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学泛思

哲学泛思

作者: 小象没有鼻子 | 来源:发表于2023-12-24 18:38 被阅读0次

    一 本原

    假设世间一切的物质都是由o构成。

    首先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物质是什么,以现代物理学角度来看,物质是实存的,是真实存在的,是有别于文学作品 虚构的东西。

    既如此,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划分是基于什么,不同物质之间的边界又是什么,是否在整个宇宙存在两个完全不接触的物质,从理论上说,即使身处宇宙两端的两个光子也有相遇成为一个物质的可能,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两个光子是一个物质,只不过该物质类似于难以计量长的空间复杂的线段,继而,我们可以得到这个理论,一个宇宙中,不存在两个完全独立的物质,任何物质都有可能与任一物质发生某种交互,而物质只不过是基于该物质某种宏观上的定义。

    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还是多个乃至无限个。我们应该如何划分一个宇宙的边界,又该怎样来定义一个宇宙。从更宏观的定义来讲,不管是科幻中的多维宇宙,还是神话中的天堂 地狱 还是未知的都可以被包含在内,定义成一个宇宙。假设存在两个宇宙,那么这两个宇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既然存在距离就说明这两个宇宙是可以连通的,那就说明这两个宇宙实质是一个宇宙。因此,即使有其他宇宙存在,是无法知道的,也许有,也许没有。

    通过探讨宇宙唯一性的问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论点,真空不是空的,如果真空是什么都不存在的,那么距离又如何去判断。所谓距离只不过把一种物质在某一物质的运动定义为一种标准,或者把某一物质的占据空间定义为一种标准。如果真空真的什么都不存在,光速应该是无意义的,其速度方向应该是任何可能性都有,也可能是极大,也可能是极小。

    如果光在真空中不凭借某种介质,为什么存在速度上限。如果真空为空,两个物质之间的距离无限远和无限近又有何分别。

    现在已确定真空中不为空,那么充斥在真空中的东西是什么。

    这里 我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宇宙中一切的实存东西都由o构成。而真空中也充斥着o的存在。

    物质是否可以无限细分,最小的物质是什么,从现代物理学角度看有最小的物质存在?而o是可以无限细分?也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元素。o充斥在宇宙中,不同的地方其“浓度”也不一样。即使在最小的物质的大小地方其浓度也会不一样。

    时空的本质是什么,正如空间的不可分割性,时间是否可以分割。以一秒为例,把一秒对半折得到0.5秒,再把0.5秒对半折,以此类推是否有极限。

    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它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还是毫无联系的两者。

    如果把时间停止,停止的又是什么。

    物质与物质之间运行的规律为何这样,缘何如此,时间 空间与物质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我认为,世间万物仅仅是o变化的结果。

    宇宙由o构成,o既是世间万物。我们可将整个宇宙比作一个海洋,这个海洋里只有水和各种生物,其中各种生物也是由水构成。各种生物就类似宇宙中的物质,看得见的生物类似于肉眼可观测物质,微小生物类似于微观物质。而正如水里的鱼不会感知到水的存在?人类也不会感知到o的存在。

    o充斥在宇宙中,不同的地方“浓度”不同,o与物质的关系是怎么的,一种是o与物理意义基本物质之间存在某种临界点,一但达到临界点就会演变成基本物质,对于部分空间来说,o就像一团能量一样,当这团能量能值达到某一点就会产生基本物质,而基本物质与o的区别在于,o仅仅是一团能量,就像海洋的水一样,以肉眼观察角度看,它是连续的。但是,不同地方的温度 密度依旧有区别,而基本物质就像冰块 雪花 依旧是水 但是结构变了。而可观测物质就像冰雕 雪人。当然,现实世界更加复杂,究其根本,物质是o经过某种方式 体系的结果。

    还有一种关系,也许物质与o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也可能渐变的模糊的,可能存在某种结构,既具有o的“特性”,也有物质的标志。

    也就是说,人类肉眼看到的物质世界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物质 基本物质构成,而基本物质又由o构成。而o又充斥在整个宇宙中。

    用海洋中的水与生物的关系比喻o和宇宙的关系是比较恰当的,而o与物质的关系并不明晰,我们可以将o简化成一个平面,物质通过折叠的方式变成具有立体空间的结构。这种结构又作为基本单位形成更大的结构,这种结构与结构的关系,现代物理解释的很清晰了。

    o与时间 空间的关系。o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变化的过程形成了时间,变化之中的形态形成了空间。

    二 灵魂与意识

    既如此,生物与物质的边界是什么,灵魂又是什么,智慧又是什么。

    生物与物质的区别在于,生物具有更复杂的体系与结构,而物质是简单 重复的存在。

    灵魂是对生物复杂体系的某种未知样地概括。

    关于智慧要首先明白,语言的意义,信息地意义。

    语言背后意味着传递信息,而信息意味着某种指代。不管语言的展现方式如何不同(声音 光影 气味 符号),都不过是一种体系来指代另一种体系。甚至用极小的体系结构用来概括性地指代另一体系。例如太阳这个词语指代真实的太阳。也就意味着非常微小微小的结构就可以指代非常非常庞大的东西。

