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庵:一个小山村的最后怀想

作者: 风雅田园 | 来源:发表于2017-06-16 22:29 被阅读1889次

    戴建东

    青山庵,是一个小山村的名字,因一座古老的庵堂而得名,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南山腹地塔石乡井上村境内。古朴的村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一个小山村,怎么会延用尼姑庵的村名?这里会有怎样的传奇故事?趁着周末,我和青山庵的朋友福贤一起,一路登坡爬坎,前往这个小山村。


    一 


    福贤是青山庵长大的山里娃,大山给了他纯朴、憨厚的秉性。然而,绵绵群山没有阻挡着他向往山外的脚步。早在十多年前,他就走出大山,在金华创业,后来又辗转到江苏徐州,一路风雨,一路艰辛,在商海中跌打滚爬,且小有业绩。而今在金西开发区创办来料加工基地,也算是在山外站住了脚。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居住在高山上不通公路的村庄,都将异地搬迁,让山民实现下山脱贫,青山庵也在搬迁之列。于是乎,我想趁这个小山村没有搬下山之前,前往做一次探访,也算是对这个小山村作最后的怀想。

    福贤是我的好兄弟,虽然居住山外多年了,在青山庵老家的房子早已破败不堪,但他听说我想上青山庵走走时,欣然表示,要全程陪同我前往。

    青山庵是井上村的一个自然村,距井上村还有两三里山路。早在二十多年前,福贤还居住在山里时,我曾经骑着自行车到过青山庵。当年,我从龙游县境内骑自行车进山,到达上阳村后,用肩背着自行车,爬了十多里山路,硬是把这个“铁家伙”扛进了井上村。

    令人想不到的时,自行车在山里根本用不上,到井上村的山路,几乎没有一段是平坦的,清一色全是步步登高的石阶。当地人出行,也只有凭借一双大脚板丈量大地。由于山里人长期习惯于登坡爬坎,造就了他们走路重板落地的习性,以至于山里人到山外走路,照例有重心前倾的姿态。

    由于生活的需求,山里所需的货物,都要从山外挑进去,山里所产的农副产品,也要靠人工挑出山,由此还产生了一种行业:担反脚。担反脚的人,靠一个肩膀和一双大脚板,为店家或商铺充当驮夫,也帮村民挑些大豆、包谷以及杉木毛竹之类,从中赚取劳务费。从事这种行当的,都是年轻力壮,并很是勤劳的人,一般偷奸耍滑之辈,根本吃不了这种苦。

    当年,我把自行车存放在井上村后,爬坡过坎登上青山庵。这个僻静的小山村物产丰富,村民生活自给自足,所有人都有一种安逸自得的感觉。虽然人口不多,但村里设置了碾米、碾粉的机械,除了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须品之外,山民都能自产自足。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富足的生活,着实令人羡慕。

    青山庵:一个小山村的最后怀想


    井上村很大,有一千多人口。但由于不通公路,离村庄最近的公路也要爬十多里山路,以至于这个一千多人口的大村竟没有一辆自行车。自行车进不了井上村,更扛不上青山庵。

    当年,井上人也有自行车,但他们把自行车寄放在离村十多里路的山坑村,每每要出行,就爬十多里山路到山坑,再骑车去塔石或汤溪。这种日子,山外人也许无法想像,老一辈饱受无路之苦的山民,或许习惯了这种生活,但年轻一代对修路的渴望年甚一年。

    进出井上村的路,是一条逐层登高的石阶梯台路。漫长的十里山路,对村里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炼狱般的磨励。而青山庵比井上村的位置更高,通往青山庵只有一条一脚板宽的羊肠小道。我们很难想像,在经年的岁月中,青山庵人是靠什么样的一种信念,坚守在山顶,延续着生命的年轮?

    也许在计划经济年代,山区独有的物产,让山里人产生自足和骄傲,物质匮乏年代,吃饱穿暖,应该是人的最基本需求。青山庵人就是依赖着山林田地带来的丰富物产,才把这个小山村当作世外桃源,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他们安逸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把一方小天地比喻为山中“小兰溪”。每每提及“小兰溪”的雅号,井上乃至青山庵人都是一脸的自豪。

    后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普及,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得以实施,井上村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通上了公路,山民从此结束了“担反脚”的日子,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也频繁起来。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公路打开了山民的另一个窗口,他们迎接了更多的现代信息,从而让山村更加接近现代生活。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一辆一辆接着拥进了井上村。

    而地处高山之巅的青山庵,因村小人少,地势高峻,至今依然未能通上公路。村民们还得忍受肩挑背扛的日子。因而,青山庵村还保持着清幽、僻静的生活环境,民风纯厚,古朴依旧。改革开放近四十来了,青山庵和山外世界相比,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依然沉寂在群山环抱当中。

    青山庵:一个小山村的最后怀想


    我们把汽车开到井上村后,徒步上山。这次青山庵之行,我也是有备而往,穿着平底鞋,除了手机和相机之外,一切轻装上阵,以减轻爬山的劳累。

    从青山庵到井上村,全是一路婉延、拾阶而上的羊肠小道。走在林木丛中的山道上,斜阳从茂密的竹林隙缝间钻下来,在山径上投下斑驳陆离的色彩,人穿行其中,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感觉。

