解释说是应了佛家的“躁、卑、傲、妒、愁、慎、悲、疑、怒”九戒,意在惊醒世人。然而在我看来,这个九是大有文章的。第一是人皆有七情六欲烦恼无数,真要戒的话,又岂止九条当戒;其二是古代儒释道互相影响,“九”数为极,也就是泛指一切,那么唱到九遍的时候,也即是说尽了自己想说的一切。
至于歌中想说的究竟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歌名与歌词的关系了,此歌确实如朋友说有歌名是歌词的关系是一个亮点。众多的歌曲,都是看先看歌名再看歌词方解其意,这首歌却是先听歌曲再看歌名方解其意。然而要真正揭开谜团,却又得返回去说高潮之后寂远的结尾了。
刚才说过歌曲从一片空灵之境中到纷繁的人世,细心听的话,此时的唱腔中夹杂中极其细微的若有如无的打更的声音,如果一同老僧在一个凄清的古寺敲打着木鱼念叨着佛偈,声音若有若无却又空灵清越,接着,当高潮迭起汹涌到顶峰之处时,顿时又在千丈飞流直下,归于平寂,最后一句,仿佛是一声若有若无的梦呓,曲至此处就戛然而止,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听到此处,你好像听到了什么,仿佛有世间物象,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如果想到此处,相信你可能若有所悟。中国艺术讲究形影、意境、神韵以及本性,形转意,意转境,境转神,神转韵,韵转性,你再结合佛家见山见水的理论,再加上许嵩在艺界的淡泊,以及专辑名《不如吃茶去》和歌名《等到烟火清凉》,便可见独具匠心后的一片苦心。
所以听完这首歌,最后的感触是:等到烟火清凉时,云在中天月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