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我的搭档退休,单位迟迟没有安排新人来接替。上司对于此事没做任何安排,而之前两个人的工作量落到了我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工作顺利进行,我一个人默默把搭档的那部分工作也接手了。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一些事情开始让我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我跟上司交流了一下,跟他讲了这样下去工作中容易发生的纰漏。同时强调了一下,在新搭档接手之前,我愿意承担两个人的工作量,一定会尽力做好,但是长期空岗一旦造成不良后果,我是不承担这个责任的。
上司不理解,他认为乖乖干活就好了,强调责任就是太计较。同事们很体谅我,尽量帮我分担,给我许多照顾,也私下里认为这样对我太不公平。
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会有情绪,回家跟老公也抱怨过。但我更多的是在想,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在我的生命情境里?
想了又想我才意识到,既然一切都是我内心世界的投射,外境所呈现的就是我的内心状态。
首先,上司不尊重我的劳动付出,认为多承担一个人的工作量没什么大不了,让我看到我自己背后的信念,是我一直以来都不认可自己的劳动价值。我没有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这份工作仅仅被我视为谋生手段。尽管尽心尽力,但我总觉得没有发挥自己的生命价值,导致工作十几年,价值感依然极低。
其次,与上司的人情大于原则相反,我向来认为工作首先要讲原则。上司认为勇于承担是有情义,强调原则就是计较。但我认为人情不能推动我们走得更远,不遵守原则会破坏秩序。我看到这是两代人观念上的冲突。但我自己内心也是冲突的。
平日里我一直跟自己强调自律性,给自己制定了各种要求和计划,只要不能完全实施,我心中就会充满自责。当我过度强调纪律并强制执行时,我并没有关注自己真实的感受,我对自己不讲人情,而是把自己当做机器,输入指令就要执行。
意识到这些,我在心中与上司和解了。我们只是按各自的信念去投入工作,没有谁对谁错。他的态度帮我照见我对自己的态度,看见就好,释怀就好。我也决定对自己更宽容一些。
2
前几天洗菜的时候,发现菜叶上有只蜗牛。这家伙生命力真强,在冰箱里居住了几天,依然如常的爬行着。
我们把它养在一个小纸箱里,放入了浸水的海绵保持湿度,把菜叶和面包屑喂给它吃。
我给它取名叫阿慢。
平日里容不得自己太慢,太拖延,时刻批判自己。看着它慢,却觉得挺好,活得那么悠闲。
一直努力放下对他人的评判,一直努力去欣赏他人的独特性,最近才想起,为什么不能放过自己,欣赏自己。反过来放下对自己的评判,认同自己的价值。
我还需要更加敞开,因为我尚未做到对我的纸和笔全然坦诚,把心中那些细微的念头尽情袒露,我感到我还有些“端着”——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惯有的姿态。追求完美,早已成为思维与行动的惯性。
然而你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很难回答。完美如同镜花水月一样的飘渺,甚至更加虚无。镜中花,水中月,尚有本体,可是完美的本体是什么呢?完美是头脑缔造出来的神话,反映出我内心的缺失。因为从未体验过完美,所以才极力追逐。完美,是自己定义的。一个从未体验过完美的人,又怎么可能定义出完美?
不停地追逐完美,使我感到有价值、有意义。这正是对自我价值的忽视,看不到自己存在于此的意义,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批判着、要求着,以为这样会帮助自己变得更好。其实那只是小我声嘶力竭的叫嚣罢了,只有这样奋力的活着,才能体现它的存在。
追求完美不是突破自我的出路,接纳不完美才是。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才是真实的呈现。
3
昨晚的梦里,我在爸爸面前慷慨陈词:“我不是为你的面子而活,我要按我自己的意愿活着,这是我的权力。”
最近一年,我在梦中和奶奶吵,和父母吵。这在生活中是不曾有的,但梦中的自己总是喊出了压抑的心声。
爸爸在成家后就没跟爷爷奶奶争论过。他总说孝顺孝顺,孝,就是要顺。但一味的顺,我看不到爷爷奶奶对他的爱护与尊重,连带着对妈妈和我,也是一副冷漠态度。顺真的是最佳相处之道吗?我还是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的父母与子女,往往互相绑缚得太深,我们不由自主地顺应父母的意愿活着,在漫长的岁月里成为了一种惯性。
几年前看《中国好声音》,我看着年轻的学员们获得导师的转身,在屏幕前大谈梦想。父母们在第二现场喜极而泣。我歉疚地对父母说:“可惜我不能让你们骄傲。”
我渴望成功,而成功背后的动机,有一部分就是成全父母的面子,现在又加上公公婆婆。我想让他们为我骄傲,想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多一重谈资。
我很难看到自己的价值,我的价值附加在长辈的面子上。
4
我想写一本书,到了非写不可的地步。在我洗衣做饭时,在我工作走路时,灵感活跃涌现。
我决定把它写出来。写作,不仅仅是写,也是内心状态的呈现。我试图讲述的更真实更完整,但我也看到自己过于注重词语的堆砌,语句的工整。我看到我在跟自己较劲,如同我在生活中的其它经历。
我问老公:“你是害怕失败,还是更害怕成功?”
老公说:“当然是害怕失败了。”
可我既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我不敢绽放我的光芒,不敢让别人看到我隐藏的力量。我想躲藏在一个虚拟的代号背后,去分享我的感悟。我害怕被关注,不敢迎接关注的目光。我曾幻想过我的成功,是写出影响力深远的作品,获得权威与大众的认可,而我不会让外界知道我的真实身份,不会接受任何奖项,我只用作品与世界沟通。
我曾不止一次的想着,我不需要那闪光的虚名,我只想把我内在的力量展示给这个世界,让大众看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活出来,每一个生命都生来就不凡。而我,作为整体中的一员,只想在人群中,过平凡的生活。
我就是如此的矛盾,想发光,又想隐藏这光芒。渴望证明自我价值,又害怕自我价值显现。我想给我的心找一条出路,既平衡,又有突破。
5
在群体中,我们容易与人进行比较,很多时候这种比较是不由自主的。 自我想凸显它的存在,试图在比较中寻找优势,凌驾于他人之上,凸显自身价值。
加入群体,我也会无意识地陷入比较,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不甘落后。
我花了很多时间,试着放下比较。在我所有的尝试中,最有效的就是让自己的心更加敞开,如实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乐于分享自己的成长体验。当我越来越敞开,我的心就越来越自由,我发现我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我融入了集体。深入于集体中,我就是集体所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我开始欣赏每个人的独特性,开始体会每一种不同的呈现,都有别具一格的美感。当我真心真意去欣赏每一个人,我也就学会了欣赏自己的美。
在集体中成长,让我发现自身的价值。
6
我想做一棵树。广袤大地上一棵普通的树。只是静静站着,静静生长,存在就是我的价值。
不需要百年一次的开花,不需要结出珍稀名贵的果实,只是站在那里,站着就很美好。作为生物链中的一员,充满生机的存在着,存在就是我的价值。
我想做一棵树。树干挺拔,枝叶舒展,亦刚亦柔,和谐又平衡。树根深植大地,枝干迎接微风,亦高亦低,宁静又灵动。遇雨迎雨,遇风随风,怡然自在。我不需要区分哪一天阳光更好,哪一颗果实更充实,我只是在大自然的爱中安然伫立。
存在,就是我的价值。本然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