    现在的人类创造出了如此多的东西,科技物品 人文作品,其实质是体系结构之间的各种指代后的产物。

    灵魂现在不被医学工作者提及了,现在讲意识 意志。

    正常的人类醒着的时候时时都在接收各种信息。如果我们把时间暂停,称为此刻。那么这个人单从意识角度来看是什么样的。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量论即承认灵魂的存在,也就是说承认神仙 上帝的存在,一种情况是物质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物质的,不同物质活动后的结果。

    首先讨论第一种情况,如果说是能量的,那么能量的构成是什么,不同能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他们的体系结构怎么样,又如何与现实世界交互。地球上的生物不仅仅有人类,还有动物 植物,乃至微生物,他们又是否有灵魂体,以及世界各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人物假设存在。那么必然存在比现实结构体系更复杂的能量体系结构。现代物理告诉我们现实世界的构成结构和运行逻辑,虽然有部分未解决的问题但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以及对这个宇宙真正的本质认识。

    假设这个能量体系是存在的,构成能量最根本的能量和构成物质最根本的东西是否同一种,如果是同一种,已经有了现实世界物质运行的一套逻辑,为何要再搞一套完全与现实世界无关的一套,仅仅作用于宇宙中某个尘埃上的尘埃。如果说存在,能量与物质的分界点在哪里,又如何相互作用。如果不是同一种而是像类似地火风水这种多种元素构成,恰恰符合我前面所说的空间问题。即不存在交互的可能,否则必然为同一元素。

    所以我认为能量体系下的灵魂 上帝是不存在的。

    物质论下的人类意识。

    现代物理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就可以知道一百多亿年前的事情。这是因为发生过的事情会留下痕迹,如果知道这个事情的初始 过程 结束这个经过,就可以通过遗留下的痕迹来验证 了解这个事情。

    人类会通过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味觉来直接观察这个世界。这个当中的关系是 通过感官系统将周围事物所接受到的那一面加工到人的身体中。

    通过这种直接观察是无法做到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观察,只能观察到事物的某一方面。而我们所观察到的与事物间的联系是什么,不同的人 不同的生物对同一事物观察后产生的感觉 意识活动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画两个圆,从数学几何角度看我们能够明白其两个圆所代表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几何圆的意思。但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看,这两个圆明明是两种东西,两个圆的大小 组成物质不会完全一样。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认为这两个圆的几何意义一样的。也许会说,这基于人类的知识下的定义,将此类具有某种特征的图形定义为圆,再通过数学这一体系赋予几何的意义。

    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圆。那么为什么可以把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说成一样的东西,而且用不同的符号 文字都可以指向这同一东西。

    人与人之间可以用语言 文字 动作 密码等方式交流,通过某种中介形式可以传递信息,同样在动物中 植物中也会通过某种中介传递信息。这种信息传递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能够使两者明白,明白本身又意味着什么。

    再回到圆的问题上,在学生时代学习几何圆的过程中,老师首先画出物质意义上的圆,再通过数学方式赋予几何的意义。而学习过程中一定是明白物质意义上的圆,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几何上的特征。而物质意义上的圆是通过人的感官系统传递到身体后进行记忆 观察,下次再见到圆的图形,就可以通过记忆判断后得出圆这一意义概念。而发生在人的身体中的是一系列物质活动。

    得到圆这一概念后,再通过和其他概念进行一系列加工后就得到几何圆的概念。

    我称这一关系为指代。这种关系指得是信息得交流,信息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大脑所形成的物质活动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其实质上,这种指代,是一种物质结构或物质活动与另一种物质结构或物质活动近似为相等一样。

    正如所处时间上 空间上完全不一样的几何圆可以认为是同一几何圆的意义一样,同时还与此刻大脑中所形成的几何圆这一大脑活动,及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几何圆这一文字,所指代都是同一意义。

    自从人出生以后就接收各种信息,各种人类积累下的知识。也明白了各种意义。

    如果人单单的看到一颗树,品尝美味的食物,经历一些事情后产生某种心理活动 思想活动等等。简单说就是事物对人影响后,产生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这种感受和其他东西发生指代关系以后,才具有意义。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思考有没有意义的时候,就发生了指代关系,就有了意义。

    而感受,就是一个人在接收感官信息和思想活动后综合以后的产物。一个人此刻的感受怎么样受接受到的信息和思想活动影响。在谈到感受时候,往往认为某刻的感受,其实际上是某个时间段的物质变化,某刻是不存在的,因为时间一直在流逝。只能从相对宏观角度定义某刻。

    现在回到第二部分开始所提到的问题,如果此刻时间暂停,这个人的意识是什么样的。

    如果时间暂停,得到的仅仅是具有复杂的物质结构。

    而意识是感受加意义构成的。因为时间是无法暂停地,所以一个正常清醒得人类,时时刻刻地接收各种感官信息,而大脑又时时刻刻发生着指代关系,也就是意义。所区别的是感受与意义的比例,以及是否有更复杂的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

