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滴答清单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读书
学习三部曲 | 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学习三部曲 | 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作者: 末夏acc | 来源:发表于2018-02-03 11:19 被阅读10次

    《学习之道 》、《刻意练习 》和 《练习的心态 》这三本书被称为学习三部曲,已久负盛名。

    大师们的学习之道(点击即可跳转阅读)

    学习之道在上一篇中已经介绍过了,这一篇来聊聊其他两本和最近看的一些其他关于学习方法的书。

    《练习的心态》不止在讲练习,也是在讲精神层面的修炼,做一件事情就完全沉浸进去。

    《刻意练习》和《学习之道》里面都说了要划小圈分解练习,具体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排除杂念完全沉迷在细节之中练习,就是这本书要讲的内容。

    专注和耐心。

    当你烦躁不能沉下心来的时候,后退一步,抽离出来。

    刻意慢下来,不去想未来怎么样,不去想如果完不成会怎么样,只要关注眼前的每一个动作。

    这也是学习之道里面提到的聚焦,让关注面变窄,只把把目光汇集到其中的一点,展开它,我们就能看清这一部分中所有的细节,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就仿佛变慢了。

    这一刻没有焦虑,没有内耗,你的能量和精力没有丝毫浪费,只有眼前的这一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反而更少了。

    初看到这些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状态好是好,但说起来简单,自己要达到这境界实在是不容易。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我们要让自己立刻达到,它更像是一个提醒,在我们心里存放着一个标准,当我们在信息的洪流中无法安静下来的时候,能及时后退一步,抽离出来。

    带着觉知去练习,你始终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到哪一步。

    这样你就很容易发现自己什么时候偏离了这种视角,什么时候感到烦躁,你只需要轻轻提醒自己,马上收回意识,专注到眼前这一刻即可。

    也许你会获得片刻的平静,又很快陷入焦虑,但没关系,培养内心的觉察者本身就需要漫长的过程。

    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就能对自己充满耐心。

    作者也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路径,以过程为导向,不带任何主观判断的观察,以及通过冥想来培养自己专注于这一刻的能力。

    与此相通,在《学习之道》这本书里,乔希·维茨金也十分推崇冥想,认为它是修炼内心最好的方法之一。

    我练瑜伽的时候练习过冥想, 确实是一种让人平静安宁的方式,不执著于外物,只关照内心。

    冥想其实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能,只要闭上眼睛,把意识收拢,汇聚到你的呼吸上就能开始。

    我常在午休的时间听张德芬老师的黄庭禅坐,里面有一句引导词:你的各种想法就像太虚间轻轻浅浅的风,自在飘荡;太虚不是一无所物,而是包容万物。

    你知道自己有各种想法,但那些想法不是你,你只要静静看着它们自在飘荡。

    你感觉自己的腿有一点酸,有一点麻,那就去感知这一刻的感觉,不抵抗,不排斥,痛就让它痛。

    你清晰敏锐地知道你的身上发生的每一种感受,但有控制地承受它们。

    专注于呼吸,逐渐收回对自己的掌控感,你内心的觉察者在这一呼一吸间的滋养之下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做《无聊的哲学》 。

    确定而重复的事情会让我们感觉无聊。

    无聊的时候我们看电影、逛街、上网,寻求各种新鲜的刺激,但我们真的能据此走出无聊吗?

    我们现在每天身处各种刺激之中,已经习惯了被各种信息轮番轰炸,已经很难去忍受无聊。

    一件事情反复去做,确定性带来无聊感,但有序的有效运转的系统就是确定性的,你明确知道投入什么会产出什么。

    比如看书和写字,你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

    而刷微信,则时时刻刻处在一种不确定性的焦虑和等待之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刷出来的是什么东西,但这种刺激会像毒品一样,让你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失去耐心。

    因此,从现代社会的这个坑里出来,保持警醒,保有忍受无聊的能力,就能让自己更加平和笃定。

    我想冥想中强调专注于每一次呼吸,以及《练习的心态》 强调的专注于眼前的每一个动作,不去担忧将来,都是通过让自己安心停留在这一刻,而获得一种从容耐心的底气。

    《刻意练习》是近期颇负盛名的一本书,它反驳了流行很长一段时间的一万小时定律。

    并不是一件事情重复做上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而是要通过刻意练习这种科学的训练方式才能不断精进,在这个领域中有所建树。

