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14~16章。

《道德经》14~16章。

作者: 吴叔桦 | 来源:发表于2022-11-02 22:58 被阅读0次

第14章--究竟什么是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稀,薄之不得,名曰微】道在哪里我们看不见--“夷”用心去听,听不到任何声音--“希”,用手去抓去摸也抓不住摸不到--“微”。这就是所谓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道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因说不清也写不出来,所以“混而为一”,道无色无声无形,分不清他具体是什么形状,这就是道的体。而我们今天常常讲的本体论,就是在讲这个“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徼”--光亮。“昧”--黑暗。其上面不公亮,其下面不黑暗,便是指道起是看不清,但是道的现象是很清楚的;比如打喷嚏抓痒或者看别人不顺眼,有各种各样的不舒服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去找原因,那一定能找得到。

绳绳兮不可名】就像一根绳子,延伸不断,然而他又在转来转去,让人搞不清楚它的方向到底在哪里。“不可名”没有办法,给他起个名字。

【复归于无物】“复”反反复复。如此反反复复的,就是要回复到无的一个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无”无不无状也无象。可是说他无状又隐隐约约的有状说他无物又隐隐约约有误,这就叫“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去欢迎他,连头都找不到去欢送他,连尾巴在哪里也搞不清楚,向上去找吧,永远找不到最上面的往下去探,也看不到最深的。“上”道体,万物的本源。就当下现代科学如此发达,人都是追不到的。“下”是万物生存的变化作用。人同样看不到那个最后。

看不见摸不到,但却一直是中国人认知事物、处理事物的一个依据。

【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用以前的自然规律来处理现在所看到的现象。要尊重道,用道来处理,才不会出错。道的作用就是自然的规律。用自然的规律来处理,现在所看到的现象就叫正宗管理。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始”就是自古以来道作用的原理。老子用“道纪”来说明,就是道的生化作用,所留下来的痕迹和纪律(持经达变),变的前提要有持经,否则变越变越乱。若是没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完全不尊重道纪,老子认为这是人类非常严重的危机。

第15章--大道入门的要领(微妙玄通)

老子认为得道高人大多都是深不可测,是因为他们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微”修道人的念头很精微。“妙”修道人他的心思很精妙。“玄”他的功夫很深奥。“通”他什么都通,一点儿没有阻碍。因而一般人没有办法来形容他,只好用微妙玄通来形容他--深不可识,太深了,没有办法了解呀。(有部分人想修道,表现出一副深不可测的样子,然本身功夫不足便走,偏了叫做故弄玄虚,便是俢假道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容”形容描述。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用简单几句话把道说清楚,所以只好用各种方法来勉强形容什么叫“道”。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渊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微两句,妙两句,玄两句,通一句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豫--迟豫不决,若冬涉川--好像一个人冬天要过河,但是结冰的厚度不一样,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因此当然会迟疑不绝。“犹兮若畏四邻”,犹豫不定;犹畏四邻--就好像他对四周的人都心存戒惧,怕打扰吵闹别人,引起别人的不安,被别人笑话等等。有跟意结合就是犹豫。,--就是指从外表看这个修道的人很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摇摆不定,把持不稳,这种人生活当中实际上我们是看不起的,可是真正懂了他,就知道他是思虑精微,能够洞烛机先。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俨--严肃,严肃的好像做客人一样(记住客人要遵守的本分)。涣兮其若凌释--焕,精神很焕发,像春天的阳气,春天的阳气主要功能就是让冬天的冰整个融化变成水来滋养万物,这就叫“释”“冰释”

“敦兮其若朴,渊兮其若谷”“敦”敦厚。“朴”没有经过雕刻的原木,没有经过人工去改造的素材都叫朴(指没有社会经验的人)即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世面,那么朴素。“渊”很深。“其若谷”好像空旷的山。(这个渊够深够大,够广容得下万物)虚怀若谷,指这个人心胸像谷一样宽广,可以容纳所有的事情。当然我们做人不能太计较,较小的事情讲过就算了,若老是放在心里头变成了疙瘩,这就叫玄了。

“混兮其若浊”;“混”混而为一,因此不可捉摸,就是“浊”了,为此想办法赶紧让它静一下,自然就澄清了。越是遇到事情,越急越没有办法解决,越可能徒劳无功。当你的心安静下来了,水也跟着安静下来,也就自然而然的澄清了--有感应。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够做到浊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做,就能够安安静静的慢慢等它变清呢?谁又能够在动的时候,不要阻止它,自己先安静下来,用感应的力量让它也慢慢静下来,然后徐徐地生出你所想要的东西出来呢?“安”“静”是我们必须要去修养的东西。越是迫在眉睫,越要静下心来闭目养神,否则你越急你越催越容易出现错误,越急越乱。有时候静下来慢慢的放一下,事情就自己解决(或者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保此道者,不欲盈】懂得这个微妙玄通道理的人,会始终保持不求满足的心态。

【伏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因为它始终保持不盈瞒,所以能够不断的继旧开新,才是最要紧的。满满的容器是装不进去东西的,也产生不出新的东西。满招损,谦受益。你越谦虚,你越懂得适可而止,你越能够得到更多。(变可以,但要记住欲速则不达,要有虚极静笃的智慧--“归根复命”)

第16章--如何依道而行?

