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第一次讲绘本故事《莎莎的月光》是讲给了哥哥。他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失眠,思绪总好像是不听使唤一样四处乱飘,到各处的医院去检查都说没什么问题。爸爸还是那句话:“没事儿老瞎想什么。”哥哥感觉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他也不想瞎想,而且身体上是真的有疼痛感,可是在别人看来却是无病呻吟。
我们总有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也有沉浸在自己小世界里什么都忘了的时候。无论这种人活得现不现实,可现实里有这样的人存在,你不能因为看不见就忽视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故事中的莎莎一样,她有一只袋鼠,她的袋鼠可以去到任何一个地方,草原、荒漠代替她看任何她看不到的东西,她内心世界恰恰是她最缺失和真实的东西。莎莎的爸爸总是以一种理性告诉告诉莎莎那些都是你幻想出来的,可无论怎么规劝都无济于事,而真正将莎莎拉回现实的是那个无比相信莎莎的小男孩儿托马斯,他相信莎莎幻想出来的世界,他相信莎莎真的有一只袋鼠,他每天去问莎莎她的袋鼠去了哪里,因为相信所以他们处于了同一个空间和世界,他们可以进行没有隔阂的对话,所以对于莎莎来说托马斯是莎莎心灵上唯一的伙伴。而当托马斯因为去寻找袋鼠被暴风雨困在大青礁上甚至面临生命危险时,莎莎才“幡然悔悟”。
孩子们是个天使,生活在自己的想象空间,他们世界里有小怪物,所以他们喜欢能够赶走小怪兽的奥特曼。他们害怕妖魔鬼怪,所以他们喜欢能够降妖除魔的齐天大圣。他们也会将恐惧放大,也许对他们来说世界要毁灭仅仅是因为明天要上台演讲或是还有未完成的作业。他们为什么害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有关于这些东西而发生的害怕的故事,为什么想象,因为想象的世界里住着美好。
大家经常调侃“外国人晚上出门怕遇人,中国人晚上出门怕遇鬼。”我小时候特别怕鬼,可爸爸总对我说“这有什么怕的?”高中那一年,整整失眠了一个月,起因是班里的同学们看鬼片。接受过马列主义的你看到这里是不是也觉得特别荒唐?其实并不,我也曾是孩子,这就是我在孩子时期的想法,甚至这种恐惧蔓延到了我的少年时期,既然这种恐惧是既定存在的,与其否认它的存在,不如告诉他:“你打开灯,他们就消失了,所以害怕的话,就打开灯吧!”
人是有思维的,孩子也一样,尽管他小,可他有自己的思维体系,有很多东西在他们的世界里是存在的,是巨大的,用理性去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无疑在否认他们的世界。而以成人的视角去告诉他怎么做和你看电视剧总以上帝视角吐槽剧里角色的智商一样,一样地“站着说话不腰疼”。孩子的人生不会因为你的剧透就删掉原本的剧情,所谓的“过来人”只能缓和原本沉重的情绪。
孩子为什么后来不再和家长诉说各种事情,因为家长和孩子根本不处于同一个世界,孩子讲了那么多,将他的世界全部分享给你,却换来一句:“年纪轻轻,哪那么多想法?”,仅此一句话就否认了他们构建的整个世界,久而久之,孩子也不再愿意去说。
幸好,近些年来,亲子教育这个问题也渐渐被重视了起来,家长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也会在每一天以零碎的时光给孩子读上一个故事,轻柔地道一声“晚安,宝贝!”
但什么算是亲子共读,仅仅是和孩子在一起帮助他们阅读吗?在我看来当家长真正读懂了给孩子的绘本才算真正的共读。家长读的并非绘本,而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小互动:理性的引导还是无条件的相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