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始终友善待人,却受尽委屈:你可能陷入了“圣母型人格”牢笼

始终友善待人,却受尽委屈:你可能陷入了“圣母型人格”牢笼

作者: 余小鱼MsYu | 来源:发表于2019-07-16 14:32 被阅读0次

你是圣母型人格吗?

我们先假设具有圣母型人格的人的一天是这样过的,来帮助你判断一下自己是否也具有圣母型人格。暂且称呼这个人S。

早晨,S醒了,准备沏杯柠檬茶,练会瑜伽,洗个澡,穿好衣服,吃个早饭,然后去上班。

在理想的世界中,时间完全属于自己,S可以悠闲地完成这一系列活动:不慌不忙用漂亮的杯子泡一杯柠檬茶,在心旷神怡的音乐声中做完瑜伽,在气味芳香的泡沫浴中放松自己,再选一套让自己感觉愉快并自信的衣服……

然而,现实却是,某个小家伙在大声呼唤:“妈妈,给我穿衣服。”而另一个家伙想问早餐吃什么;母亲刚刚打电话来,拜托S临时去一趟弟弟家,她是这样说的:“他是你唯一的亲弟弟,你要多照顾他。”还有一位朋友发来短信,说她迫切想找个人聊聊,因为她的工作糟糕透了。

短短几分钟,安排好的事被临时打乱,而S已经抛开自己的基本需求,转而去为其他人服务了。很多时候顾不上吃早饭,随便拿件外套就出门了。

他们已经习惯这样了,尽管饿着肚子,有些厌烦,还有点邋遢。但他们会自我安慰地想,至少已经照顾好其他所有人,每个人都很开心,家里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人使脸色。

而在更深的情感层面,也可能是潜意识中,他们有一种安全感,觉得会得到大家的爱,因为他们照顾了每一个人。甚至,他们觉得自己不会陷入任何麻烦,因为他们从未让任何人失望。

《可爱的诅咒》一书中说,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样的人,Ta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和同事身上,甚至对陌生人也有求必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

在他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就像《可爱的诅咒》作者雅基·马森,她也是圣母型人格,曾经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还坚持为家人开车,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医生开出诊断证明,打上石膏,她才觉得自己可以歇一歇了。

后来这件事引起了雅基·马森的重视,她联系了一位曾经一起工作10年的心理治疗师,针对圣母型人格进行研究,迈出了解除诅咒的第一步。

他们发现圣母型人格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一如既往地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2.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

3.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

4.面对强势的人(如父母、老师、上司),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5.从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起争执。

6.总是想太多,总把错误归因于自己。

7.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8.心甘情愿陷入他人期望的牢笼,虽然被压迫得近乎窒息,却不想改变,或者说无力改变。

9.总是把时间、精力、金钱和爱奉献给其他人,唯独不留一点给自己,只有通过这样的过度付出才能获得安全感。

圣母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治疗师雅基·马森表示,圣母型人格的形成跟我们潜意识中的观念息息相关。那是父母或看护人在我们小的时候植入我们大脑的,它们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问题是,很多深深根植于脑海里的观念源自我们的童年,而且通常可追溯到理性思维能力形成之前。于是,我们才会一直倾向于相信那些错误的、早就不合时宜的观念。

1.被“特有化”的品质。

所谓特优化的品质,是指父母通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一些观念传递给子女的观念。

比如作者就提到,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坚强”这个品质传递给了她,而且让她在“坚强”这个标签下有了一个光荣的举动。

她当时正在骑马,突然被马甩了下来,一只脚还别在马镫中,就这样被拖行了至少10分钟。她的后背在地上划伤,流了很多血,但是不久竟然起身上马,继续骑了起来。

后来这件事作为“英雄故事”在家族中广为传颂,而作者也主观上把这种过分的坚强当成了自己应该发扬光大的积极品质。

2.死板的个人规则。

我家里有姊妹三个,我是老大。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常常跟我说:“你是老大,要多照顾弟弟和妹妹。”

