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着手机上频繁的提醒我睡觉的闹钟,才猛然发现,已经接近十二点了,可是这本书还差几页,于是就固执的要读完,对于我 一个每天习惯11点入睡的人,能够坚持到12点,我想除了对小说情节的好奇,更多是因为作者语言轻松可读。
其实我也是一个不太敢看此类题材的小说,听到书名《活着》扑面而来的就是相对应的沉重感,尤其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大跃进,闹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的时期。
读此时段的小说,是因为觉得内心承受不了这份悲痛的沉重感,曾经读过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更早一期读过萧红的故事,所发生的场景无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前期,国家不幸诗人也不幸得的时代。
对于文化大革命对于文人的迫害惋惜和无奈,是身为20世纪出生的我们所感受不到,甚至有所回避,只觉得那是一段弥漫着黑色气氛,黑色故事,黑色的人和物,黑至无边的尽头,伟大悲愤而厚重。
2
当抱着此种心情去阅读《活着》时,起始内心是抗拒的。甚至做好随时放下书不看的准备。但随着第一人称福贵回忆描述的口吻,精简的文字,一句接一句的对话,场景的描绘,都可以说简到极致。小说中甚至连场景觉得不曾融入感情,叙述直白。
当看完此本书的时候,已经是12点过后,默默的问自己:面对如此的一生,我到底是该悲哀同情,还是在感叹他生命力的顽强呢?
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梦乡,早上6点钟爬起来,坐在电脑前为自己理清思路,书写出自我对《活着》最直观的感受。因为早晨的大脑思绪总是活跃的如同叽叽喳喳跳跃不停的争前恐后抢食的麻雀,想法很多,但杂乱无章,只得自己写下来,加以整理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3
回忆起小说情节感触有两大感触最深:
1. 主人公福贵波折的人生路。
当他败完家产,父亲被气死,身为贫农时,有一段话关于主人公心里的描写:
“从那以后,我是再没穿过绸衣了,我穿的粗布衣服是我娘亲手织的布,刚穿上那阵子觉得不自在,身上的肉被磨来磨去,日子一久也就舒坦了。前几天村里的王喜死了,王喜是我家从前的佃户,比我大两岁,他死前嘱咐儿子把他的旧绸衣送给我,他直没忘记我从前是少爷,他是想让我死之前穿上绸衣风光风光。我啊,对不起王喜的一片好心,那件绸衣我往身上一穿就赶紧脱了下来,那个难受啊,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
一个鼻涕做的滑溜溜的衣服,搞笑中又最直观真实的表达对于目前生活的坦然。本是家境中落悲伤不已的气氛,自己内心还沉浸在他家境变迁的不适应。反而是他自己如此心甘情愿的接受,因此笑出声来,也觉得心中轻松了许多。
这种语言风格的描写,后续情节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被意外抓去当兵,有庆之死,凤霞之死,家珍之死以至后面二喜和苦根的相继离去时,同样看似轻描淡写的经过,让读者来不及感受亲人离去悲伤与不可思议,日子便继续的往下过了。
回想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日子中遇到难事,阻碍甚至是亲人的离世,更多是当时的震惊和悲动,但是在世人的日子还得过,还要打起勇气去面对现实的种种依旧存在的难题,因为现实的生活不会因为你过度的悲伤怜悯你丝毫。
这一点小说中持续陈述,甚至以身作榜样的叙述。他身边曾经拥有一双儿女和妻子,后面还有女婿和外孙,拥有着家和陪伴,但直到最后所有人都离去时,甚至是可笑的意外离去时,主人公的生活仍在继续。
读完之后,不知道该笑该哭,是平静还是感慨,只感受到,活着就是要活,真实确切的活,就要忍受上天所有意外的来袭。即使发生多么不可思议,不愿接受的,想不懂道不明的事情,即使失去了飞翔的翅膀,都还可以用脚走下去。
2. 主人公一家的家庭氛围,始终不缺少“爱” “情”的存在。
从起初福贵妈对于福贵的疼爱;以及福贵对于妻子家珍无处不在的心疼和照顾;妻子家珍对于自我儿女,丈夫还有家庭想要付出的心情。身体病了担心的却是不能下田干活挣工分,腿不能走就用手,只求有活干;儿子有庆对于小羊的照顾,心底善良即使最后之死,也是因为爱心想帮助他人;凤霞更是默默无闻的勤劳有爱,她的丈夫二喜忠厚为家,尤其是难产时保大保小时,毫不犹豫的说出: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搞笑的语气中透露着对于妻子的爱。
这一家人无论闹饥荒,还是大跃进文革都是紧紧相拥在一起,心在一起,以至于在整体悲伤的氛围上增加许多暖心感,也让读者对他们相继离世更加痛惜,仍回味无穷。
希望看到的朋友去读读这部小说,去感受作者轻松的笔触如何描绘沉重的故事;去感受沉重故事中如何寻得继续走下去动力;去感受现实生活中被迫无奈上天不公时,自己该如何办;更是去感受,只要日子还在继续往前走,我们还活着,那么昔日过往不论几多苦难都可被飘散,未来不知会发生什么,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15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