    物质活动时时发生变化,导致了时间永流动。反映在人类意识上就是时刻发生感受 思考等一切活动。而意义就像一个圆,不是在一个圆上绕圈,就是在不同圆之间跳跃,亦或者在某个圆的片段 点停留 徘徊。

    三 知识与智慧

    从前面已经知道,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以及人的意识是什么。

    下面探讨的是人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以及人的思维活动意味着什么,以及人类的知识又是什么。

    首先谈谈知识。对知识的定义是什么,科学上的结论是属于知识的,文学作品是否算作知识,我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又算不算一种知识,宇宙中时时刻刻发生的一切算不算一种知识。

    关于科学都认为是一种知识,这是因为科学的定理是经过验证的,根据理论就可以得到实验结果。这些定理是否是永恒的,几百亿年前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几百亿年后的宇宙是什么样的。是否会形成一套新的宇宙规则。

    再谈谈文学 艺术 ,当我们读一本文学作品 欣赏画作 听音乐 会得到某种感受,并且此类感受却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我们看到一个苹果,就知道这个东西名字叫苹果,但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苹果,甚至同一个苹果,上一秒和下一秒也会不同,这是因为有可能灰尘落在上面,苹果本身也在时时刻刻变化。那么“苹果”本身又指的是什么。

    当我吃到美食会感到很好吃,人这一生会吃到很多美食,但实际上每次感受都不一样,同样不同人之间的好吃感受总有极细微的差别,那么我们为什么可以定义不一样的感受为“好吃”。

    知识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个语言可以是文字语言 声音语言 符号语言 肢体语言等等。而语言其实质上是传递某种信息。而信息实质上是某种概念,这种概念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是全面细致的。

    谈及概念,要涉及语言的起源,语言起源不仅仅是在人类文明起初时候产生的,而是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在人类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会给它起个名字,而这就属于语言的起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总会有些语言消失,也有新的语言产生,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只不过是这些语言保留下来的一种,有些是整个语言消失,有些是某个语言中的短语 句子消失。

    在给一件事物取了名字之后,当再次提起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得到关于这个事物的概念。

    而一件事物的名字,仅仅是指这类事物的称呼或者某个时间段的某种过程,例如物品 事件 数学 公式等等。因此概念是一种定义,这种定义是一种联系,将两者毫不相干或近似的两种东西联系在一起,例如文字与所表达的含义,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只是人为的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苹果”仅仅是一个文字符号,当用它来定义水果苹果的时候,当看到苹果两个字就有了苹果的概念,亦或者脑海中的苹果形象与物质世界中水果苹果近似为同一概念。

    因此,当谈及概念,要涉及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桥梁的语言(更广义的语言,包括文字 声音 动作等等)。客体是事物自身的样子,主体是客体在脑海中的映现,语言是作为一种中介联结两者。语言并不是一定要有,例如看到一件未知的事物,脑海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感觉,形成了某种概念,但并没有语言来定义这个事物。

    基于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的理论,客体的信息是无穷的,主体所产生的意识感觉仅仅是客体的映现,因此同一种概念,在不同人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刻也会有细微差别。

    客体的信息是无穷的,而且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客体。根据我的理论,o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因此,即使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 全同粒子也是有极细微的差别,这种基本粒子是否有刚达到临界点和马上突破临界点的区别,只不过这种区别在物理学上完全没有意义。在低于临界点的地方完全是属于o的浓度问题,与物质世界无关。

    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前工作,如果时间无限拉长,也有概率打出莎士比亚的作品。

    宇宙的寿命是多少,是否有开始的时候。终结以后是什么样,开始以前是什么样,宇宙大爆炸是整个宇宙的一次大爆炸,还是说,仅仅是无限宇宙局部的大爆炸,只不过这种局部远远超过了人类可观测的范围。或许在整个宇宙中发生过无数次宇宙大爆炸。而时间也相对来说是无限的。

    在无限的时间,无限的宇宙(宇宙是否无限是未知的)中一定存在完全相同的客体。但更多时候我们会把众多客体近似为同一类客体。也就给了我们来定义概念的可能性。

    正因为这种近似才可以把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否则眼睛看到的是桌子,脑子里是椅子形象,那就没办法来定义概念。正如色盲患者,让他来定义红绿灯的概念。

    当我们定义概念的时候,不仅仅有直观物品的定义,如桌子 苹果等,也有抽象的如数学公式 物理公式等 也有想像的 如孙悟空 米老鼠等,也有对事件的定义,也有感觉非量化的定义。等等。总之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

    那么为什么,概念会有如此多种类,就好像物质世界为什么可以多种多样,而不是像一个面团一样哪哪都一样。

    这里要涉及知识。什么才算作知识,“我早上吃饭了”算不算一种知识,物理定义算不算一种知识,前者估计是不算的,后者可以算的。因为前者算一种信息,后者是这个宇宙的规律,但是如果把信息换成恐龙灭绝 历史事件 ,算不算一种知识呢。而物理定义,科学技术这些真的永恒不变吗。就犹如牛顿力学是对物质世界普遍观察后总结出来的规律,而对规律为什么是这样并不知晓。就好像看到一千只羊是白色,而认为所有羊都是白色的,但是羊的颜色是由基因控制的。我们又如何来定义知识呢。

