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与家长沟通中听说了这么一件事。
初一的一个班级家长通过年级家委会集体罢免班主任,原因是该班主任非主科老师。
家长认为班主任应该是语数外老师担任,而此班主任为地理老师,非常年轻不说还管得太严太细。
放学后还盯着孩子做作业,影响了家长接孩子。
原话是:一副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样子,把孩子当成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管,丝毫没有经验可谈。
否认的背后,是来自于副科和年轻的片面认知。最终校长迫于无奈更换了班主任。
但后面的事态并未如家长期待的那样发生改观。新接手的班主任一看这架势,就明白这个班的家长不好惹,索性当起了老好人。
每天以打太极拳为目标,既不指岀孩子的问题,也不落地家长的诉求,只求天下太平。
没过两周,很多家长反应过来,开始怀念原来的班主任。又向学校递交了建议诉求……
这样的事并非只是个案。只区别在于事情的发展不同。
据调查孩子入学,九成以上的家长将目光锁定在学校给班级配备什么样的老师;孩子能不能遇到好老师;低年级到高年级交接时教师阵容的变化等。
很多家长提前开始琢磨,能不能挑老师?能否进教师阵容实力最强的班?年级组长带哪个班?班主任年轻还是年长?有没有丰富的教学验?……这些都已经成了家长们的普遍心态。
作为家长,这些想法是一点错误都没有,毕竟孩子承载了家庭的希望。能为孩子找到称心的好老师也是每位家长的责任。
我们先聊聊学校的真相。学校配备教师的一般规则有哪些。
首先需了解的真实情况是:
其一,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配备出让所有家长都满意的教师阵容;
其二,就算一个班里配备的老师是全明星阵容,也会有孩子或家长不喜欢的老师。
学校和社会上的企业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最多是文化属性不同而已。
学校在配备教师阵容时,既要考虑适合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搭配班子,又会兼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锻炼。
不同班级的孩子特点不同,教师搭配自然会不同。
从专业成长的角度,学校配备常见的组合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专业强弱组合。
如: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师资配置,搭配方式普遍为:一门学科带头人+ —个教学水平稳定的老师+ 一个正在成长的新老师。
这种搭配在资历和教学经验上形成互补。通常,既不会有三强组合,也不会有三弱组合。
这种专业上的强弱组合是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既保障了学生的利益,不会厚此薄彼,又能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关注到了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学校的师资储备。
第二种:教师优势组合。
每位老师的性格和教学风格大致有四类型:
一严厉型:这类老师有较强的控班能力、 注重集体荣誉感,对学校各类活动都非常上心;
二温和型:这类老师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耐心,能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非常善于从孩子角度看问题;
三细腻型:这类老师细致周到,处理问题缜密,注重细节,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判能力;
四粗放型:有这个特点的老师多见于两个极端,一端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他们经验老道、敢放手,善于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另一端是老师则缺乏经验,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手忙脚乱毫无章法。
那么什么风格的老师组合才是合适的?
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学校一般会尊重年级主任或教研组长的意见,从互补协同的吻合度、同事关系的融洽度、学生特点等,针对性等角度组合。
第三种:循环机制组合。
这是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主要趋势。循环机制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
大循环是指从开始一直带到毕业。好处是每个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有利于发现孩子的潜能规避盲区。
对老师的好处是,能在系统思维和孩子成长规律上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
小循环是指阶段性分年级的循环。一般能起到辅助或补充作用。
因为有些老师确实是无论是性格还是教学风格,都特别适合某一学段的教学。
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不同 ,为了更好地教学,这部分老师会在自己适合的年级段循环,同样有利于老师的专业成长。
了解完这些学校真相,你就知道学校是有自己管理特色和搭班方式。
既有效发挥了每个老师的特色,也考虑到孩子的整体特点,将老师和孩子的吻合度放在首位。
所以,比起到处盲目打听好老师、好班级,要求学校给孩子配备全优教师,更建议家长做好师生之间的桥梁,让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
据统计,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喜欢某个学科。
家长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通常会带有误区。
比如拿这个老师的短板和别的老师的长板比较。
常听到的有,“我听说那个班的数学老师特负责”、"我们班语文老师没有隔壁班的好,抓得紧”、“我班的班主任太年轻”、“我班的班主任年龄太大,思想僵化”……
反正是别人的好。
还有家长直接把对老师的负面评价转述给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说老师不好。
比如跟孩子说"你们语文老师给我说,你总写错别字”、"你们数学老师脾气太臭,我不喜欢”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暗示效应,影响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对孩子学习非常不利。
家长的这种行为, 对任何一方都没好处,最直接伤害的就是孩子。孩子一直处于家长老师的消耗战中, 师生关系的和谐化完全被破坏。
注意,家长要做的不是去改变老师,而是让你的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
聪明的家长懂得积极主动和每位老师沟通。
老师也会因此关注到孩子,和家长建立沟通。
如果遇到换老师的情况,先不要着急。首先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变化。
教师阵容的变化很容易让孩子没安全感, 孩子需要时间来适应。这时家长要把重点放在主动和新换的老师建立联系,沟通一下孩子和家庭的基本情况,真实呈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
与老师取得沟通后,有一个细节务必重视。就是主动询问老师喜欢的沟通方式,是微信、见面、还是其他方式交流。
班级换老师,不仅孩子需要适应期,老师也同样需要。这么做也是在帮助老师消除不确定感。家长也能迅速了解不同老师的性格特征。
最后静姐想说,没有一个老师不想当好老师,也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当好学生的。爱子心切固然能理解,但方式方法定当先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