    青山庵虽然同属井上村,但离井上村还要翻过一道山岗,通往青山庵的路就是从农田边延伸到山顶上的一条小径。而且越往山上路就越窄,靠近山沿的路也就一脚板宽,脚下便是几十米高的山崖。就是这样狭窄的山径,还是山民为了上山劳作从岩石边开劈出来的。

    我们想像不到,这在个山旮旯里,竟然也会居住着一群山民。当年,或为了躲避战乱,或为了耕种裹腹,青山庵的先祖几百年前从福建迁居于此,把青山庵修建得严然是方外世界,过着“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洒脱。

    时值阴历五月,两旁的农田已经蓄水待耕。我们从山脚边缓缓向山顶移动,两侧茂密的山林浓荫覆盖,延伸的树枝垂垂倒在路的上方,小径就如同一条天然的通道,行人得猫着腰才能钻过。

    经过一座石拱桥之后,上山的路便陡了起来,沿路而上的石阶都是从岩石上雕琢而成,山路九曲十八弯,水蛇腰般扭动着身子向山顶延伸。从山脚下的杂木林到半山腰的翠竹林,翻过一道山岗之后,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竹林掩映的山岙间,显现着一排泥墙瓦房,这就是青山庵村。

    站在村口,看着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的小山村,几间泥墙瓦房,错落在高低不平的山岙中。僻静、安祥之中,多少给人有些落没的寂廖。走进村子,我们碰不到一个村民,也听不到鸡鸣犬吠之声,整个村子显得过于孤寂。就连村口的小路上,都长满了青草,一看就是少有人迹践踏的缘由。

    现在的青山庵村,总人口不过三十来人,但由于年轻人都在山外打工谋生,留守在村中的只有四五个年纪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些老人或因腿脚不便,或因不适宜山外面的生活,终于成了山村的最后守望者。子女们都到山外谋生了,留守的老人们生活,就显得单调而简朴。他们除了一日三餐之外,更多的时候就是坐在门槛边,目睹着飞进飞出的山雀,以及东山的日出和西坡的夕阳。

    青山庵:一个小山村的最后怀想


    青山庵村不大,但村庄四周环抱着群山,山上到处是摇弋的翠竹,从山中流淌而出的清泉,从家家户户门前经过,整个村庄犹如世外桃源般僻静。村中的房屋,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因为不通公路,外面的钢筋水泥砖块运不进来,村民们就地取材,用山脚边的黄土垒拥成墙,房屋基脚则采用当地的青石衬砌,这也让简陋的房子有了牢固的基础。

    在村口处,我们见到一幢水泥钢筋结构的三层小洋楼,房主名叫福泉,是一位在外闯荡多年的能人。二十年前,他用在山外赚来的钱,硬是靠人工搬运,把一块块砖瓦和一根根钢筋,抬进了青山庵。在没有公路运输的条件下,在山顶上修筑一幢小洋楼,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奇迹。

    由于村里人都在外面谋生,我们在青山庵转了好多圈,竟没碰到一个村民。许多农舍的门前,都已经是芳草凄凄,一片绿荫,足见人迹荒芜。

    在一间破败的泥墙瓦房前,福贤告诉我,这就是青山庵,里面曾经也有尼姑居住。后来,因为时局变迁,庵堂里的尼姑就不知去向了,空留下这间泥瓦房,孤寂落没地呆在深山之中。据说,青山庵建于雍正年间,庵堂的房梁上,也写有雍正年间建造的字样,只可惜,庵堂铁锁把门,我们无缘入内得见。

    我站在昔日的庵堂门前,目睹着古老而陈旧的泥墙,看斑驳的阳光碎片投射在乌黑的木板门上,无法想像青山庵曾经过有的香火萦绕的鼎盛与风光。在这间远离凡间的空门之中,有多少善男信女,为了心中的一种寄托和希望,不惜攀爬几十里山路前来进香,这种信念的支撑足以让人感动。惑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一种深藏内心的动力,支撑着人们不惜爬山涉水顶礼膜拜。而今,庵堂犹在,尼姑何寻?整个青山庵也已处在荒凉空寂之中。只有偶尔从空中飞过的山雀,留下几声青翠的鸟鸣,才会给这个小山村增添一丝生气。

    在村后的拐弯处,有一处二十多平方米的平台,这儿是青山庵人的晒谷坪。昔日农忙时节,人们把刚收割回的稻谷、玉米、大豆,搬到坪上翻晒,一块坪就足够供给全村人使用。而今,整个晒谷坪已长满了茅草和荆棘,荒漠和空廖,充斥在每一个角落。唯有四周苍翠的竹林,仍坚定地围护在晒谷坪边,守护着这一方江南稻米文化中特有的圣地。

