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画廊具备了一个优秀的公益营销活动所有的要素:--强大的合作伙伴:在特殊人群艺术疗愈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大量高质量艺术创作内容的WABC;拥有最强大社交平台资源和技术能力的腾讯;以及在公募领域寻求创新的生力军爱佑基金会;--参与门槛低:用户只要1元就能购买一副画作作为手机屏保,不买也可以直接分享;--美工制作精良:无论是活动页面的设计还是画作本身,都具有更高的观赏性;--内涵逼格满满:艺术创作本身给人一种高端的感觉,加上是来自于特殊人群的作品,在艺术和公益的双重加持下,使得活动内涵超出了各类广告作品;--精准的满足了捐款目标人群的心里需求: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目前中国公益的参与者,还是会期待有某种不露痕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爱心,并由此得到身份认同。而一副逼格满满的绘画作品的分享,无疑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绝佳机会。而代价,只要1元。
说了那么多,其实这些都不是我称之为“最佳”的理由。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我看来,它作为腾讯99公益日“不小心提前泄露”的一个活动,是有史以来99唯一作对的事情。
中国公益的症结,是在于人们的公益意识过于淡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人们对于金钱的敏感度变得极高,而对于其他事物的敏感度越来越低。就像向往蓝天碧水是人类的本能,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集体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而选择性忽略了公共利益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直到某些人被唤醒,振臂一呼,将身边人逐个唤醒。当群体到达一定数量级的时候,之前被选择性忽略的公共利益才会被重新重视。所以马云说“公益的本质是唤醒”,我深以为然。
因为我们对于金钱的敏感度,影响了内心公益意识的觉醒,所以一个真正具有“唤醒”意义公益活动,就需要去避免激活人们对于金钱的敏感神经,比如地球1小时、人们对PM2.5的关注、1元买画等都避免了在活动层面去刺激人们对于金钱的强烈意识,而往往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有可能达到公益“唤醒”的目的。
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以往腾讯99公益日的做法。其实就是主办方拿出一大笔配捐的资金,让公益机构自发通过朋友圈发起筹款,筹多少,腾讯配多少。初心自然是极好的,数据自然也是漂亮的。但是事实上,以往两年的99公益日,整个朋友圈里都充斥着各种打着爱心旗号,陈词滥调的筹款链接,说的直白一点,以往两年的99公益日无非就是一个声势浩大的网络乞讨日而已。为什么过去的两年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类似“小朋友”画廊的优秀案例出现?就像前文所说的,金钱的刺激过大,会影响一个有效的“唤醒”类公益活动的诞生。而对于金钱的刺激,公益组织同样不能免疫。所以我们会看到各种为了获得配捐的“刷单”现象,许多中小型的公益组织想法设法在这一天里“赚足”一年所需,从而可以在明年99到来之前不用再花心思在筹款上。在我看来,这无疑是对于中国公益信用的一种透支,是一种堕落。所幸的是,根据观察,以往99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公益行业内部,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并没有带来太多直接的感受,这或许反而是一件好事。
“小朋友”画廊和一个陈词滥调的筹款链接之间,就像是街头艺术家和天桥乞讨者的区别,过于仰仗于金钱带来的刺激,无疑会让前者的创作欲望逐步枯竭。
其次,从腾讯自身的企业特质来看,他是一个直接面向最广泛消费者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创意、技术能力去直接影响最终用户,但是他们却选择了通过”连发工资都捉襟见肘“的公益组织来实现这一路径。如果把配捐的资金当做是商业采购的逻辑来看,他们是选择了不够靠谱的供应商。组织方原本的意图其实也很明显,就是希望通过第三方组织将影响力扩大,减少自身的投入成本,而配捐的资金则是”赋能“公益组织。原本期待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显然这有些一厢情愿了。在我看来,他们应该做的,是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活动中,用自身的创造力和技术能力引领公益组织,而非让公益组织”代办“。没必要纠结所谓的规模效应,毕竟一个”小朋友“画廊,比100个捐款链接来的有效的多。
我想以腾讯公益的胸怀,必定是着眼于整个中国公益行业而非单个公益项目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看清中国公益行业的弊病。切莫太依赖于金钱作为激励因子,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公益组织输入能力,直面终端用户。
这一次”小朋友“画廊事件让人对即将到来的99有了新的期待,但愿今年的99会有所不同,催生出更多”唤醒“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