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君第一篇文章就是吐槽忽悠难防,最近读一本关于心理学和伪科学的书,受到很多启发,找到了人们容易被忽悠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
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性格测试,也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除了算命,生活中还有很多运用心理学牟利的现象,比如让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保健品推销,比如类似“快速根治糖尿病”等带有欺骗性的药物和疗法推销,还比如保险推销的话术设计。
这些不道德的推销,往往把所谓的“研究成果”交给媒体,而不是通过正规的科学出版程序将其成果公诸于世。
所以书中提到,美国关节炎基金会曾发布过一份指南,用于识别不道德的推销:
1.推销者或许会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关节炎的“特别的”或“秘密的”处方或设备。
2.推销者会做广告,用的都是“个案史”和来自满意“患者”的见证。
3.推销者可能会许诺(或暗示)这是一种快速或简单的治疗方法。
4.推销者或许会声称知道关节炎的成因,并且谈到“清除”你体内的“毒素”,同时“促进”你的健康。会说外科手术、X光和医师所开的处方是没有必要的。
5.推销者可能会指责“医疗机构”故意阻挠进步,或者迫害他……但是,他不允许人们用经过尝试和验证的方式,对他的方法加以检验。
仔细想想,那些保健品推销和药物推销,用的都是这5条,对大众投其所好。
那么进一步思考,反过来,这5条可以作为指南,用来识别所有带有欺骗性的推销和营销。
现在有种社会现象是,只要电视、网站和印刷媒体认为有受众,它们就会宣传各种博人眼球的事件和言论,新闻有种天然的缺陷——“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可一味地求“奇”,加上现在网络发声的便捷、调查记者的缺失,使得网络上谣言四起,人们往往只接收一方的声音,很少分辨是否是事实、是否符合逻辑和常识。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络事件不断反转,反复消耗网友的注意力。
苟晶事件就是如此,她当初爆料的时候,时间君就很奇怪,如果她当年真的能排名全区第四,是清华北大的苗子,那应该是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学校和老师都指望着她考上清北来扬名立万呢,怎么会偷她的成绩?
难道说山东的教育水平高到不需要这样的重点苗子了?考上名校被全市关注的现象,只在东北才会有?
时间君存下了第一个疑点,而第二个对苟晶言论打折扣的因素是她的职业和她爆料的时间点。
这些年,互联网行业无道德底线营销的事件特别多,电商也是,太懂得利用大众的心理为自己牟利。
苟晶的夸张言论,让她瞬间成了网红,流量巨大,全民皆知。
若说艰辛从事底层工作的陈春秀不知道流量是什么,可信。
而苟晶,绝对清楚陈春秀事件后大众想看什么,更清楚如何快速成为“网红”带流量。
有时越是耸人听闻的事件,越是有虚假和夸张的成分,因为不符合逻辑的事情毕竟极其稀有,谁都不能脱离大环境而独自生存。
官方通报之后,果然证实了苟晶的成绩远没有她自己宣扬的那么好,只过了中专线。
而且她说七十多岁的老师带着彪形大汉围堵她厂区门口,就是纯粹用污蔑和造谣来持续造势。
老师当年并未对她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如今她却可以为了利益,睁眼说瞎话,对年迈的老师下死手。
利用造谣来牟利的成本如此之低,那人们还敢相信网络上的言论吗?
有的人说,类似这种事件,无伤大雅,反正网友也没什么损失,这也是苟晶后来引起众怒的言论。
会这样说的人,没有考虑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如果你花时间做一件事,你就失去了做另一件事的时间,你失去了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机会。
同理,拒绝不道德的推销,是因为当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金钱,你就没有钱做其他的事了,你失去了让钱花在其他地方的机会。
当人们把时间花在虚假的事情上时,往往会一无所获,而且还浪费了本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的时间。
人们被苟晶吸引了眼球,就不再关注陈春秀事件的进展,不再关心她是否能圆本该属于她的大学梦。
之后再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出声音,大众是否会心存疑虑?毕竟谁都不想再三受到欺骗。
所以,谣言的盛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严重得多,而且其代价会超出个体“机会成本”的范畴,对于社会公平的实现,百害而无一利。
书中开篇就表明,科学理论是可公开验证的知识,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经受过同行评审。
任何不具备这样特质的理论、产品,都不要轻易相信。
同理,对任何的宣传、造势和营销,也要擦亮眼睛,去伪存真,分析其目的是什么,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在利用大众的心理。如果实在太难分辨,不如坐等官方调查结果。
面对众多乱象,我们能做的,唯有多学习、多思考,让自己强大起来,了解科学、分析事件、寻求真相,以此减少被骗的几率,防止被消耗宝贵的“机会成本”。
(配乐版阅读请移步微信公众号:一点五倍速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