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之二--------《瑞典火柴》

作者: 兴民智通姜海 | 来源:发表于2019-10-14 08:17 被阅读0次

                                 书事之二-------《瑞典火柴》:拥抱我们至爱的庸俗生活并不惜倾其全力

     1,

        我读书,喜欢用一种死缠烂打的方式。比如说,要读懂一个作家,我就会一网打尽地买来他的全集。然后这些天,在工作之余,我就会紧锣密鼓地去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除了吃饭,除了睡觉的时间,我就用在阅读上了。这阅读包括如厕的时间,独自一个人,坐在冰凉的马桶上,同样读地津津有味。在马桶上读书,不能算我是对作家的大不敬,相反应该算是一种恭敬,享悦精神的食粮,并将物质食粮在人体充分吸收后筛下的浊物排出,绝对也算是有益身心健康。 我不喜欢看电子版的图书。这说起来,是一种感觉。我喜欢那种手捧一本书来读的感觉,或俯身书案,或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慵懒地半倚在阳台的藤椅下,前面的小玻璃圆桌上,是一杯半凉的茶,或夜晚临就寝前,倚靠在床背上,就着台灯的光晕来读。。。。。或如厕(这种感觉前面已经提了)。还有一种或,这是我日常生活的场景中重复出现的,周末,我们全家一般去浴池洗澡,我照例会带一本书来。比如最近我读的是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一本短篇小说集《父亲的眼泪》。男人洗澡总是很快。洗完出来,我就在结算的吧台前等她们娘三。大厅也会有几个像我这样的人,在等一起洗澡的家人或同伴。打发无聊的等候的时光,最好是有点事情可做。有人在用手机上网,QQ的蛐蛐声不断,手机越来越成为我们离不开并相当依赖的东西。而我会拿出书来读,只要你不理会别人奇怪的目光,其实真地没什么。浴池里的几名工作人员,以前是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个工厂的同事。二十年前,在我们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青春年代,我们那个市属大集体企业的工厂倒闭了,我们一起下岗。我们从没想到有一天会离开机台,会离开工厂。后来她们被重新分配,而我选择了自主择业。她们第一次看我读书的时候,大都会不约而同地说,你还这么爱读书啊 ?是啊,这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个时候,在飞扬的渺茫的嘻嘻哈哈的青春里,在机器嘶鸣的车间里,只要一闲下来,我就会坐在一个角落里安静地读书。我是那个不合群的孤寂的家伙么?好像不是,读书并没有耽搁我与她们的交往。要知道,她们那时可都是明眸皓齿,青春飘扬的女孩。

      2,

       青春有多么美好。回忆起来就有一种酸痛的感觉 。人心一下子沉淀地老了。那个时候,我工作的单位门前是碧波浩荡蔚蓝的大海,是金色细腻的洁净的沙滩,汽笛声在不远处鸣叫,有熙攘的人流,有浅翔低徊的海鸥,还有被拖上岸散发着斑驳气息的旧木船。西天的晚霞撒过来,火红火红的太阳,在海天的相接处,燃烧了一大片,一点都不乱心。书就是在这个时候被阅读的,海洋的气息,生活的气息,书的墨香的气息,还有。。。。。爱的气息,一下子就包围了。 90年代初期,一个春节期间的一天下午,我去拜访一位素未谋面的文学朋友。骑了几十里路,因为没有事先约定,打听到他家的时候,发现他家的大门紧锁着,肯定是走亲戚去了。蹬车蹬得太久的缘故,我的身子被汗溻湿了。当我重新路经小城的时候,发现在烈士塔旁那个孤寂的邮政报刊书亭竟然开张了。我凑到跟前去,发现了张炜的《九月寓言》。在我迄今阅读过的所有张炜先生的作品里,我仍固执地认为《九月寓言》是他最好的文学作品之一。现在还有那个邮政报刊亭么?现在的邮政报刊亭还在卖纯文学的书么?如果不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重新掀起了纯文学的阅读高潮。只是,不知道这种高潮能维持多久? 我被《九月寓言》深深地吸引住了。好久没有这种阅读的快感了。那个春节的下午,我来到了海边,孤零零的海岸,一辆老式的28自行车和捧着一本书来读的我。我感觉到冷了么?好像没有啊。哦,那是个暖冬,我甚至感到阳光拍在我身上的温暖,还有阅读带来的温暖。

       3,

      再也没有这种诗意的阅读了。是时代逼迫着我们,还是我们逼迫了时代?这个时代,可以用一大堆的形容词来描述,层涌迭出的网络新词,真快!只是它们一波波地被遗忘。真是个大时代,云涌了多少风云往事和人物,但就是一辈子出不了一个大师。是大师日渐势微的时代,是我们这些小人物拥抱至爱的庸俗生活的时代。我热爱这生活,就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简单。 几年前,一位朋友曾郑重地向我推荐了一本书《瑞典火柴》,她对我说,一定要读读,然后从男人的视角写一篇读后感。为什么要从男人的视角来写,是男人比女人深刻么?我有时觉得在从容面对生活的方面,我们男人很多时候都抵不过女人的深刻,坚韧。我真不会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章,因此就一直没有交作业。今天当我写《书事》这篇系列随笔的时候(不知道还能写几篇?),只写与书有关的事,不评判哪本书的阅读价值。毕竟我没有任何理论基础,没有深刻的逻辑分析能力,我不是文学批评家。在朋友的催促下,我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并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小雨康桥”的家伙,比我大一岁,70年生,同我一样生长在海边的一个城市。只是他所在的城市比我这个小城繁华地多,那是个大城市,那里有品味卓越不凡的咖啡馆,这类咖啡馆常常成为各种奇妙的艳遇的好地方,也是发现文学价值的好地方。我们这个小城没有此类的咖啡馆,我们这个小城庸俗无聊透了,冬天的时候,晚上不到8点大街上基本就没人了。那些在晚上8点以后还出门闲逛的人,不是酒鬼,就是有些不务正业的家伙。那些灯火通明的娱乐经营场所,多多少少都带些色彩。 这本书最初在2003年的网易文化频道连载,获得了非常成功的点击量。我读到它时,已经是千禧年之后的第一个十年的年末。我多么孤陋寡闻,概因为我很少点击和阅读文学网站的缘故。 我读完了这本书后的心情,用“心潮澎湃”四个字来形容吧。以前老师逼着我们写读后感和观后感的时候,我经常用“心潮澎湃”这个词。我想我们真是活在一个被时代的大浪潮裹挟着不由自主前进的年代,我们时常会为平静乏味的生活焦虑不安,我们渴望制造出一些无关危险的小小的声响,为生活添加一点不确定性和冒险性。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我们暧昧的猎奇的心理。哦,奇妙地刻骨铭心地锥人心痛地然后像稀泥一样无声无息地陷入生活的沼泽中的艳遇,你什么时候到来? 给这篇随笔起名时,我信手拈来文学批评家吴亮在《九十年代小记事》中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拥抱我们至爱的庸俗生活并不惜倾其全力》。      

      4,

       很厚很厚的雪,无声地下着,不经意间,一下子就捂白了这座没有艳遇的小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事之二--------《瑞典火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sl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