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去赶了一次集。
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赶集,去赶集的目的是为了写东西,工作的团队想做一期关于集的视频。
于是,就去了那一片热闹地儿。
说真的,赶集对于我来说,一直是抗拒的态度。
小时候或许有过兴奋,想去赶集,想出去玩。但是这只是或许,童年的赶集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愉快的记忆。
买衣服,买鞋子。
妈妈会问我,喜欢哪个啊,这个怎么样?
但是敏锐的我知道,太贵的我不能喜欢,我喜欢的只能是家里能够给我买的,尽管如此也必须得讨价还价一番。
磨嘴皮子的时间远远大于别的时间,于是就理所当然地产生一种真实而不舒服的体会——家里的生活很穷苦。
穷苦,不是什么好词好句,也不用刻意给它渲染装饰一番,真正体验过的人知道其中包含的痛苦和尴尬。
所以赶集,又有什么愉快的?
为了生活,忙忙碌碌。集上有很多东西卖,但是来买的人,却不是什么都买啊。但肯定也有人买贵的、好的,也肯定有人从集上能够收获到许多许多的快乐,但那个人不是我。
我试图去写的话,也不会成功,因为没有感情,写不出那种快乐。
回到年前那次赶集,留给我的印象,是走马观花。
为了任务,跟着团队,迅速地把商品浏览一遍,没有时间为喜欢的东西驻足停留,偶尔多停了一会儿,一定是因为摄影师要拍附近的东西作为素材。
那次的集是那种到了中午就会结束的,于是很快也就离开了。
回去的时候,是无感的。
后来试着写东西,也是无感的,空虚地去描写,表达的东西连自己也弄不明白。
集,真的是交流的场地吗?
对于人们来说,集真的能够带来快乐吗?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遇到一个流浪的老人。摄影师最先注意到她,嘱咐我把手中的串串给她点,我照做了。
我记得她接过去,没说话,从嘴里吐出来一颗奶糖,但没有丢掉。
吐出来糖,应该是方便吃串串。
回想起来,她已穷困潦倒到了流浪的地步,又是冬季,她身上还破破烂烂的,一定又冷又饿又痛苦吧。我们的关注于她而言,是一阵微不足道的风。
我当时心里想,给她再买点吃的送过去?
但是那时候已经下集了,附近没有卖吃的了,于是最后也没有再过去。
集上,人生百态必然会展现出来,而我只是窥到了其中一角,但这一角,我也没有真正看清,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
前几天,问当地一个阿姨赶集不赶,阿姨告诉我她逢集必去。
原本问的目的是再多加了解集,但由于我当时忙别的没看到阿姨的回复,晚上道歉,阿姨也没再搭理我,我也没再继续问了。
我当时朦朦胧胧地想,问,其实可能也问不到我想要的。
别人的人生、感受,对我来说可能都是雾里看花。
但不问,更难了解对方的感受。
我或许应该去当面问问,在这个微信交流比重过大的时代,当面聊聊天,或许能够得到更多的答案。
心里模模糊糊地想,集,或许也是这样的。
面对面的,真实的,不加粉饰的一切。
在交易的时候,伪装是很难的。穷,就是穷,必须买更便宜的,性价比高的,否则就会感觉肉疼到心脏痛。
哎,如果真的要写集,或许我还得再去看看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