    暂且将科学规律算做知识,这种知识在人类未出现之前是否就已经存在了。如果人类造出自然界无法生成的东西,例如汽车 船 文学 艺术作品等,人类创造这些东西一定使用了某种知识,而这种知识在人类出现之前也是否存在。

    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日常信息等等,在人类出现之前是否就已经存在。一件事物到底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还是在宇宙开始之前就存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一杯水,我可以喝 也可以不喝。这两种结果,在做出喝水这个动作之前就已决定了。这种结果的信息和我做出喝水的动作关系是什么。如果把喝水换成某种知识呢。

    在讨论一下数学,数学的知识是抽象的。这是因为利用数字得到的任何结果,在现实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准确性 精度问题,即使在计算过程中也是以符号代替(例如π)或定义式(例如0)的方法来处理。

    物理 化学这样的知识是否是抽象的。通过牛顿力学可以知道推动一个物体需要多大力,到实际上,我们不会知道这个力的精确值,仅仅是某个数值的近似。

    那么为什么通过这种近似的方法得到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而无法通过近似得到我明天吃什么的确定性结论。也就是说物理定律这些知识和随机不确定性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排除生命活动的影响,这个宇宙是否可以运用物理知识预测未来的变化过程。同样生命活动的未来变化又是否可以预测。

    再举猴子在打字机面前打文学作品的例子。如果时间无限长,这是个确定性的可能,但是如果在时间上加以限制,这种可能也会发生变化。猴子打字结果的确定性 随机性与物理定律的区别在哪里。在某个物理过程中,在开始之前就可以运用物理定律得到结果,但是让一只猴子在一分钟内打出某个字母,即使有一百次成功经验也无法在101次开始之前就肯定说可以做到。

    在第一部分就论述过宇宙的构成。物质世界如此丰富就源于o的变化。o变化必然存在某种规律,这种规律不仅仅是物理定律 化学变化这么狭窄,而且更普遍意义,偏向哲学一样。

    而第二部分就讨论过人类意识与物质变化之间的关系。所谓的概念 知识仅仅是物质变化之下的产物。那么探寻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必然与物质变化是有联系的。

    概念 知识 物质变化这三者的联系是什么。

    物质由o层层递进,互相组合的方式构成物质世界的丰富性,而概念是对物质形态的定义,而这种定义是不准确的 不完全的。人类无法对物质世界每种组合 每个个体去定义。造成这种不准确 不完全的原因在于,概念实质上是一种近似。

    这种近似的存在,才体现了知识的重要性,及知识存在的缘由。

    当我们给原子 物理定义 化学变化进行定义的时候。其实质上是在对相似性很高以至于我们忽略差异性,而使确定行达到十分。

    但实际上,这种被忽略的差异性也会对确定性产生影响。就好像蝴蝶效应和丢失铁钉而亡了国一样。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战损了一匹战马,战损了一匹战马,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丢了一个国家。

    这种微乎其微的差异性对确定性的影响是通过一系列影响,层层扩大才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少了一枚铁钉就会导致丢了一个国家。正如逆风行驶一样,在部分受到逆向的力,但整体上是正向的。这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存在层级关系,部分的角度看它是逆向的,整体上看却是正向的。

    这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恰恰是物质变化的形而上的表现。

    物质变化也是层层递进的,大的物质由小得物质构成。当小的物质堆积到一定级别的时候,就会形成大的物质,此时情况下,微小物质增减对大物质的影响近乎为零。

    O演变成物质过程中也是由小及大的,大的物质由小的物质组成,小的物质由o演变。

    而物质在它缩小某个数量级以后,我们很难区分这个物质的边界。一个原子单位范围内我们很难区分这个部分属不属于椅子,一个人站在太阳边界,我们很难确定,这个位置属不属于太阳。

    所以谈及组织必然涉及某种中性。这种中性是抽象意义上的,是哲学意义上的。在我们给任一概念定义得时候都会涉及中性。任何概念都有它内在的范围,这种笼统的范围可以划分为超出和低于。超过这个范围或低于这个范围都可以认为不属于这个概念。

    围绕这个中性得任一部分,都可以认为这个部分相对中性是左还是右。

    一件物品空间属性有上下 左右 针对几何中心的中性。一件事情发展必然有起始 发展 顶点 衰退 终结这一过程,一件事情不管是针对时间角度,还是事情起伏角度都可以划出它的中性。

    而对抽象概念,语言含义,也有着它的中性,只不过这种中性是类似于感觉模糊的,在不同的认识范围内中性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类似于这种客观条件不明了,主观条件占据主导条件,也就是非物质世界直观表现的,而是个体自我感受 判断所产生的感觉,例如 美 好吃 好看等。也有中性来划分。

    产生中性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变化以及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