修身--“要有修心,要有修身,两个并重”俢心要“虚极,静笃”因此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守静是非常重要的

“致虚”我们心要虚,就是虚掉心中的执着,尤其不要盲目执着,当把这些虚掉,就化解了我们的心病,虚掉心中执着就叫做致虚极。

“ 守静 笃”守境要守到很笃实的程度。安静一两分钟可以,但是安静三分钟以上就不行了。静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使心归静,要花很大的功夫。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对世间万物,一般的人只看到变化无穷,好像有看不完的纷纭复杂。其实只要你看到,根本会发现他们都是一样。打个比方说,人的一生有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一坯黄土一掩埋就解决了。既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就不要太看重他。人生是来欣赏过程的,而且要有起伏才有收获。若真是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是不可能的,也叫白活一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不管外界的事物如何繁华茂盛,复杂变化多端,最后呢都会回到根部的--根生。根通更,就是又来一次,如此才能生生不息。的作用,只要是根部存在就会复发,就会各复其根。老子认为人也是一样的,身体用完了灵魂又回去再找另外一个身体又来一次,这是非常有可能的,那道的作用就好像根一样,只要根没有烂掉,随时都是可以复发出来的,所以叫生生不息。

归根曰静】“归根”要能够静。死在生前方为道。(一个人在生的时候就要去想象自己死的时候会是怎么样,这样他的人生才会有很大的改变)得善终。所谓“审判”,就是人在临终前会很快速的倒带,把这一生从头到尾的放一遍,但是要记住“功过不相抵若是功过相抵,人就会随便的犯过失。

静曰复命】人死了以后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好像是木头坏了烧掉了一样。他的生命会重来。所以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要去想死后会如何。要做的善终的事。若对死亡感到害怕,便是对死的一无所知。因恐惧迷惑。

复命曰常】生命来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生命来之于道又回归于道,这就是常态

知常曰明】      要明白常道才叫知常,才叫明白人。做人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而这个却是实在不容易的。

不知常,妄作凶】曾老认为,现在的人差不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常态,什么叫做平常,什么叫做恒常,更不用说什么叫做知常了。因此都是“妄作,妄求,妄 念最后自招其惑,自作自受,怨天尤人又有何作用?

老子告诉我们:“大道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人生在世不光要活得精彩,还要能够走得安心,就是能得好死”。要求我们约束自己,依道而行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人只要懂得这些道理,终其一生都没有危险。

“知常容”知道常道以后,人才会用虚来容有,才会知道逞一时之快没有意思。(其实别人告诉你什么都是自己安排的,若有人骂你,你生气,就是你自己安排的,是你让他来骂你的,这样你才会清醒,才能容得下。其实会骂你的人都是观世音菩萨,当别人对你讲话很难听,你要这样说:“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只有你才肯这样对待我,别人谁肯呢”这样你就没事儿了,然而没事,不是说不听了,而是要听取这个教训

容乃公】“公”,公正。天下没有公平的事,有的只是“公正”,讲公平的人都是自讨苦恼。当你没有私心,当你没有我执的时候,你就明白他有位置坐我没位置坐是公正的,虽然不公平,但是很公正。若一定是有问题,那问题也是你自己的。

公乃全】什么叫“整全”,就是“自性”,每个人有不同的本性。因此这个时候;“大概是我累世所造成的,要不然为什么他嘻嘻哈哈有车坐糊里糊涂有位置坐,而我却累得要命,却一无所获”。公子是这一点是看不出来的,也是看不全的,所以我们要放大来看就会发现,根本上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找不到开始也找不到结束。若是平一段时间来做评判是不行的。

全乃天】当你看得很全面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天”才是真正最公正的。如此你就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天”就是“道”的代表。老子专门从天道出发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天道,配合天道

【道乃久】“道”是永恒的。“”是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只有遵道才能够长久。

相关文章

  • 2018年6月10日小楷

    练习:《道德经》第14章

  • 2018年4月18日软笔练习

    今日抄写《道德经》第14页

  • 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在卫生计生系统道德讲堂精彩开讲

    12月14日上午,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走进灵宝市卫生计生系统,在道德讲堂活动上宣讲《道德经》,开展《道德经》进...

  • 许渊冲译《道德经》

    正巧今年开始读道德经,家里是中法双语版的书,没想到再看许先生14本译著合集,也有一册中英文版的道德经。另外,道德经...

  • 以“道”解“道”,惊天动地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14章

    曲焕章2018-02-18 08:36:14 《佛道一如道德经》 第14章 作者: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 学习《道德经》感悟(第730篇)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晴 今天听罗教授讲《道德经》序言,收获很大,总结一下所学内容。 道德经有三个内涵...

  • 道德经14

    毛笔字临帖打卡Day14 第二十一章(下)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

  • 道德经 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 道德经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黾黾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 道德经(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14~16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ss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