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风景,一路微风

作者: 邓小邓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8-23 22:57 被阅读40次

              ——记为中国而教2019年岗前培训记录组工作之行

    明天就要离开北京了,岗前培训这一站,最初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学习、工作、产出。

    学习—再次充电。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因此在农村的这段时间,只要有空,我都会学习,但是总觉得这样的学习不成系统,而时间上也总不能很好地分配。去年的岗前培训,我学习了一个月,那时的我对于培训的内容没有太大的感悟,只觉得老师讲的东西都非常好,而我身边的同学们会说这个讲的很不错,很适合农村,那个东西拿回去根本用不了。我看到他们有批判、有赞同、有选择、有思考的听课,内心还挺羡慕。在那之前,我没有接触农村教育,对于农村教育更没有多大认识。

    就那样回到农村后,我开始了自己一年的教育生活,最初的半年,我觉得自己处处碰壁,处处问题,尤其是学生,谁都不完美,情绪整日得不到消解; 而第二个半年,我最大的收获是调整好了心态,确立了目标,这个时候我想要再次学习。我相信工作了一年的我对农村的教育已经有新认识,对这些课程也会有新的感悟。抱着这样的期待,我再次报了名,尽管报名的是一份工作,但我给自己的第一份定位是我要来学习。

    工作—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尽管想着要学习,但工作总是免不了的,而我最明确的身份就是一个工作者,两个月长的假期,我害怕自己不能很好的利用时间,进而当了时间,因此,我想要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为中国而教记录组组长也是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我挺好奇,因此最初的目标是想要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我想知道这份工作跟教师这份工作到底有多大的不同,他们在时间上、内容上、对自己的塑造上到底有什么不同?来到这里很重要的目的,是打开自己,拓宽自己,更新自己。

    也就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我们说教师每年那么长的假期,完完全全可以用来体验不同的生活,同时,这也会带来新鲜感。从一个角度说,作为一个教师,只有你体验过不同的生活,经历过不同的工作,感受过不同的文化,你才知道这个社会对于一个人到底有怎样的要求,明确这些是人生一项重要课题。如果每位教师的每个假期都用来体验一种生活,那么长此以往体验下去,人的生命该有多宽广啊?

    产出—借助平台和作息。说到底,这一切的一切,不过发生在一个假期,按照过去的经验,我知道假期于我更多是浪费时间,满腔的热情去规划,但最终会很晚起床,之后一直玩手机,那么这样的作息无法让我真正做些什么,而我希望假期期间能够整理过去一年的工作,让他们形成文字,成为一种产出,成为我过去这一年的生活记录,这需要时间。而我知道,如果是在家里面,时间将会很少,而来到了为中国而教,我会被动的拥有规律作息和更多时间,冲着这份时间的诱惑和产出的渴望,我还是决定去到那里。


    在北京的一个月,我的生活更多被工作和学习所包围。

    工作—遵守规矩+课程记录。我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遵守规则,这种规则在于早上必须跑操或做清洁,之后需要上早自习,早自习之后,我开始听课或整理课程记录,而中午及晚上则是相对自由的时间,但会有开会及其他不知名的事情。这些工作尽管与我的目的地没太大关系,但我必须为它付出时间。对于课程的记录,整体还算庆幸,开始稍微辛苦些,但后面我都不用自己去记录了,只要上了手,我的工作并不多,我只需要把他们的内容整理成一篇完整的课程记录,只需要完成公众号的内容编写,只需要去找老师要课件。还有就是带领一个团队。这个过程的幸运之处是有人一直在提醒我,他帮助我更好地完成工作; 而不幸的是,总有人在提醒,这种提醒让我觉得自己没有了主动权,让我觉得自己时时刻刻丛属于另外一个人。

