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道学•国学•养生
【书】了凡四训: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书】了凡四训: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作者: Miku冬至 | 来源:发表于2017-03-28 23:14 被阅读276次

    袁了凡,生于1533年,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吴江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受命河北宝坻县令,又七年,升兵部执方司,在抗击倭寇期间遭到弹劾,免职返乡。1606年卒,享年74岁。明熹宗天启年间沉冤得雪,追授尚宝司少卿。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返乡后所书的“戒子文”,用来训诫其子袁天启。全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融汇禅学与礼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 入手的自我修养,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在“立命之学”篇中,了凡先生讲述自己在慈云寺遇一孔姓老者,老者算准了他一生要经历的大事,荣辱死生,一一应验,先生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直到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才明白“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之理,立志积善行三千,自求多福。后来孔先生“惜无子嗣”“不中进士”“五十三岁有厄”等说皆未应验。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此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既知福薄,便要勉力积福。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天作之孽,犹可得而为之,而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则是自己所作之福,自己所作之福,又怎会享受不到呢?

    此种立命之学与佛家教义颇有相通之处,佛教不同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佛教理论中,没有类似天神的角色主管人的生死祸福,他强调人人可以成佛,我们应该求的不是佛或者菩萨,而是自己生发菩提心,报四重恩,济三途苦。佛家人尊释迦牟尼为“本师”而非“主”或“神”,本师释迦牟尼也是人,是最先开悟的人。

    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需改过。世人如果过恶深重,必然会有苦厄效验,于身于心皆无一裨益。立命之学中也提到,“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但改过者,需发耻心、畏心、勇心。过有从事而改、从理而改,最上乘的莫过于治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此为“改过之法”。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安身立命最根本的要素,当为“积善之方”。先生在此篇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十个向善为善而终得善果的例子,训导儿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外,善行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也都应深辩,如此才能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善。

    济世助人有很多种方法,概而言之,大概是与人为善、爱静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十点。但归根结底,在于心之所向,在立命篇中就曾指出,“善心真切,即一心可当万善”,此“善心”,即佛家所言的“菩提心”。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找到正确的方向,再由此十事推而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同样,先生也没有忘记强调“谦德之效”,此篇依旧列举了数例因谦逊恭敬而获得福报之事,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虽然天地鬼神之说颇具神话色彩,但在生活中,谦虚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

    《了凡四训》融汇了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佛之慈悲,道之空灵,儒之入世,结合起来,就是最完美的中国智慧。很多人质疑书中所传达的圣贤精神与时代严重脱节,却忽略了时代正是由每一个个体塑造的,我们人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社会就是什么样子。即便在当下社会,民众的价值观节节败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横行其道,但真正的信仰,却存在于每一个高义者的心中。在他们的胸怀里,有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教化,有君子之交的风流儒雅,有一片锦绣如画的河山!

    至于因果报应一说,有人笃信不移,有人却嗤之以鼻,认为是“无能者的祈祷”。我想,人仅仅生活在现实世界是不够的,我们修身养性不应该是为了得到什么,而仅仅是为了精神的满足。就个人而言,无论有没有因果轮回,我都会诚意正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想,了凡先生在几百年前写下的这四篇训导,对每一代国人,都将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了凡四训: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is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