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沟通的艺术
[十书一文]好好说话

[十书一文]好好说话

作者: 阿锺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22:02 被阅读0次

           日子不用上发条也会分毫不差地往前,离上次好好码字也有些时间了。

           近两年的时间,阅读的方向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从形而上的“道”逐渐转到了更具实操性的“术” 也即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价值理性”到怎么做有效的“工具理性”。

            “十书一文”是在对一类主题数本书阅读完后,对其的总结凝练,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沉淀输出,以期能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和知识结构体系。


           我们过往的经历中是不是常常会有如下的现象或状态:

           和自己的工作的伙伴在讨论方案时,因为你或对方的某一点质疑,开始了面红耳赤撕逼互怼,越说越觉得对方怎么会那么的愚蠢;在一次氛围本来和谐的家庭晚饭时光中,你的生活伴侣或是长辈突然提起或斥责你某些生活习惯或是行为时,你会不会用沉默抵抗来应对接下来的时间;又或者你遇到有些时日未见的好友,一顿寒暄和吹牛后,他和你谈起进来生活或工作的某些问题并向你征求意见时,你会不会突然坐直了身体,开始肆意评判?

             没错,这些场景都应该很常见,这些常见的桥段中也都伴随着一个重要的交际行为:沟通。

             可能在一岁左右的年纪,我们就开始咿呀学语,逐渐具备了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随后这种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就在无知无觉中不断发展。从出生到现在都在不断练习和运用的技能,那为什么在一些场合里,我们的沟通也会显得无效或笨拙?因为,沟通并不仅仅等于单向的“发声”和“说话”,而是我们与这个社会其他个体或组织重要的双向的交互方式。既然沟通是双向的交互,那么在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因素也会随之变得复杂,理清这些因素关系,在不同情境下做出合理的反应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才能提高的高阶能力。

             先来看一张图:

           这张图展示了沟通的过程,但是看完后可能你还是一脸懵逼,还是不知道如何做好沟通,沟通的本质又在哪?

            那就让我们一起继续了解一下,根据这张图可以提炼出有关沟通的“三个要素”和“三个动作”。

            三个要素:目的、背景、氛围

           - 目的:任何一次沟通都应该是有目的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描述清楚并传达某件事情,或是通过谈判达成某些协议及共识,又或是情感的表达和关系的建立及维系,等等。只有明确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才能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有合适的沟通方式才能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 背景:此刻可以将背景理解为共同的语料库。

           关于“背景”举上一个的例子:你到一个陌生城市的好友家中做客,好友对你说:“能否到楼下我常去老地方帮忙买两磅的牛肉?”你恐怕会一头雾水:老地方是哪?我怎么知道;都是中国人,买肉不都是应该按斤算么,两磅又是多少?。

            所以,在一次谈话中和某一个主题相关的,彼此不知道或不清晰的信息都应该补充进语料库,背景同步越充分,沟通的才能更流畅。尤其是当双方的认知差异较大时,建立共同的语料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否则就是鸡同鸭讲,夏虫语冰。

            - 氛围:即谈话的氛围,此点概念相对清晰,不做赘述。

            但有一点要补充的是,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有益于对话的展开,但并不是说紧张压迫的氛围一定要避免,有时是刻意营造的,如谈判、压力面试等。

            三个动作:理解、观察、表达

            - 理解:何为“理解”?听懂对方说话的意思?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和心理?不完全是。

    1.我们先来解释一下理解(知觉)的原理:

    理解分为:

    1)接收:我们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取决于刺激的强度以及我们愿意从环境中挑选什么样的信息;

    2)组织:获得相关信息后,我们会根据自己特有的知觉模型对信息进行组合和分类;

    3)诠释:在接收和组织自己的知觉后,我们会以某一种方式加以诠释,使其具有特定的意义。

           理解的三个节点过程,其实都是非常主观的过程,所以应该避免形成“刻板效应”。也即在接收信息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的从对方那儿获取更多的信息,确保双方形成共同的语料库和相同认知概念。

           从上边看来便是一次简单的“理解”的过程。

    2.理解对方?对方得先说话啊---引导倾听对方的表达,

    如下有比较实用的技巧:

        1)询问观点,表示你有兴趣接收对方的信息,

             例如:今天你看起来有些低落,是因为XX事情么?/能和我说说么?

