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为什么大众容易被忽悠?原来心理学早就洞悉了一切

为什么大众容易被忽悠?原来心理学早就洞悉了一切

作者: 遥不可及_8661 | 来源:发表于2020-07-24 10:30 被阅读0次

时间君第一篇文章就是吐槽忽悠难防,最近读一本关于心理学和伪科学的书,受到很多启发,找到了人们容易被忽悠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

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性格测试,也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除了算命,生活中还有很多运用心理学牟利的现象,比如让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保健品推销,比如类似“快速根治糖尿病”等带有欺骗性的药物和疗法推销,还比如保险推销的话术设计。

这些不道德的推销,往往把所谓的“研究成果”交给媒体,而不是通过正规的科学出版程序将其成果公诸于世。

所以书中提到,美国关节炎基金会曾发布过一份指南,用于识别不道德的推销:

1.推销者或许会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关节炎的“特别的”或“秘密的”处方或设备。

2.推销者会做广告,用的都是“个案史”和来自满意“患者”的见证。

3.推销者可能会许诺(或暗示)这是一种快速或简单的治疗方法。

4.推销者或许会声称知道关节炎的成因,并且谈到“清除”你体内的“毒素”,同时“促进”你的健康。会说外科手术、X光和医师所开的处方是没有必要的。

5.推销者可能会指责“医疗机构”故意阻挠进步,或者迫害他……但是,他不允许人们用经过尝试和验证的方式,对他的方法加以检验。

仔细想想,那些保健品推销和药物推销,用的都是这5条,对大众投其所好。

那么进一步思考,反过来,这5条可以作为指南,用来识别所有带有欺骗性的推销和营销。

现在有种社会现象是,只要电视、网站和印刷媒体认为有受众,它们就会宣传各种博人眼球的事件和言论,新闻有种天然的缺陷——“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可一味地求“奇”,加上现在网络发声的便捷、调查记者的缺失,使得网络上谣言四起,人们往往只接收一方的声音,很少分辨是否是事实、是否符合逻辑和常识。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络事件不断反转,反复消耗网友的注意力。

苟晶事件就是如此,她当初爆料的时候,时间君就很奇怪,如果她当年真的能排名全区第四,是清华北大的苗子,那应该是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学校和老师都指望着她考上清北来扬名立万呢,怎么会偷她的成绩?

难道说山东的教育水平高到不需要这样的重点苗子了?考上名校被全市关注的现象,只在东北才会有?

时间君存下了第一个疑点,而第二个对苟晶言论打折扣的因素是她的职业和她爆料的时间点。

这些年,互联网行业无道德底线营销的事件特别多,电商也是,太懂得利用大众的心理为自己牟利。

苟晶的夸张言论,让她瞬间成了网红,流量巨大,全民皆知。

若说艰辛从事底层工作的陈春秀不知道流量是什么,可信。

而苟晶,绝对清楚陈春秀事件后大众想看什么,更清楚如何快速成为“网红”带流量。

有时越是耸人听闻的事件,越是有虚假和夸张的成分,因为不符合逻辑的事情毕竟极其稀有,谁都不能脱离大环境而独自生存。

官方通报之后,果然证实了苟晶的成绩远没有她自己宣扬的那么好,只过了中专线。

而且她说七十多岁的老师带着彪形大汉围堵她厂区门口,就是纯粹用污蔑和造谣来持续造势。

老师当年并未对她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如今她却可以为了利益,睁眼说瞎话,对年迈的老师下死手。

利用造谣来牟利的成本如此之低,那人们还敢相信网络上的言论吗?

有的人说,类似这种事件,无伤大雅,反正网友也没什么损失,这也是苟晶后来引起众怒的言论。

会这样说的人,没有考虑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如果你花时间做一件事,你就失去了做另一件事的时间,你失去了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机会。

同理,拒绝不道德的推销,是因为当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金钱,你就没有钱做其他的事了,你失去了让钱花在其他地方的机会。

当人们把时间花在虚假的事情上时,往往会一无所获,而且还浪费了本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的时间。

人们被苟晶吸引了眼球,就不再关注陈春秀事件的进展,不再关心她是否能圆本该属于她的大学梦。

之后再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出声音,大众是否会心存疑虑?毕竟谁都不想再三受到欺骗。

所以,谣言的盛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严重得多,而且其代价会超出个体“机会成本”的范畴,对于社会公平的实现,百害而无一利。

书中开篇就表明,科学理论是可公开验证的知识,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经受过同行评审。

任何不具备这样特质的理论、产品,都不要轻易相信。

同理,对任何的宣传、造势和营销,也要擦亮眼睛,去伪存真,分析其目的是什么,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在利用大众的心理。如果实在太难分辨,不如坐等官方调查结果。

面对众多乱象,我们能做的,唯有多学习、多思考,让自己强大起来,了解科学、分析事件、寻求真相,以此减少被骗的几率,防止被消耗宝贵的“机会成本”。

(配乐版阅读请移步微信公众号:一点五倍速时间)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大众容易被忽悠?原来心理学早就洞悉了一切

    时间君第一篇文章就是吐槽忽悠难防,最近读一本关于心理学和伪科学的书,受到很多启发,找到了人们容易被忽悠的理论依据。...

  • 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忽悠?

    我一直很好奇: 减肥这个事情,不管是保健品、治疗仪还是各种花式疗法、只要和减肥沾边,明明觉得不靠谱,但追随者趋之若...

  • 家长为什么容易被忽悠

    对于大多数想要让孩子通过读书在未来找到一份好工作甚至更有大好发展前景的家长来说,肯定会想让孩子上一所更好的...

  • 我为什么容易被忽悠

    又是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 周四去参加公司组织的创新孵化器活动,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听各种被公司认可的创业公司介绍自...

  • 我的情感回忆录-26

    (接上回) 眼看婚期将近,某夜,不小心洞悉了小J曾经的一切,原来他和前任分手是因为反反复复的妇科病,原来他老早就知...

  • 《影响力》-为什么老被商家忽悠1

    《影响力》一书中提到我们为什么常常被忽悠,今天来看看为什么容易被忽悠的前两个法则: 1.互惠法则 a.当你接受商家...

  • 你为什么那么容易被忽悠呢?

    为什么有些产品一说限量供应就很容易引发人们抢购? 为什么明明有些人我们不喜欢却无法拒绝他们的要求? 为什么我们更容...

  • 被忽悠了

    不知道是不是瘦点了,感觉有个裤子裤腰有点大,晚上和同事一起去改小,可是貌似改得太小了,对自己严重无语啊! 本来也是...

  • 被忽悠了

    听说吴江北联的油菜花已是大片大片的金黄,心驰而神往之。晨间,友人连线问是否得空一观,我正有此意,可谓一拍即合。地图...

  • 被忽悠了

    “张姐,我回去了昂,不想再听下去了。” “怎么了?你现在在哪里我过去找你。” “我已经下去一楼了,你要下来,我等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大众容易被忽悠?原来心理学早就洞悉了一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xz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