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听话,在家不可以发脾气哦!”这是父母在出门前对你的叮嘱,哪怕你很生气他们总是把你丢给保姆,你也不能哭闹,哭闹就是不听话。
“你年纪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不能凶他们哦!”那些被称为弟弟妹妹的人除了年纪小,跟你半点关系都没有,抢了你的玩具、把你的东西折腾得乱七八糟,你不高兴还要被父母批评,不允许表达自己的不满。
“有话好好说,同学之间要友爱互助。”你的作业被同学故意弄坏不止一次,你终于发火了,老师和父母却劝你要好好跟同学沟通,不能对同学发火。
“XX是长辈,你要有礼貌,忍让一些不要对长辈发脾气。”哪怕有些所谓的长辈没有一点长辈样子,说话难听还爱指手划脚地插手跟他们没有关系的事。
……
类似的场景处处可见。“以和为贵”“不断隐忍,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于是从小到大遇到许许多多让我们不满、生气的事时,第一选择都是把愤怒的情绪自己咽下去。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之后,把愤怒往肚子里咽便成了本能的习惯,似乎再也学不会把愤怒直接表达出来了,它慢慢地便成了既不被自己接纳,也不能被别人看见的黑影。
它们却并没有消失,也不会自行消失,它会换成另一种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生命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
举个例子身边人的例子:一位女性朋友从小被教育着不能随便发脾气,每次因为什么事情感到愤怒时,只要表现出来,就会被大人批评,慢慢就学会了生气时也把情绪压抑在内心里。
长大后,因为习惯性地不去表达愤怒,读书、工作、感情中都总是被他人侵犯自己的边界,很难受却不知道怎么办,这么多年的思维习惯,她已经不敢将自己的愤怒表达出来了,脑子里总是有各种的顾虑,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些难受把她压垮了,几乎到了中度抑郁的状态。
后来,在亲密关系中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对她很包容、抱持的人,慢慢地对自己不喜欢的,让自己不舒服的、生气的事情,也会尝试去表达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愤怒。
但到现在为止,在对待愤怒这件事上,比如自己拒绝了别人,或是因为什么事不高兴发了脾气,之后依然会很忐忑、很不安,对方可能已经不在意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她却要花不少的时间才能让情绪平稳下来。
哪怕理智上知道无论是拒绝别人也好,生气发点小脾气也好,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她也没做错什么,就是无法心安理得地去做,无法没有负担地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经常让自己陷入到苦恼当中。
愤怒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是属于一个偏向于负面定义的词,常跟脾气不好、性格不好等评价性的词联系在一起。正因为此,很多人都认为愤怒是不好的东西,需要去克制和压制,不让它出现。
长时间地压制着内心愤怒的情绪不能表达,会带来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比如抑郁、焦虑、低自尊、自我怀疑、自责、完美主义等,而这些心理问题,也会给现实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事实上,情绪本身是不存在好与坏的。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无论好与不好的情绪,都需要有可以让他们表达的空间,并且被父母看见并包容,接下来才是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学会适当地释放情绪,心理健康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