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辨的论坛,成长的自己

思辨的论坛,成长的自己

作者: 彭慧_9296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09:10 被阅读0次

    时隔一年多,再次来到亲近母语的教育论坛,我感动我欣喜,不仅仅是因为我重逢了故友,更重要的是我又获得了一次成长。有些论坛,参加过一次就够了,但亲近母语的教育论坛,我愿意每年都来。

    今年的秋季论坛定位为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儿童母语?纵观这次论坛的几次研讨课,窦桂梅校长的《神笔马良》,孙双金校长的《敕勒歌》,白皛老师的《秋思》,余耀老师的《伯牙鼓琴》,这些内容都选自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难道我们的母语要从教材开始?我们再来细细看这几堂课,我们就知道我们的母语有多么广的内涵。窦校长的这堂课给孩子们呈现了多种阅读技巧,有情节绳,有阅读单,有电影赏析,有情节表演;白皛老师的《秋思》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多次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破解诗中‘’不归‘’的深沉含义;余耀老师的《伯牙鼓琴》更是用短短的26分钟诠释了这首诗的意思、情感还有节奏。我们不禁要问:他们这些名师是怎样在课堂上教授我们这些孩子学习母语的?白皛老师的《秋思》,从孩子们对课题的发问,到交流讨论再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在白老师一步步的放手中,学会提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但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已经在我们老师设计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渐渐丧失了提问题的能力了。要知道,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等于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一大半。

    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要让孩子发问,更要尊重孩子、倾听孩子、鼓励孩子。张学青老师执教的写作研讨课《小宣言:可能改变世界大趋势的小力量》,用汪琼老师的话来说,是一堂真实发生的课堂。老师在倾听,孩子在成长。孩子的回答,老师的点评不是简单的肯定和重复孩子的话,而是点评好在哪,或还需要怎样的改进。课堂上的点评看似不经意,实则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功底。以前我看课,只知道看课的效果好不好,却不知道要看课的环节设计,以及老师对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点评,但这一次,在刘倩老师的发问和汪琼老师的分析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们看一堂课,不是看它有多花哨,也不是看它有多精美,而是看它有没有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一堂真实发生的课堂,是孩子和老师的知识火花相遇相碰撞的过程。我们不断地思考孩子在哪,我们在哪,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相遇,就是对儿童本位的思考。

    我喜欢这样多样的课堂,能够引发我们思辨的课堂。再回到本次论坛的中心点儿童本位。什么是儿童本位呢?成尚荣先生说:我们要来到孩子们中间,发现、了解、尊重、信仰你的孩子。徐冬梅女士说:我们的母语课堂不是简单地适应儿童,更不能肤浅地矮化儿童,要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语音和心理发展。李庆民老师引用李吉林先生的话说:用孩子的眼睛看。尊重儿童的天性,情感优先、智力潜能、实践冲动。朱自强教授说: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所以我们给儿童的语文课文要有一定的长度。在我看来,儿童本位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用他们的眼睛看问题看世界,用他们的话语交流沟通。

    思辨的论坛,成长的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说:

    真正的老师只对他自己下功夫,就像磨一面镜一样,他把自己最终做成了镜子。但他是一面没有目的的镜子,它并不去有意寻找谁的脸来照。它只是在那儿,但来到它面前的人看到了他自己。真正的老师反射你的光,如果你借着他看到了光明,那也只不过是你自己光照到了你自己的黑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辨的论坛,成长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pn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