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愚公移山的心理效应与管理学上的斯托克代尔悖论》,后来斟酌内容,似乎文章这个名字有点牵强。因为我想重点说的是作为管理学上的斯托克代尔悖论:对于大至一个单位的领导、一方统帅,小至一个个体;如何在面对现实困难的时候,能够始终明白自己真是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并坚持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
这是斯托克代尔悖论的两个方面:坚持必胜和追求卓越目标的信念,同时直面眼下最残酷现实的原则。这是长远愿景和现实生存的调和,也是希望、理想和世俗、烟火的调和,因此斟酌再三,又把题目改成《眼前的油腻苟且与诗及远方的调和》。
这种调和,是矛盾而挣扎的,是痛苦的。有的人有远大的理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却不采取行动,坐而论道,空谈误国。这样的人往往不切实际,空有乐观,最后在现实中当希望一再破灭的时候,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临的时候,就轰然倒塌了。
有的人,庸俗而现实,油腻而苟且,能够在现实的沟坎中趋利避害,做每件事都带有功利性,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往往局限在现实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缺少了格局和境界,最后让生活把自己的希望给逐渐淹没,最后沉寂在滚滚红尘中。
也有的人,能够兼而有之,把眼前的有你苟且同诗及远方,调和成自己人生路途上的矛盾共同体,不曾偏颇,始终兼顾。就真的象现在的单位领导讲话:给你画出单位的愿景,目标和希望,这是远方在掉你的胃口;同时,又给你现实竞争的残酷性,给你当年的任务目标,奖惩激励等。
一,同事的孩子为什么自杀?
同事的孩子是某药品地区代理商,一个月前突然在自己家县城里的宾馆里自杀。
自杀前,同自己所有能联系上的亲戚都视频问候,客气有加。身上几乎没有一毛钱,卡里空空如也,连在宾馆住宿的钱还是要一个同学头一天晚上给发了个300元的红包。
问及其他同事,都说这个孩子是前世转生来给父母讨债的:30出头,留下一女,房子还是父母在还房贷。说到这个孩子自杀,都不相信,从小调皮捣蛋,耍无赖出名,给父母惹了无数祸端,别人自杀,他怎么也没有可能啊!
最近几天,听闻原来是最近公司要把他调整到另外一个地区做代理,需要交账,需要派人来查账和核实。而公司查账,原来挪用公司货款的时就会败露,会被追究。如果不是这个调整,也许还会继续瞒天过海,日子一天天混下去。
公司的人事调整,和挪用货款暴露的可能性,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武汉理工大学某硕士男自杀
近日,一则网络消息刷屏。来自湖北天门的农家子弟,25岁的硕士研究生罗正宇,1月29日凌晨在武汉市江岸区上海路一家小旅社自缢。
罗正宇在校期间,曾被武汉理工大学评为“三好研究生”。毕业一年来曾经到一家轨道公司工作,据说月薪6000多。但不久,就辞掉工作,回到武汉辗转混日子。对家人谎称在武汉工作,实则靠着小额网贷“借新还旧”,在小旅社、网吧“流浪”生活。
事后,家人从其遗物手机信息中,发现了其支付宝仅余0.71元,13个手机网贷“App”,共欠下5万多元债务。
他的手机电子便笺上留言:“在武汉玩了一年,什么事都没做。没什么遗产留下,借了一屁股债,不会还了。我太幼稚了,大人和我说的都是对的。可惜我明白太晚。都是我自己的错,对不起……”
现在社会上计算二胎养育成本,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据说要花费2-300万元,许多人戏称不生为养不起。罗正宇作为一个25岁硕士研究生,为了5万元的网贷,跳楼自杀。
三,一位表面乐观老院长的上吊自杀
许多年以前,熟悉的一位医院退休老院长在楼道里上吊自杀,曾经让我惊诧感叹许久。
这位院长,平常乐于助人,在医院是领导。退休后,不甘寂寞,积极组织退休职工学习,分发刊物。平常谁家有事,也热于助人,帮人排忧解难。给外人的形象,属于自己乐观,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老伴瘫痪长期在床后,家庭矛盾激化成了最后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本来老院长家里有两套房子,自己住着一套,另一套闲置。大儿子下岗后,家庭生活困难,看到二儿子生活较为宽裕,可怜大儿子,就把自己那套经济适用房让给了大儿子。这下子,让二儿子一家感觉到吃了亏,父母不公。因此,从此家庭里剑拔弩张,再无宁日。
后来,据说二儿子也借机把老两口的工资卡给抢去保管,生活的矛盾加剧,让老两口的口角升级。一日,在忍耐多日后,一向示人以乐观的老院长在给住院瘫痪的老伴送饭完了之后,口角升级。回家后,窝囊难受,选择了在楼道里上吊自杀。
家庭矛盾解决无望,老伴瘫痪在床不理解,感觉到死亡成了解脱的唯一渠道。
四,除了现实生存的危机,自我感觉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和未来,是压死骆驼的那块最重的砝码
当社会上舆论在谴责自杀者不负责任,留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候;当舆论在谴责网络高利贷逼死人命的时候,当抱怨竞争压力残酷的时候,都是只涉及到表面现象。