    物质变化从 o 开始,一直演变到当今物质世界。在这之中,存在着层级和体系的结构。由小元素构成大的物质元素,不同元素堆积又构成不同的物质形态。

    而人类思维活动又是对物质变化处理后的结果。

    如果对物质变化划分,除了同一层级的如原子 苹果 太阳 这种形态的划分,也有基于时间变化产生的种种运动和事物发展趋势的划分。

    人类之所以产生知识,正是由于思维活动与物质变化联系造成的。

    物质变化必然遵循某种规律。太阳的光照射到地球需要时间,化学反应 生物活动也都有着内在的变化规律。

    而思维活动不同,例如我一拳打爆太阳,这在现实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如果文学作品出现却认为这是可以的,并且会出现画面。

    物质变化与思维活动区别就在于此,物质变化要遵循物质规律的,而思维活动是属于意识活动的表现,其内在的意义并不需要遵循物质规律。

    也就是说,思维活动属于精神世界,形而上学的东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二部分论证过,物质变化与思维活动之间的关系。

    此处要讨论的是物质变化 思维活动 知识三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明确的是,知识是物质变化的所有可能性。这里的知识是广义的,甚至是连信息都算不上,因为但凡讲信息 知识是指人类看来有意义的,而物质变化中具有这种意义的所占据比例非常非常小,之所以用知识是为了方便理解。

    知识的具体划分,无用信息 有用信息 规律 文学等等,前面有所提到,此处专注知识的起源和造成种种知识之间的区别的原因。

    思维活动是对物质变化的处理,进而得到知识。也只有智慧生物才能理解 掌握知识。

    知识来源于物质变化,但又超越物质变化,这是因为思维活动处理后的结果。通过知识,我们可以预言物质变化,所以说超越物质变化,而物质变化又是思维活动的根本,所以说来源于物质变化。

    三者之间关系比例复杂,但有必要厘清,这涉及到什么才是知识,以及知识的来源与区别。

    针对物质变化要引入两个东西系统与现象。

    系统指该物质变化的过程,任何物质都有着它自身的变化方式与规则,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是一个物质存在的周期。系统就是这个周期的运行规律。

    现象是指物质变化的某一刻状态。

    一个物体在任何时刻都有着它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此刻的该物质的全部,这种全部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全部。因为,此刻的现象是时间暂停上的此刻,而且又是物体变化没有涉及人附有的意义。所以仅仅是物质意义的全部。而之所以说是全部,而不说属性 概括。这是因为任何语言 文字的描述都无法表述出物质的全部。毕竟,人的大脑思维活动仅仅是指代出某种意义,而无法想象或者任何方式得到全部。

    物质的变化必然有某种规则。这种规则是基于物理定律后的结果。

    一个物体时时刻刻在存在着多种物理定律的规则,重力 辐射等等。以及该物质生成 使用 消亡的复杂交互过程。都是有各种物理定律在发生作用。而一个物理内在的组成,以及与其他物体交互过程,一系列物理定律构成的规则称之为系统。小至原子有它的运动系统 大至宇宙也有它的运动系统。

    知识,此处指狭义上的知识。

    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种积累,而对知识的范围,既什么才是知识,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信息,不做细致讨论。因为很多信息定义为知识是模糊的,特别是文史一类信息。

    知识是人类思维活动对物质变化处理后的结果。因此,知识必然具有物质变化的特性及提炼。而且知识必然受限于人类思维活动的局限性,毕竟人类思维活动也是物质变化的一种,各种指代下的意义。正因此,知识是对物质变化的某种视角的描述。

    物质变化从极细微处到宇宙宏观其中的变化方式近乎无穷无尽。知识的目的在于对人类的服务,因此知识必然是对物质变化中可近似 重复性的描述,以及对物质变化未来的预测。

    知识之所以能够描述物质变化及预测物质变化,是因为物质变化的特性,物质变化从极小到极大并非跳跃性而是具有现象与系统。

    这种现象与系统是不可分割 互相包容的,人体是个系统,但人体任意时刻也有现象。

    物质变化与知识在于重复 近似 与预言。

    知识之所以对人类重要在于预言与近似。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知识预言到物理变化,可以通过文学艺术近似感受到它人的感受。等等

    物质变化是o演变的过程。而物质变化是否是必然的,也就是说o演变的方向 过程 从大爆炸开始是否就是确定的,还是说具有某种随机性。物理定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是否存在某个公式算到宇宙未来所有可能性。

    抛出生物的影响,假设这个世界不存在任何生物,那么这个世界是否还有随机性。就好像抛硬币的正反面概率各是50%,然而如果能得到硬币的材质 起抛的方向 力量 空中阻力等所有影响因素,那么抛硬币的概率是确定的,是百分百的。问题是影响因素是否百分百确定,细微客观条件是否也能确定,正如量子的不确定一样,量子的不确定到底是因为人类观察技术的相对落后,使得量子依旧受到较低一级物质单位的某种存在影响,从而看起来不确定性,亦或者量子只是代表着人类可观测的最低物质单位。

    有生物参与的宇宙有随机性可以理解的,因为生物有主观性,那么无生物的宇宙是随机的还是可预测的。

    宇宙的一切都是o变化的结果,那么随机性 可预测性不管哪个都是o变化的产物。这两个的共性是什么,造成随机性 可预测性的背后规律是什么。

    可预测性也好,随机性也好必然遵循某种规则,不可能能出现科幻文学的场景。如果将可预测性 随机性利用抽象化方式处理后,可以定义称三个状态,-1  0 1,将原始状态定义为0,任一方向定义为1,与之相反一方向定义为-1。这样,该状态下一刻变化的任一形式都可以利用-1到1之间的数字表示,数字越精确,越意味着该状态的观察 描写越精确。