    青山庵:一个小山村的最后怀想


    经过福贤的引见,我们终于在一户人家找到了居住于此的村民。主人名叫樟明,子女都在山外谋生了,因为家有八十多岁的老母要照顾,夫妻俩不得不留守在家中。

    樟明家住着四五间泥瓦房,尽管房屋简陋,但主人收拾的非常整洁,门口还种着栀子花、桂花和各式不知名的藤蔓。栀子花开的正旺,清香飘荡在空中,似乎有一种甜美的味道。主人用山泉冲泡的清茶,带着独特的香味,喝在口中,细细品味,余香不止。

    在我们坐着喝茶之际,男主人在厨房张罗着中午的伙食,小笋炖肉的香味从厨房一直飘到中堂,让我们食诱不已。女主人不善言辞,坐在门槛上收拾着一种不知名的野草,听说是一种中药,可以治疗结石之类的病症。后来得知,在山中,花花草草都是宝物,只要识货,随便上山一拔,就是一大摞中药材。所以,山里人很少上医院配药,偶有伤风感冒,大多抓一把野草,用水煎了服用,第二天就能见效。不像我们,一声咳嗽,就得花个四五百元。看来,居住在山里,对无欲无争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也许山里难的有外人进来,男主人很是好客,中午吃饭时,拿出了珍藏五六年的野果浸泡的米酒。就着山里独有的野菜,喝着农家自酿的米酒,别有一番滋味。席间,男主人谈兴正浓,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打听什么时候可以搬迁下山,毕竟没有路太不方便了。原本井上村建起了居家养老中心,年满八十的老人,可以免费就餐,但他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了,因为到井上要爬二三里山路,甚是不便,也不安全,只好作罢,老人也就享受不到这一惠民福利。

    这时,一直坐在边上不说话的老母亲也开口了,她说,你们是山外人,见识的多,认识的人也多,能不能帮忙打听一下,什么时候可以让他们也搬到山外居住,结束这种原始人的生活。她说,她居住在青山庵一辈子了,年轻时,还会走到山外看看,近几年来,年纪大了,走山路不便,就再也没下过山了,如果能早日搬迁下山,或许能让自己再看看山外的世界。

    下山脱贫,整村搬迁,这是政府正在极力推崇的事,塔石许多地质灾害村、危房改造村都在实施异地搬迁。之前我也向相关部门打听过,说青山庵已经列入异地搬迁名单序列。听了肯定的话,主人一家都很开心,他们也许期盼了很久,实现下山居住,即将圆梦今朝。

    青山庵:一个小山村的最后怀想


    虽然已是正午时分,门口的阳光正烈,但山里却丝毫没有躁热的感觉。与我此次同行的井上村友人逢亭兄说,青山庵比井上村地势高,绿化植被好,更显清凉,夏天几乎不用电风扇,晚上还得盖被子。炎炎酷暑,当山外人无处躲避炎热侵袭时,青山庵人却独享着这份凉爽,这里难道不正是避暑的好地方吗?

    离开青山庵时,小桥流水依旧,苍松翠竹依旧,面对这个不久的将来就要异地搬迁的小山村,我还是有些不舍和留恋。行走在下山的山路上,我想起了盛唐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青山庵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不正是孟浩然所描写的场景吗?这个即将消失的小山村,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古朴乡村生活的留恋与怀想。

    要想富,先筑路。饱受无路之苦的青山庵人,得知政府将推行下山脱贫的喜讯后,个个都心存期待,盼望着惠民政策的早日实施。故土家园不管如何清幽僻静,总有着与世隔绝的味道。青山庵的年轻一代纷纷走出大山,在山外寻找发展空间了,对于今后的小山村来说,搬迁下山是必然的选择,山下的路或许更宽更长。以后,青山庵人仍会带着子女,回到这个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地方,回忆一下曾经有过的艰难岁月,这也许是对生活的一种回味,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期待着,青山庵人也同样期待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d41842190837:不错的文章,赞
      • dad9afe28122:非常棒
      • 保持常态:情系深山,笔及心灵
      • 火力了:对于乡村的思索是近现代以来重要的话题,乡村和城市的对立令乡村这个出产第一生产力的地方变成了城市的对面,其实不然,乡村依旧是食物的来源、人口的大头,和强盛的基础。
      • 75994be86227: 故乡的歌是一枝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谢谢你又让我神游了家乡好温馨的文章!!!
      • 49ddfe422716:青山庵人间仙境,
        城里人向往之地。
        戴老师描绘华章,
        解百姓燃眉之急。
      • 风雅田园:谢谢各位的点评和赞赏
      • b4f1af154eae:作者奇妙笔生花,将这个古老的村庄详写的生龙活虎!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后期盼大山深处的人们早日走出寂静的大山🙏!
        风雅田园: @莹莹_8c2f 谢谢点评
      • abdf36a8b177:写的真好,山里就这样好的
        风雅田园: @A铁皮石斛赛群ssq 谢谢点评
      • b7aade703467:张福贤我小叔
        b7aade703467:@隆轩辅料L梓妤 哈哈哈
        812413866b81:@mendy_6f45在这还能碰上熟人
        风雅田园: @mendy_6f45 你是福泉儿子吗
      • 飞花如蝶:
      • daa7a5e373bf:写得很好!

      本文标题:青山庵:一个小山村的最后怀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om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