    作者提供了刻意练习的六步法:

    找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突破舒适区,不断适度挑战自己

    不断拆分任务,化难为易

    良好的目标感

    包括反馈

    大量练习,产生和改进心理表征

    阿何的学习力视频课中针对刻意练习的六个步骤,以写作为例,给我们展示了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刻意训练体系。

    1. 拆分大任务:

         词汇、句子、逻辑、技巧整合

    2. 对每个任务设计训练方法:

        词汇量:背词典、高频词总结法、词语造句法

        句子写作:扩写、长句拆解法,画面塑造法

        逻辑训练:文章结构分析,思维导图训练

    3. 突破舒适区,循序渐进:

        适当超出能力,但步子不要迈得太大,否则会有挫败感,不利于坚持下去

    4. 大量重复性基础训练

        次数和质量并重:时间短,次数多,有质量,能改进

        没有导师自行训练要特别注重反馈,通过对标和复盘的方式,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误差和进步,确保自己在正确的路径上。

    《学习的艺术》是我在这个主题下随手翻到的一本书,其中有些观点值得深思,因此也记录下来。

    1. 学习应该直奔主题

    常识让我们认为,学习钢琴就应该从五个手指的灵活性开始练起,对每个单个键盘和手指的移动了如指掌,然后再用两只手弹奏简单曲调。

    但这种方法并不合理,最好的方法是完全投入练习中,试着弹奏你喜欢的音乐,从一开始就运用双手,学习的顺序也是如此。

    这与划小圈练习并不冲突,即使是打基础,也应该是从这一领域里最重要的分解动作开始练习,而不是旁敲侧击绕开重点,去练习细枝末节的东西。

    这个理念真的很重要,因为我们常常真的会回避核心部分,因为觉得它太难了,是否应该从别的不那么重要的开始练起。

    就像我们有500个小时学习法语,那么哪种方法最明智呢?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法语,还是先拿出200个小时来学习拉丁语,再来学习法语。答案显而易见。

    2. 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学习者

    每个人的学习类型都有偏向性,要找到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才能为自己设计更好的学习方法。

    有人的靠眼睛洞察这个世界,有人的靠耳朵聆听这个世界,而有的人用皮肤感受这个世界。

    眼观,耳听,手摸,不同的人依赖不同的感官,视觉型的人对看到的文字或图像印象较深,因此喜欢阅读,尤其是默读;听觉型的人对听到的内容比较敏感,喜欢听而不喜欢读;而触觉型的人喜欢一边学习一边操作,或者对他们复数的内容印象特别深刻。 

    我就属于典型的视觉型学习者,我的笔记总是井井有条,我听过的东西要写下来才能记得住,学习也是通过笔记或者默写的方式,那么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效率最高的方法即可。

    3. 学习用品的重要性

    以前并不觉得,但好的学习工具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以前我出差的时候总是不喜欢带笔记本电脑,因为嫌重,觉得有事情要处理用手机也可以勉强应付。

    但自从养成每次出行必带笔记本电脑的习惯,我每天早上早起都能配上我最喜欢的高颜值机械键盘写上一个小时字,大大提高了我的输出效率。

    比如耳机和手机,换了一个256G的大内存手机,在外面也可以随时很方便看各种视频。

    比如一个kindle,和一个随时能查找和推送书籍的网站,填充了我太多碎片时间,以前随手掏出手机刷刷微信的时间,都可以用来看书,或者回忆一些让我深受启发的观点。

    现在一些软件工具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比如幕布,我现在习惯用幕布来输出,固定输出的模板,只需要专注在当前的一点点内容上面,省去了无数精力,让我更能享受创作的畅快。

    forest种树软件,让我对自己每天的时间投入能量化,更有掌控感;滴答清单让我从一些琐事里面解放出来,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会有它自动提醒;朝夕日历让我对每天的日程安排更加有数。

    印象笔记作为我的私人智库让我想找任何文件都能立刻找到,一些工作软件绝对值得我再开一篇文章好好写一下。

    4. 学以致用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能在生活中用得上,因此我们首先要去学能立刻派上用场,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知识,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去运用,这样才能学的更有劲头,否则与应用脱节就很容易兴趣缺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三部曲 | 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qu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