    学习—有选择的索取。熊易寒老师的《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让我看到了宏观层面的农村教育、农村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问题,这是我过去没有涉足过的东西,尽管我对老师的课程有质疑,但他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外一面。卜卫老师的《儿童权利,儿童参与儿童表达》让我看到了儿童的需求,权力意识的重塑,让我惊觉老师的行为不仅是道德、文明的问题,更是你是否侵权的问题。孙立阁校长的培根系统分享,让我感受了整理和总结的重要性,从他的分享中,我察觉他们做的事情,其实每一所学校都在做,但区别在于他能够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我们只是零散常规的活动和课程,这里最主要的还是整理与归纳。李柱华老师谈到《我所经历的乡村教育》,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正面的乡村教师形象,他爱学生,也爱生活。而我最喜欢的是杨志根老师,他的讲话不是非常精彩,内容也不惊艳,连ppt都是很丑的模样,但是我能够从他在台上的短暂时间看到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是什么样子,他勤奋、正直、朴实无华,这是教育者最应有的品质,而无关于外表、名利和其它能表现出来彰显个人风采的东西。袁辉老师《支教中的行与思》,我看到的不是支教者对于农村生活的热情和付出,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他说,去支教不是情怀,因为这是我生活的需要; 在他的分享中,我看到很多课程表面上是在玩,在追求暂时的快乐,但这份课程能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能带给孩子巨大改变。蒋能杰老师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和《初三》呈现出我早已见过的农村教育,好多看片人都说这有触动到他们,但是我觉得这不过是农村的真实生活,或许我们不应把它想得过于糟糕,在稍微乐观的基础上尽可能做些什么。周晨光老师的《体育精神与体育创新》再次激起了我的运动和创造热情,去年的我只看到了课程里有趣的创造,而今年的我已知道学校的那些废旧材料,我能怎么去利用,学校的废报纸与其几毛钱一斤卖掉,我何不做几个球放在班里,作为班上的共同玩具。孙奶奶的课程更多是对我个人产生影响,我想啊,一个老人最好的生命状态应像她那样: 当你年老时,不进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还能青春焕发,持续为他人为社会提供价值,而这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因此,从现在起开始锻炼,一定是为自己积攒一笔财富。团队建设里,我看到了春哥身上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也看到了会服从一个团队的自己,这对我和他来说都是一种进步;  这些团队建设活动,是完全可以用在自己班上的,下学期的我即将担任班主任了,如何让一个班级更有凝聚力,这里的做法值得参考。在王玲娜老师的《师生关系与高效课堂》上,她分享了很多资源,那些东西都在u盘里,她的课堂留给我的,是内驱力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内驱力如何获得,是值得思考的东西。豆豆老师的《教育叙事与写作》是我去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她不光留下了写作的种子,还为它浇了点儿水,过去我以为写作是一件很“高”事情,“高”我暂时还不可以动笔;  但他让我们开始写,我当时写了一个梦,并做了分享,听完后她说,这就是写作。受到那节课的引领,我已坚持写作一年多了,今年再次听她课,我看到的不仅是萌芽和行动,还有如何提高质量、阅读书籍以及如何在阅读中一步步让写作变得更美好的秘诀。侯东强老师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他在分享中讲自己写作和成长的经历,我向他表达自己因怕别人觉得我的文章很差进而不敢给他人看的现象,侯老师对我说,你可以放下面子,拿出去让别人看,好或不好都是不太值得计较的; 后来我还看了他的书,他的文字风格不太适合我,但发现了另一个角度 : 过去我以为教育写作一定是写你思考及做过的,没有做过的事写出来就是空口谈白话,但他的书里有很多内容仅是一个画面或非常小的事,那一刻我察觉很小的事情也值得记录下来,这应该就是侯老师给我最大的启示了吧。卜庆振老师和王红老师的《课程融合与课程开发》,让我看到课程的另一面: 一个老师要想开发出一门课程,需有扎实的基础,卜老师对音乐和诗词有研究,因此他可以做这样的课程融合,卜老师的光彩照人早已让我忘记了他是一个身有残疾的人,而当我得知他有七年时间没有走上讲台,一直在管理计算机时,我更加坚信人不论何时行动都不晚,重要的是你在做吗。孙明霞老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过去对于那种有理念和教育案例的课程,我更多的是去挖掘案例,我看案例里边儿有多少东西是值得我用的;  但是现在我学会了根据主要的思想去思考自己的教学,以创造性思维为例,老师讲的是生物的例子,我怎么把这些生物的东西用到我自己的语文上来?这样的学习和思考,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另外一面,原来我是一个如此会学习的人️。张世忠老师的课程于我现在最大的用处,是需要写课题或研究的时,我可以将这个想法作为参考。苗苗老师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话题更多是讲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经历,在他的讲解中,我看到了“育人”这个话题,我终于明白学的背后是人的成长,是培育人,而教学只是手段而已,苗苗老师的好多文章里都有感人的故事,她是第一个让我知道写作的背后一定有故事存在的老师,后面的我会写,但更要注重对人的培养,过去很多时候我不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我害怕自己的行为过于稚嫩,我害怕因没有经验,我做了一些错误的事情,对于一些大胆且不常规的东西,也缺乏勇气,但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只要你的这个行为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那么你的行为就是在育人,只要是在育人,无论如何怪异都不足为奇,都值得欣赏,都会被人肯定。孙明霞老师在《教师的反思与写作》中说,我一辈子都没有评多高的职称,我到现在都不是一个特级教师,但是这又怎样?这并不妨碍我是一个有能量,有情怀且幸福的人; 现在想想,作为一个教育者,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了考试成绩,放在了评职称上,生活注定不会非常幸福,唯有做更好的自己,去阅读、去写作、去研究教学、去真正育人、去踏实做事,才是真正幸福且有意义的一生;  而职称这些东西不过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而已,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用夜行北京的观点来看,早几分钟到达和晚几分钟到达,意味着名次的不同,但是人生总共那么些时间,你到底快乐吗?你幸福吗?这才是尤为重要的东西;  学了孙老师的课程之后,我意外的对于名利在乎的少了起来,而过去我是一个异常追逐光彩的人。翟香云老师的《学习科学视角上的教学策略》于我来讲是一个高端的东西,全程听不懂,但老师讲到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是去解读课标,你需要一个词一个词的去把它们嚼碎,这句话与本课的内容并不太相关,但是这句话给了我一个提升自己的方向,后面我默默的做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点一点的解读课标,我准备每日解读一句,我不知道这件事情要多久才能做完,你不知道我自己的解读正确率有多少?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慢下来,慢到能静心去研究它,不管时间要多久,也不管自己到底解读对了没有,尽可能的去做,我相信做了就会有收获。陈大伟老师在《观课议课与专业发展》上说老师要每月录一节课,并做成课堂实录,他说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会不自觉打自己耳光,看自己到底有哪些错误,他还说,坚持两年,你一定会有进步,不说两年,暂且也希望自己先坚持一年吧。《社交风格与沟通》这门课我已学过好几次了,但我发现越到后面越需要学,因为学了之后我就能够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进而能够去原谅他,理解他,原谅了别人,也就是原谅了自己,尤其是对于我的校长和妈妈,他们都是典型的d型人格,就因为理解,所以慈悲,我不再反感他们。梁岗老师的《班级文化建设》,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他有多么认真地去做教育,只要一个老师真正把心思放在教育上,放在学生上,那么它一定能硕果累累,既让学生有所成就,也让自己有所成就......(时间关系,暂时不一一到来了)