       2)确认感受,描述对方的状态和情绪,表明已经和对方进入同一个节奏,建立安全感,

             例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也会感觉很愤怒/沮丧。

        3)描述引导,那么你是想表达/希望/是因为?

    3.理解对方再多,不懂自己又有何用--理解自己

        在沟通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地理解自己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入手:

      1)丰富表达情绪的词汇并明确自己的情绪

             比如表达“难过”的词语就有很多如:不快、伤感、哀痛、痛心、沮丧、悲哀、凄怆、悲恸、哀伤、懊丧、酸楚等等

             同是难过,仔细想想“哀痛”、“懊丧”及“酸楚”对应的感受是不是不同呢?

      2)确定是什么事情触发该种情绪

             明白是何种感受后,就应该继续追溯是何事和这种情绪存在关联

             我现在感觉很懊丧,是因为你一直埋怨我没有把这阶段工作做好达到团队的目标,。

      3)触发该情绪的原因

             由于没有把工作做好而感到懊丧,是因为

      4) 表达出需求和提出请求

             当···发生时,我感觉(当下自己的情绪),因为(我的需求或利益)对我真的很重要--需求,你愿意(考虑一种可行的做法)吗--请求?

    4.高语境、低语境

           所谓高语境和低语境是一个传播学概念。

           简而言之,高语境和低语境差异在于表达的含蓄程度。高语境文化体系下的交际,有时显得秘而不宣、藏头露尾;低语境文化体系下的交际显得多言而直接。在低语境文化里,人们往往对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视而不见;而在高语境文化里,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交往的节奏、交往地点、言语之后的情绪等都是丰富的信息符号,给敏感的交际者以无限的信息与内涵。

            东亚文化体系于高语境,而欧美文化圈中大部分属于低语境。同时,相对于公司企业,机关政府应属于高语境;相对于哥们儿之间的聊天,恋人(尤其是女孩对男孩)之间的沟通应该属于高语境。所以,我们在开展沟通时,应注意并区分高语境和低语境的场景,在高语境中多多思考“话外音”,在低语境中尽量清晰明确且简洁地去表达。

    - 观察:理解如果是对言语或情绪显性因素的解析能力,那么观察则是对于隐性因素解析过程中,获得线索非常重要的补充。它能帮你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对沟通的策略进行调整。 “观察”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谈话的氛围,另一个是对方的身体语言。

        1)谈话的氛围(沉默、)

              负向的氛围主要包括沉默和紧张,这都会形成对抗

        2)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同样会有丰富的内涵,比较容易判断且常见的有如下:

            自然大笑的时候会瞇双眼、露出上颚齿,眼角没有皱纹的笑容可能是假笑;双唇紧紧闭在一起或舔嘴唇显示这个人觉得不安;人在思考时,眼珠会特意左转或右转;双腿交叉通常意味着抵触或不太认同,这在谈判中不是一个好征兆;豪放的姿势例如双臂高举成V字形或坐在椅子轻松的后靠,意味着权力和成就感。

    - 表达:读到这你是否会想,终于说到表达了。的确,在普遍的认知中,很容易将“沟通”等同于“表达”。以上叙述的不论是“三个要素”还是“三个动作”都在沟通的过程中动态的轮替出现,之于沟通,只谈表达是不完整的。

            诸多谈及提高沟通能力的文章,也会直接列举一些在不同场合下适用的“话术”,例如如何拒绝他人、怎样和陌生人破冰、如何像领导汇报工作、如何谈判、亲密的人之间如何诉说情意或是解决冲突等等。如果基于以上场景,每一个都能展开写一篇甚至是数篇文章,基于篇幅和自己积累的限制在此就不做展开了。

            希望以上文字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单包括:《沟通的艺术》、《高难度谈话》、《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优势谈判》、《深层说服术》、《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


            我的认知和我的观点皆来源于此刻我之所处及我之所见。此刻我之所处和我之所见反应了我之局限。但愿这剥茧抽丝的过程,能将我的思维拧成一股绳索,引领我向上求索更高之处更高之见,也愿这剥茧抽丝的过程,织成一张网,连接你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书一文]好好说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di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