一个人面临死亡抉择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事后警察查看罗正宇曾居住小旅馆的监控录像:当晚,罗正宇穿戴整齐,曾独自一人在楼道内上下徘徊。凌晨3时40分以后,他上到三楼平台后,再未下来。
同事的孩子在自杀前,专门向亲戚视频告别,租好旅馆,也肯定是同样经历了心理的挣扎斗争,最后向命运屈服。
从心理上,自杀者陷入了一个恶性下行循环:眼前这个生存危机真的是过不下去了,自己没有勇气面对,不敢承担后果。而这一切的原因,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己一了百了,一死了之。
眼下现实的残酷,生存危机,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生无可恋,没有希望,是压死骆驼那颗最重的砝码。
有的心理学家说:在自杀者面临死亡抉择的时候,如果心理干预的一句话,可能就成了救星。
五,“温水煮青蛙”式的慢性自杀,生活中比比皆是
梁实秋先生曾经在文章里描述过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人,35岁左右,而立之年,生活工作就趋于常态,余下的日子就等于简单的循环。这样的人生余下时光,称之为宰杀时光(killing time)。
梁实秋先生所描述的宰杀时光,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比比皆是。相对于上述一些自杀者的极端案例,一般人从人生到最后死亡的简单重复,就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慢性自杀,沉溺其中而不自知。他们也没有自觉问一问自己:象电影《无问西东》里的问题一样,你的人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的真心是什么?
无问西东在前面三个自杀者的案例中,每个案例矛盾的积累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个长久的过程。为什么不去直接面对?
譬如同事的孩子,平日里不知挪用公司货款为什么,但一定知道这是一个窟窿,自己欠下的自己要去还。为什么不想办法面对?直面问题的结果,大不了,被法律严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被关上几年。
罗正宇辞去工作,借网贷混日子,饮鸩止渴。学科上的硕士优秀生,在心智上没有发育成熟,辞掉工作,借网贷混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如果直面问题,也许找一份工作,先解决生存生理问题,填饱自己肚子,同时积累自己工作经历,是现实选择。
老院长自己有丰厚的退休金,有两套房子。有什么羞于启齿的地方,丢人就丢人,怕什么?大不了,让外人笑话就笑话吧。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家庭一碗水端平,家庭矛盾公开的结果,总比自己死了强。
直面问题的成本,都远远小于自杀以生命为代价的成本。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还怕直面问题呢?
直面“温水煮青蛙”式的宰杀时光慢性自杀,需要给生活和工作赋予意义和希望,加点佐料加点盐,让生活和工作有诗及远方
人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就是,人有思想。有句哲人的话:人的大脑虽小,思考的却是整个宇宙。
从达尔文进化论来看,人类这种万物之长,天龙八部之首,就是人类不甘于平庸,总想着赋予平日里生活和工作以意义的结果。在水里生活的时候,想出来透口气;在近海的时候,想到陆地上;在树上的时候,想下来直立行走;围追捕猎之后,吃生的之后又想吃熟的;在外住惯了,又想到洞穴里取暖;裸妆惯了,又想缝制衣服。
每一次的思想,都带来进化的进步。
这种思想,带来的行动,带来的变化,赋予了生活和工作更大的意义,这本身就是激励。
六,对抗“温水煮青蛙”慢性自杀的葵花宝典
尚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说,每天赋予生活和工作以意义,每天都是新的,力求每天自信以对抗人的惰性。
曾国藩曾说: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用儒家的慎独功夫,来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
有人说,“温水煮青蛙”,改变不了,性格使然。有本书说的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改变命运。通过一段时间的行动,可以让自己形成日新的好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慢慢的自己的命运就抓在了自己的手里。
道家有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人人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出“温水煮青蛙”的慢性自杀诅咒,让自己拥有希望的人生,追求真实自我,让人生充满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