    明天就要离开,我还是获得了抱抱和更多的感动,这些感动让我知道“我仍旧是值得被爱的”“我仍旧很讨人喜欢”。

    倍倍是我在北京认识的朋友,在夜行北京之前,我还不认识她,那一路上的聊天和“变故”让我们再次认识了,路程的前半段,我就感受到了这是个很好强的女孩子。这样的好强没有影响到其他人,但是我相信她自己的生活应该会受些影响,所以夜行北京之后的第三天晚上,我主动约了她,想跟她聊聊。聊天的初衷是倾听,我坚信述说也是一种治疗,很多愁绪暂时找不到消解的办法,但能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把它述说出来,其实也就治疗了一半。与倍倍交流的整个晚上,真觉得好久没这么舒服的聊天了,夜晚10点的校园,周围的树木露出黑色的轮廓,路灯不太明亮,也不足以被黑暗打败,两个人,一人一杯奶茶,就这么一点点的走,不停止的说,倾听为主的交流中,不时产生些许共鸣,然后就是很兴奋的回应......聊完之后,倍倍说她知道自己好强,但尽管如此,她还是爱自己,听到这里,我放心了,我们生活的最终目标,或许不是成为他人眼中的幸福人,而是真正幸福到自身。问题与幸福并不冲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但是我们可以很幸福,我相信倍倍也是幸福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放松了。交流之后回过头,我发现倍倍真的很优秀、很棒,凡是稍稍要强的人,身上都有一股劲,这股劲不是我等渣渣能及的,接纳自己配上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一定能变得强大。离开的前一天,她说要抱抱我,我相信这个抱抱,是我们友谊的开始。

    叶雨也是夜行北京认识的朋友,她说我们的相见恨晚表现在写作上,后来看看真是如此,她的产出很多,尽管质量还有待提升,但这是一个过程,只有多写多练,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从记录生活的角度讲,写作不需要质量。过去我也是这样每天写,现在有些懈怠了,看到她频频更文,对我也是一种促进。离开前的一个抱抱,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次牵手。

    在这之前,我是一个不太喜欢拥抱的人,确切的说是不会主动进行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但是他们的主动,仿佛把我推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在这个地方一开始不适应,但后来可以生根发芽。

    北京的一个月结束了,我后来一直在想,一个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他会给我留下什么呢?见识?知识?友谊?经历?自我?最终想想,这趟路程留下更多的,是“相信”和“种子”。

    关于相信。最近还在与朋友讨论关于相信的话题。我说我们这群年轻人真的很幸运,关于教育的理想和神话,我们是先选择相信,带着这种相信去看见理想,进而一起对抗现实; 但也有一部分人,首先被现实打败,后面尽管还有那么多机会,但他已经看不见且不相信了。我们愿意相信教育的美好,相信问题既资源,相信未来可期,相信我会幸福。

    关于种子。我想所有老师的课程,亦或者岗前培训的一整个过程,最重要的不过是在你心里留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注定会生根发芽,但它到底长成参天大树还是矮小灌木,最终形成茂密森林还是一枝独秀,都是需要自己后期去生长、去修炼,相对于一无所有的戈壁,这颗种子已是一笔财富。

    愿我们带着相信,带着种子,看一程风景,享一路微风,一直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程风景,一路微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mk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