时而久之,老大的责任感就一直压在我的心头,成为我做事的一条规则。上学的时候我会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上学,放学的时候会做饭给他们吃。到上高中的时候我还给弟弟洗头,大学的时候每周帮他洗床单。

那个时候我也在上学,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同时又是他们的“保姆”。我没有任何怨言,因为照顾他们是我的责任。但是过分忙碌的生活让我感到筋疲力尽。

根据心理治疗师雅基·马森的研究,像这种“老大就要照顾弟弟妹妹”的个人规则,就是死板的,因为它忽视了当事人的感受和行为能力。

当然,不管是被“特有化”的品质,还是死板的个人规则,这里说这些并不是谴责父母的不是,而是为了找到圣母型人格的根源,继而做出改变。

如何走出圣母型人格的牢笼?

作者雅基·马森表示,改变圣母型人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及行为模式,通常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固化。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迈向可控的一小步做起。每次只迈一小步,心里想着,我们是在勇敢地为自己做一次克服恐惧的努力。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更多的说“不”

1.画“责任饼图”。

这个练习能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那些自童年早期便无怨无悔地秉承到现在的无效观念。比如,老大就要照顾弟弟妹妹、凡事要坚强等。

第一步,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然后想一想你人生中的某个重要问题,可以是让你觉得自己负有责任的事,或者是你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而感到愧疚的事。

第二步,把问题写下来,然后问问你自己:谁才是真正应该对此负责的人?

第三步,把饼图分成若干小块,在每个小块上写上其主人的名字。注意,做这个练习时要不假思索,让自己下意识地袒露真相,不受原来那些“应该做什么”的思维左右。

例如,谁应该去照顾孩子?首先孩子已经6岁,可以简单照顾自己,算一份。其他的几小块可以分成四等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几个家庭成员。这时我们就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做这件事自己并不是唯一的责任人,一旦哪一天没有全天候待命,也不必自责。

2.把“应该”变成“可以”。

这个理论源自亚伦·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贝克认为,有问题的情绪状态部分是由无用的思维模式引起的,尤其是死板的个人规则。

要想打破这些规则,就要打破“非是即非”或者是两极化的思维。比如,我应该先洗碗。就可以改成:我可以先洗碗。

这样一来,就立刻多了一点点选择性。让我们知道,洗碗并不是一件必须的事情,而是可以选择的。一旦用了”可以”这个词,就听起来轻松多了,自己的神经也可以不用一直紧绷着,更不必因为没有去做某件事而感到自责。

“应该”是没完没了的,而且覆盖范围很广,从很多你人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如“我应该结婚”“我应该成功”等,到很多看似不重要的琐事,如”我应该常常锻炼”,或者“我应该每天喝八杯水”。

你可以把这些当做你人生的指南,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当它们变成死板的教条时,它们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牢笼,你会觉得自己被困住了。

3.学会客气地拒绝。

对于大多数“圣母”来说,拒绝别人是一件尤其困难的事。

雅基·马森表示,这是因为一种恐惧的反应已经根深蒂固,让我们害怕说“不”,所以我们会尽量避免说“不”,也因此缺乏说不的经验,并产生了一种害怕的连锁心理反应。

她推荐BEAR四步法,这一技巧的原理是驾驭呼吸的力量,让它帮助我们平息突如其来的恐惧感。

B表示呼吸,E表示赞扬,A表示接受,R表示尊重。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进行一段艰难的对话或面对难以处理的事情时,就可以使用BEAR四步法。

比如,同事想约你下班后喝两杯,但是你不太想去。这时就可以调整呼吸(B),接着想一些赞美之词(E):

“特别感谢你的美意,这个时候能想到我(A),但是我今天特别累,想早点回家休息(R)。”

最后请谨记: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始终友善待人,却受尽委屈:你可能陷入了“圣母型人格”牢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rz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