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两篇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忽然对人的完整性,作为人之权利自由的完整性,多了些思考。
一篇是关于“五分之三妥协案”,说的是美国联邦宪法制定过程中,美国南部和北部因奴隶是否算作人口达成的相互妥协,结果是将奴隶作为3/5人口计算,就是一个奴隶相当于3/5的人。
现在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那么当时起因何在?利益为之。
南部奴隶主认为奴隶属于自己的财产而非自由民,但为了在联邦立法机关中获得更多的席位,又坚持在计算本州人口时将奴隶计算在内,这对奴隶的定义本身就是矛盾,究竟是物呢还是人呢?
北方资产阶级认为如果想将奴隶算在人的基数内分配议席,同样就应负担相应比例的税收。争论的结果就是3/5这么个比例,无论是缴税还是选举议员投票权,都按比例折算。
这是记入历史的,同样是人的奴隶在权利和义务上被打了六折。
另一篇是关于为房子结婚的。一恋爱中的女生,对男生不是特别倾心,还没决定要不要结婚,恰巧这时男方家里拆迁,政策是多一人口便能多套房子,现实的问题来了,这婚,结还是不结呢?女方犹豫不决,作为过来人的父母说,傻呀,当然要结婚啊!然后便真结了。
那么,这段婚姻的来源是为了爱情还是为了房子呢?其实这样的事儿屡见不鲜,比如农村会以彩礼权衡所嫁的对象,比如城市会以有没有房子作为谈婚论嫁的前提。
这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还发生着的。
这两个联系不到一起的例子,共通的是人之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衡量取舍。
如果将生命画作一个饼图,前一个奴隶的例子,60%是人,后一个呢是多少呢?
奴隶60%或其他数字的权益是由他人放弃或争取的,政治利益上的砝码,明确用数字统计量化。
那么第二个例子中的女生,是在争取权利呢还是放弃权利呢?争取了多少又放弃了多少,无法量化,无论婚姻是否一直存续,都要用一生去衡量。
那么她的生命饼图有多少是被物化了的呢?
何止这个女生,职场中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完整的呢?看似自由民,但在物化的权益面前,与黑奴的60%之妥协有本质区别吗?
或许区别仅在于,一个被动,一个是在被动中的主动而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