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香港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从一场场港独青年的荒诞闹剧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从一场场港独青年的荒诞闹剧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作者: f9556a46fea0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07:20 被阅读245次

    前两天应该很多人都对那位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书的内地女生印象深刻,她舌战群众,完爆蹲点的众多小报记者们,并且用英文吊打了「港独」学生会代表,堪称留学生届的楷模(虽然去香港念书其实也算不上留学了)。

    首先旗帜鲜明的说:港独也好,闹剧也罢,这些一定都是不会有气候的少数丧家之犬,他们的主要构成也是香港的年轻学生和社会底层为主。

    但是从2014年大批年轻人占中到这几年辱骂大陆游客事件频发,香港很多年轻人似乎已经戾气满满,被逼到了社会的角落。

    我并不热衷于讨论政治,也不想传播爱国主义。但看到这些青年们手握香港这一张好牌却打成这样,真的是替他们捉急和惋惜。

    同时,我看到了在文化上夹生的这一带香港年轻人,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走近死胡同的。

    这对于广大留学生和家长来说,绝对是值得警惕的地方,所以我想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1 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首先香港年轻人文化上虚。

    从唐诗宋词到秦皇汉武,我们和台湾人基本可以做到无障碍的交流,因为他们的国文教育延续了民国时期大陆国文教育的传统,和我们完全是同文同种。

    但香港这一代年轻人,很多从小在中英文化的夹缝中受教育,在后殖民时期文化中被熏陶,这些历史背景,也决定了分歧和矛盾的本质,即文化和情感上的不认同。

    2013年,因为当时特首梁振英建议增设国民教育课程,10所大专院校,超过100个学生组织进行了静坐抗议。

    他们一般都说自己来自香港,但言必选择和大陆人泾渭分明。恨不得头上印着「我们虽然护照上印着中国,但我们其实又不是中国人」的声明。对大陆的成见和无知,有时比欧美人还要深。没有祖国的概念,更没有任何的家国情怀。

    当然,从岭南文化到狮子山下,香港人有自己的文化脉络。但这些毕竟是以城市为依托的记忆,他们脑海中没有一个想象中的认同体,那就是国家。

    而现在留学的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很多家长选择了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让孩子远走他乡接受纯外语教育。他们觉得这是为了让孩子提前浸润西方教育,给未来打好基础。

    但我觉得如果培养不当则反而很危险。

    想象一下,小留学生们既对于欧美主流文化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者,自身对中华文化和人文素养又被迫断层。

    连岳飞和赤壁之战都没整明白,又要去半吊子的学习南北战争和五月花号。结果呢,就会很容易出现和香港年轻人一样的文化夹生现象。

    而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告诉我们,青少年教育中关于文化认同的缺失,是非常非常难补回来的,将来可能会酿成大祸。


    2 精准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性

    这次几位港独学生代表,用英文吵架却吵不过大陆留学生,这对于一向标榜以说「洋文」为荣的香港人来说,我都替他们觉得害臊。

    引出第二点,就是他们语言上虚。

    我身边的经验是:其实香港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讲普通话,但你明明和他说国语,他就是要和你飚英文,多数还带着过山车一般的香港腔。书写上也会选择刻意的看不懂简体字。交流起来,总体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当然,也怪我不会粤语)。

    同样看我们的小留学生们,我总在想: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学毕业的中文功底和造诣是什么水平呢?反正我那时候是烂透了。

    而这个时候把孩子强行拉到另外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去生存,最后很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中英文都不够优秀。中文卡在了70分的地方再也没机会上升,英文自然也不可能超过中文。

    这里说的不优秀,并不是说阅读口语或者考试能力如何,而是是否拥有精准的使用一门语言的深厚功底和造诣。

    而这个能力,在如今讲求自我表达和个人品牌的时代,应该是每个人日后立足社会的根本。

    国外待了这么多年,其实我对于日常交流的口语选择已经没太多倾向了,中英皆可。但真到了需要组织语言表达深层次想法、传递复杂概念、完成多人协作、或者说服他人的时候,我还是倾向于用中文表达,比如写当下这篇文章的时候。

    原因很简单,他就是我的母语,是我最能精准掌握的艺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了,我为何还要拿第二语言去操作它呢?

    出国留学会不会人为的给自己设置这种语言精准使用能力障碍呢?规划得不好的话,我觉得是会的。


    3 拥有格局和视野的重要性

    最后他们格局和视野上虚。

    想体会这一点,去看看香港的报纸周刊就知道了,其独特的港式视野,一定会吓你们一跳。

    于是占中的时候和警察厮打的是他们,焚烧基本法的是他们,被催泪瓦斯熏趴的是他们,闹完事以后回去继续住「笼屋」的还是他们。

    由于格局和视野被受限在一个弹丸之地上,再加上独特的港式媒体文化,他们不明白历史演化变迁的背景信息,不清楚香港困境的核心矛盾是什么(不便多说),更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出路。

    就连抗议的时候,也永远只会拿出言论自由和保卫民主做幌子,无观点,无论据,无主张,无方案,简直比纳粹还狭隘。

    大家应该都记得前几年香港人抗议大陆人去超市买奶粉的事件,这件事现在看来仍然让我觉得可笑。一个以商品贸易起家,最讲求贸易自由的城市,居然限制别人去买自己的奶粉?这难道不是香港人利用贸易自由港的优势做生意的最佳机会吗?

    同样的机会千千万万。但虽然有很多路子可以走,他们却偏偏选择了最傻的一条。

    我曾经也在雨伞革命期间在香港停留过一段时间。聊天中发现,那里年轻人很多将成为医生、律师和金融银行家看成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别无他法。所以,香港并没有在这一轮新的科技浪潮中诞生出任何优秀的创业公司。

    香港贵为国际都会,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我们年纪轻轻的留学生来说,仅仅出国自然也并不能解决国际化视野的问题。

    我大学期间有个很好的朋友,是个加拿大长大的华人。她就是很单纯的认为某地区是被我们侵占的领土,并且被我们控制了宗教自由。而她呢,连一个真正来自该地区的人都没见过,更别提去深入了解那段历史了。

    类似这种偏见的养成,极大的限制了留学生们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会在矛盾出现的时候变得偏激狭隘而不自知。处理的不好,就是留学的严重副作用。

    所以家长们将孩子送出去的同时,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变得心胸宽广、兼容并包、多元视角、志存高远、积极协作、不偏激不狭隘。

    而这些能力,都不是简简单单通过出国这个动作就能完成培养的。

    以上这些观点,无非是想给学生和家长们提供另外一个视角,从建立文化认同,精准使用语言,以及格局和视野的培养上着眼。

    在规划留学的时候多一个维度考虑,避免陷入困扰时下香港很多年轻人的境地中。

    就像一次长途旅行,规划得当、攻略做足,多半会给你提供无与伦比的惊喜和意想不到的体验。而随波逐流、仓促出行恐怕只会劳财伤神,半路掉队,南辕北辙。

    旅行尚且如此,何况求学呢?

    祝愿各位旅途顺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一场场港独青年的荒诞闹剧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er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