    用-1,0,1表示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描述某种物质变化的时候,必然要先找到对象,也就是说先找到所描述的目标,这样就有了初始状态0。而-1,1仅仅是该对象变化方向的一种定义,因为物质变化方向是人为定义的,例如物质质量 重量 体积,人为感受的好坏 好吃 难吃等等。

    这里稍稍有些跑题,此处主要探讨物质变化的可预测性与随机性,要暂且抛出生物影响,特别是人主观看法。因为我的理论是宇宙所有一切都不过是o变化的结果,因此,如果能够解决最基本的物质变化是随机性 可预测性问题,那么后续的有关此问题,不过是这一基础问题的衍化。

    关于最基本物质,第一是不存在,其理由第一部分论述过了。宇宙所有都是o变化而来。第二,物理意义上的最基本物质是否存在过。就是现在量子力学所讨论的一样,基本粒子是否是最基本的粒子,还是说现在的基本粒子是实验观测的极限,而基本粒子实际上还有更小的组成成份。

    现代物理实际上是建立在实验数据与数学逻辑上,也就是利用数学工具搞出一套复杂公式,其得到的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合。否则再逻辑自洽的数学公式在没有得到实验数据的证实也难以令人信服。

    而实验与观测的数据不管多么精妙都会受到实验器材 观测器材的影响。因此面对微观世界,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甚至说能观测到变得重要,如果可观测对象小到极端情况下也不会被观测到,又该如何承认该物质是否存在呢。假设现代物理意义下的基本粒子依旧由某个更小更难以观测的基本物质构成,又该如何确定这个猜测真假呢,其现代物理学方法是首先观测到无法解释的现象,或者提出对原理论推旧出新的新理论预言,接着有理论解释或有现象被观测饭。如果有新的现象被观测到那就意味着存在某种极端情况。信息只有极端情况才更容易被观测到。

    我想表达的是,现代物理意义下的微观世界从更微观角度看,其实质是宏观世界。例如人指的是人这个物种,然而每个人都有所差别。那么是否存在完全一样的铁原子 电子 基本粒子,是不是每个同类基本粒子都有细微差别只不过放到更宏观一点忽略不计了。而每个粒子的细微差别是无法确定的,因为难以观测,或者说在相对宏观条件下是不重要的,二相对宏观条件粒子本身更具有意义。正如抛硬币单次看是随机的,但是宏观上看是各有50%的概率。而随机的原因也是对影响变量的不确定性,无法得到精确值。

    再回归到物质变化的过程,宇宙万物都是由o衍化而来。从o到微观世界再到宏观世界存在各种大小上的层级,和各种组合,才构成当前的世界。随机性和确定性的由来就此产生,随机性是宏观下的微观变化,确定性是微观上的宏观变化。举例说牛顿力学在宏观物质是有意义的,微观物质却是无意义的。

    也就是说,随机性并非真正地是毫无规律 无法预测的,而是因为对影响变量,无法做到真正掌握。这里依旧暂时排除生物的影响,因为生物的随机性与思维有关,下面会有讨论。

    而确定性也是因为宏观上的一种处理方法。这种宏观是相对的,因为但凡宏观必然涉及某种对象,而宏观是指该同类对象某种特性的提炼与总结。同时该对象同时本身也有某种宏观,亦或者该对象也是某种宏观的微观。

    也许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比较绕,这是因为当人类处理宏观与微观问题时,还涉及人的思维活动。也只有人才能明白不同事物所处位置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

    下面对物质变化做个总结。

    O从一个整体衍化到世间万物,是通过层层递进,复杂组合的过程。这种递进并不是0到1这种层次分明的,简单的递进,而是0到1之间无数个小球一样,类似这种的递进。以一件衣服 人 太阳为例,它们都是由无数个分子 原子乃至基本粒子构成,直到属于o的一部分。

    同时一个组合,也是由不同层级,复杂聚合的产生,衣服有不同材质,不同材质由不同化学分子组成。不同分子又由不同原子组成。不同原子又由基本粒子组成,基本粒子又由o衍变。而衣服又是由这些层级共同组合。

    整个世间万物都是不同层级共同组合而成。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

    物理意义与数学逻辑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又在物质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数学逻辑是抽象的,是确定性的,而物理意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这种描述必然建立在物质世界上的也就是说,必然建立在层级与组合之上。正是因为物理公式对层级与组合综合变化的描述,这也意味着,所有物理公司必然有失真的情况,换句话说,任一物理公式只有它具体适用的层级与组合,随着层级的放大 缩小会导致组合情况发生变化,这也导致原有适用的物理公式变得有误差也就是失真。

