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指商代与两周时期(西周&春秋战国)。青铜是一种合金,以铜为主,辅以锡和铅浇铸而成。最初它是铜的“金”色,所以我们古人称之为“金”或“吉金”,也因此把青铜器上面文字称为“金文”我。们现在之所以称之为青铜主要是因为表面的碱式碳酸铜等铜锈为青灰色。中国青铜器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其高超的制作技术,丰富的器型以及附于其上的金文和图案,都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商周时期社会的繁荣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青铜器主要是生活用具,祭祀用具和工具。“藏礼于器”,实际上礼器就是祭器,青铜器被赋予了“论贵贱,别等级”饿的作用,随着国家的出现,它也就成为了王权的象征。时至今日,这些器物也为我们现在了解秦以前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食器篇!!!!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鼎是煮或盛肉的器皿,主要有祭祀和宴饮两个用途。我们大可以把它比做“锅”。它也经常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等级制度和权利的象征。比如说“君子一言九鼎”之说就来自于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士以下无权用鼎。各级统治者要严格遵守,不得僭越。夏商周三代皆奉九鼎为传国之宝,得国便得鼎,失国则失鼎,鼎一度成为了国家存亡的标志。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簋(音同鬼)是盛放煮熟的黍、稻、稷、粱等饭食的器具,相当于“碗”商周时期,簋也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期,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享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用来表示贵族的身份和等级。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以偶数居多。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鼎簋分列的样子。“钟鸣鼎食之家”就是说这个家里吃饭时,鼎簋要排列的整整齐齐,编钟还要奏着音乐,要不吃不下饭。反应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地位之高。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盨(音同须),为古代食器,用以盛放黍、稻、稷、梁等,原来须与簋经常混淆,到了清末才把盨与簋分开。盨出现在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其基本形制是椭方形体,敛口,鼓腹,双耳,圈足,盖可以仰置盛物。须一般为偶数组合,因其流行时间短,在造型上变化不大。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豆是专门盛放咸菜、酸菜、盐渍肉酱等调味料的器皿,就是咱们现在的调料罐。字如其器,一目了然中间扁扁圆圆,下承柄和喇叭形底座。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鬲(音同力)是古代炊器的一种。《汉书.郊祀志》谓鼎之“空足日鬲”。可见高的形状是似鼎而空足。两多为炊粥之用,大口、中空足、袋形腹,为其显著特征。就是煮粥的锅。袋形腹因受火面积大,能较快地煮熟食物。铜鬲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鬲演变而来的。始于商代早期,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战国以后消失。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甗(音同眼),青铜甗为古代炊具, 如同今天的蒸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置食物,称为甑(音同憎),下为鬲,用以煮水,上下之间隔一层有孔的铜片,称为箅(音同必),用以通蒸汽和放食物用。青铜甗是由新石器时代陶甗演化而来的,始于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沿用到汉代。甗也是大多数墓中青铜礼器的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组成一套随葬礼器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酒器篇!!!!!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爵是古代饮酒器,功能上相当于后世的酒杯,为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早在二里头文化(夏代)就已开始出现。其基本形状为前有筒瓦状的倾注流,后有尖状的尾,深圆腹,口沿上有两柱、一柱或无柱,下有三锥状长足,腹侧有鋬,由于人们惯用右手拿杯,故鋬多在流的右侧。流行于商代中晚期,西周晚期绝迹。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觚(音同孤)是饮酒器,其名称为宋人所起,沿用至今。觚与爵常伴随出土,也有和斝(音同假)组合的。青铜觚源于陶觚,流行于商代,衰落于西周中期。商代献觚为侈口,中细腰,往下微侈,下加一段圈足,上面多有宽大的十字形孔。商代晚期腹部加深鼓出,还出现了一种细腰的觚。西周时期觚与商代晚期相似,体上多铸有凸起的扉棱,此时漆木觚代替了青铜觚,西周青铜觚趋向衰落。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觯(音同智)为饮酒之器。《说文解字.角部》:“觯,乡饮酒角也。”《礼记.礼器》:“尊者举觯。”觯出现在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早期,西周晚期时绝迹。