    物理公式 化学公式 生物技术,但凡直接参与到物质变化的不与人类情感喜好挂钩的此类知识。其实质都是对重复此类事件的预言。而之所以能够是对重复此类事件的预言,是确定性和近似性的产物。例如牛顿定律其只有相对宏观下才具有意义。它舍弃了极其微小因素后的产物。这也是量子力学,牛顿定律失效的原子。量子力学无法消除相对微观的影响因素,这也造就了其公式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而作为描述物理意义的工具,数学,也必然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学工具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数学是人逻辑思维后的产物。而人类逻辑思维必然与人的思维活动有关。

    下面,将探讨思维活动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首先明确的是一切人类的任何思维活动 情感感受 身体感受,必然建立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而不是灵魂说,详细论证见第二章。

    当人类用思维活动产生的工具数学,来处理物质世界的时候,必然也受到物质变化的局限性。

    前面用-1,0,1三种状态来表示物质变化。这三种符号是抽象的是定义式的是近似的,这是因为物质世界时时刻刻在变化,也就造成来没有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个事情。

    理论上说,如果能在物质世界找到最基础物质 x,那么我们可以将x看成为1。那么世间一切都可以通过计算的方式解决掉。如果能找到最基础物质x,那么就能发现x的运行规则,运行规则不管是什么都能通过数学工具处理掉。

    然而实际上,以我的理论,即使物理意义上的基本粒子也可以无限细分。也就意味着,现实世界中并存在最基础物质x。只有人为的定义才会出现-1,0,1这样的状态。

    但是物质世界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物质大小跨度极大 层级极多,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将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舍弃掉。这样就能用数字工具处理很多现实物质世界问题。

    又因为物质世界组合多样,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所以物质世界的物理 化学 生物用数学工具处理起来相对复杂。

    而人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处理大到宇宙,小到粒子的问题,正是这种定义和指代。

    通过定义的方式舍弃微小影响因素,通过指代的方式让主要因素凸显出来。就好像处理牛顿力学问题,只需考虑力学有关因素,至于微观影响与其他因素不必考虑。

    正是这种处理方式的结果造成了数字处理现实物质世界的问题时候,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无法确定的数值。例如π,π是用来计算圆的面积。处理正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问题时,可以规定某个空间单位为1。通过舍弃小于1的空间单位,也就是舍弃微小因素,就可以得到正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而圆却无法依靠舍弃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圆的路线本身就是在切割空间单位1,因此为了避免误差太大才创出了π,而π也成了一个算不尽的数字。

    同理,数学的实质就是处理类似圆 长方形的问题。也就是数学处理的问题是层级与组合的各种关系。不管数学的逻辑多么自洽,当以整数0 1为定义基础的时候,就注定了面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失真,及在特定情景的有效性。

    而人之所以用逻辑思维得到的结果来预言现实物质世界的变化,是因为重复性与中性。

    重复性是指物质变化从o衍化世间万物,其层次 组合极多造就了有许多相似的物质,及物质变化。例如星球 原子等等。

    而中性是指定义0,即最符合该定义的状态,多一分则有些多余,少一分则有些缺失。例如对元素周期表的划分,只有最符合最恰当才算作定义。而这种中性,正因为是定义的,所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只能忽略微小变化才能找到。

    有了中性才有数学上的整数,有了重复性,才有了数学的应用。

    而物理 化学 生物等诸多与现实物质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都是基于数学与物质世界联系后的产物。

    人之所以用思维活动产生数学工具,是因为人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而逻辑思维也好,感性思维也好。等等其他思维形式,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某种表现。

    而人的思维活动是物质变化的表现。这种物质变化是指人的个体发生的生命活动。

    生物与物质的区别在于具有生命活动的特征,有简单的生命活动,也有复杂的生命活动。而人就是复杂的生命活动。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在于智慧,

    而智慧的意义在于,拥有智慧能处理更复杂的物质变化。

    因为有生物参与的物质变化并不是像抽象的数学 或者物理 化学更具有确定性。而是变得更随机性,不确定性。这种随机性 不确定性是因为生物明白,懂得它更想要什么,而不是简单 确定性的物质变化。

    以生命活动普适性的进食来说,越复杂的生物在进食上越有随机性。这是因为本身的智慧在参与调控。

    依旧举-1,0,1的状态表达物质变化。将进食的口感 能量 数量 综合划分0到1之间10等分。越具有智慧的物种在挑选上越有对比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上在挑选哪种进食这一生命活动更好,也就是说,在挑选未来的某种物质变化。

    因此智慧的意义就在于,在进行某种选择的时候获得更好的结果。

    而如何确定哪个选择代表未来的好的结果却因人而异。正因为生物参与的随机性导致了如何选择更好的结果富有挑战性和智慧。同时“好”也是一种感觉定义,不具有量化性。

    依旧以进食为例,人类会为了减肥放弃美食,在这个选择中,发生了两次判断,第一次是我想吃美食,第二次是我为了更好的身材而放弃吃美食。我不想讨论此次选择中,两次判断的逻辑关系,而是想说明的是,吃美食,为了减肥而不吃东西,是两种有联系的物质变化过程。却通过智慧方式进行了处理。