觯有两种形制,一类为扁体,一类为圆体。这两类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均有,只是圆体的沿用至西周晚期。觯的形制为圆形,似尊,容量却比尊小。鼓腹下垂,圆足,无流无柱无尾,形似小瓶,适于手执,或有盖,或无盖。商代觯多为侈口,短颈,鼓腹,圈足,西周时体变长,口近似于现在的瓶口。扁体觯初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早期。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卣(音同有)是专门用来盛高级香酒的器皿,其名为宋人所起。自宋代定名以来,约定俗成,现仍定名为卣。卣的基本形状为椭圆体,深腹下鼓,敛口上有盖,盖上有纽,盖与器中间有子口,下有圈足,上有提梁。青铜卣始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绝迹于西周晚期。从形体上可分为无梁卣、提梁卣、方卣、筒形卣、带座卣、动物形卣六种。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斝(音同假)是古代饮酒兼温酒的酒器,,斝形似爵但比爵大,容量也较大,,基本形制为三足,无流无尾,却有两柱,圆口,平底或圆底。扁平式或方形踅手,锥形足,中空外撇。流行于商代,西周早期以后消失。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杯,杯子,饮酒器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青铜尊,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客酒器。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是祭祀礼器的共名,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某一器物的专名。铭文中常铸有“某某作宝尊彝”的字样。现在所称的尊,约定俗成仍沿用宋人的定名,沿用至今。基本形状为侈口、鼓腹、圈足,形似觚,但腹中部比觚肥硕,口也比觚大,类似今天的疾盂形状。从造型来看,尊可分为圆体尊、方体尊、天圆地方尊、鸟兽尊等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彝(音同姨)是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的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
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此为方彝的最后形式,流传较少。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觥(音同公),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音同盼),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造型极富想象力,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揭秘青铜酒器,不禁叫人慨叹酒文化与青铜文化当真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积淀。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悠悠绵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人以酒解忧、以酒入诗,才有了“莫使金樽空对月”和“金樽美酒斗十千”的别样情怀。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盘,青铜盘是商代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盛水器,《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即是说用匹来注水,用盘接。盘、匜是相需相随而用的。匜常常放在盘内,盘还可以用来盛冰。西周中期盘常常和益一同出土,西周晚期至春秋则和匜一同出土,战国以后盘则被“洗”代替,商代早期出现青铜盘,为数不多,商代晚期开始流行,经西周与春秋战国以后消失。
商代至西周早期的盘,圆体,直沿,浅腹,平底,下有圈足,多数无耳,盘内多以水生的动物,如龙、鱼、龟等为纹饰。西周中晚期的盘,置附耳居多,圈足或兽足,除了圆形盘以外,此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盘。春秋战国的盘,沿袭了西周时期的形制,圆形居多,浅腹、平底、直壁,盘的铭文在内底。【图一盘】【图二匜】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盉(音同和)是古代用来调和酒、水及温酒的器皿。其实盉本身主要是盛水的,未必是把水和酒放在盉中调和再饮用。它与酒器组合,以水调和酒,与盘相结合,则起到盥沐作用。
盉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鬶(音同规),始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沿用于战国至汉代。鬶使用的时间和鼎、鬲差不多,我们现在所用的茶壶,就是由盉演化而来的,其基本造型为深腹、敛口,前有管状流,后有誓手,上有盖,下承三足或四足。
呕心沥血之【一文读懂青铜器】壶是古代盛酒的器皿,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代至汉代,甚至更晚些,因而壶的形式变化相当复杂。其造型有圆形、方形、扁形,还有蒜头形、贯耳形等。
商代壶为直口、长颈、圆腹下鼓、低圈足、贯耳,多数没盖此外还有椭圆形壶。西周早期变为半环耳,并且有盖。春秋时期,壶盖上多为莲瓣或无花果叶形,短颈,壶体多是圆角方形。圆壶腹部最大直径在腹中部或偏上部。战国时期壶多为铺首衔环耳,铺首呈正方形,此时还出现了瓠形壶。汉代壶为圆颈大腹,腹两侧为长方形铺首,底为圈足。
我的微博如果喜欢我,还可以关注我的微博。哈哈。时常有有趣的东西更新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