    由此可以看出智慧的作用就是在各种物质变化中进行推衍 处理。而推衍的方式 手段 我并不过多描述。大脑进行逻辑推理 综合判断等各种思维方式,前人已进行了很多论述。

    所以此处只探讨,人之所以思考背后的选择是什么。

    而智慧之所以能够处理复杂的物质变化是因为指代。人通过经验 学习 思考 体悟等等手段将一些物质变化留在人的身体当中。一些物质变化是指每个生物个体整个生命周期必然存在差异。以人为例,人是这个星球上最高智慧的生物,人会通过智慧的方式处理一生中所有的经历。再高超的演技,再高清的电影在真实经历面前都是苍白的,这是因为指代的原因。

    人所经历的所有事物,必然会通过感官器官进行接收和感受。但并不意味着接收到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处理。我将每时每刻人类接收到信息称为现象。这种现象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只是物质外在世界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映现。但是人类会对现象有某种反应或处理。例如,时时刻刻接收各种视觉 听觉 触觉 等感官信息,但实际上人类只可能对这些现象聚焦在某一方面。

    造成这种原因的依旧是指代的原因。其第二部分就探讨过,人的意识只不过是指代加感受的产物。

    而当人对现象进行指代时,随着细节越多要指代的东西越多就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以支撑这一过程。而指代仅仅是近似现象,因此,人无法知道一件事物的全部,同样,人只能聚焦在现象某一方面。

    正是指代的意义,人可以通过智慧的方式进行再加工。以进食为例,感官系统告诉人美食的现象,其物质外在世界的美食映现在人的自身内在世界,而人通过指代这一哲学功能知道了美食,而人知道吃东西可以补充能量这一规则也有着某种指代,在指代这一规则,而且关于进食还有诸多规则例如不饿 减肥 心情等等诸多指代。这些指代综合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智慧的意义。

    因此 指代不仅仅单纯物质上的简单类似缩小镜指代,还有思维处理过程中的指代。

    关于现象与指代的联系。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经验的 理性的。以指代的角度看就是。如果把一件美食定义为好吃,从理性看是1,从经验看是比1更多的东西。因为经验要比理性有更多地细节与体会,依旧以-1 0 1三种状态指美食好吃与难吃的状态,-1为难吃,0为一般,1为好吃。以理性的角度打分可以有-0.5 0 0.5等等这样等级差值,但是从理性角度可以轻松划分难吃 一般 好吃三种状态,甚至有些人可以划分10个等级,但是没有人可以划分1千个甚至1万个等级啊,然而经验却可以轻松做到这个级别。最简单的例子,可以找到完全一模一样的吃饭感受吗,一个人从小到大会吃很多顿饭,但不会找到一样的感觉,只能说是接近。

    经验与理性的对比就类似于圆与正方形的关系。经验就好像圆,永远没办法找到最细微的差别,理性就好像正方形只要有定义就可以解决问题。

    而人的智慧就是基于经验与理性的综合结果。

    一个人的选择动因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基于身体的原因,一种是基于智慧判断的原因。一种是身体加智慧综合判断的原因。例如进食是身体的本能,即使单细胞也有进食的本能,而吃什么却有智慧参与的过程,人类利用智慧判断怎么吃,吃什么。

    经验与理性形成的智慧造就了人类的文明。下面继续说下经验与理性的优势。理性在科学这种需要定义式的问题面前无往不利。如数学,而经验却在重复,复杂局面更有意义。例如人的一生面对绝大部份都是在极其近似的重复。而有经验却能更好的应对。

    因此,智慧与物质变化的关系就在于,因为有生物的参与物质变化更加复杂。就犹如由-1到1之间随机波动的数组成一道加法题。智慧意义就是怎么使这道题得数最大。而这种波动可能涉及小数点后无数位,零点几几那样相加。

    而人如何获得智慧就需要理性与经验。例如我们会说一个数学高手很聪明很擅长利用理性来处理数学问题,我们会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候,会请教这方面老人,因为他们富有经验。

    正如前面提到的圆和正方形。理性是正方形只需要考虑确定性条件下的问题,而经验是圆永远有未知数π在那里。

    通过以上可以知道,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就在于智慧,而人的智慧相对其他动物也是最高的,因为人通过智慧比其他动物知道更多的未来变化,并加以选择。

    一个人的智慧在运转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内在世界。简单的吃什么问题,复杂地逻辑推理 思索问题以及更加复杂地感情问题,例如爱 喜欢等等

    一个人的内在世界不仅仅受到这种纯粹指代构成的智慧影响,更受由身体本身的物质活动影响,以及记忆 当下的处境 对未来的思考等等情感活动影响。

    严格意义上来说,所以知识 信息都是内在世界的产物,都是通过智慧方式处理后的产物。只不过会根据不同的处理结果会有所划分。例如科学知识偏重于理性的,日常经验 生活等等偏重于经验的。以及其他的更细节或者比较模糊的边界,例如文学 艺术等等都是人的大脑也就是智慧的综合产物。

    至此,知识的探讨已经完成了。本文并没有对知识的划分详细探讨,以及对人类思维方式过多的描述。前人已经做的很好了,没有必要进行重复性描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泛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eh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