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热爱教育的平凡人,一段不一样的假期之旅, 一次未知的共创,是对话生活还是对话心灵?答案就在我们的回答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李晓青老师: 趁着假期把平日买好还没来得及读的书好好读一读,比如:夏雪梅老师的《PBL项目化学习设计》、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叶修老师的《学习的逻辑》、苏西的《PBL项目制学习》、启文老师的《如何说孩子才能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开展项目化学习是我今年学习和实践的目标,因而对《PBL项目化学习设计》进行了精读,对项目化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项目化学习设计六要素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阅读发现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原封不动照搬,还得要联系实际情况设计才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段佳敏老师:这段时间在阅读《PBL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主要围绕六个维度进行: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在阅读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驱动型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对问题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更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好的驱动性问题能引发高阶思维,但驱动型问题与本质问题不是毫无关系的,如果将驱动型问题转化为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成为了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可以源自学生的问题,但需要老师的选择和优化。
余志艳老师:这段时间在阅读《PBL项目化学习》,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感受是这本书好难、读不懂,书中的知识都得深思,有的地方得读好多遍。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项目化学习主要围绕六个维度进行: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通过小组的阅读分享,每个组员都分享了自己阅读此书的见解,加深了我对书中相关概念的理解,让我收获很多。
杨会仙老师:这段时间阅读了书籍《PBL项目化学习设计》、《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指南》、《革命清单》,每一本书籍的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最大的感触是阅读后发现要学习的更多,学习永无止境,而学习找到输出的方法更加的重要。
王金红老师:这段时间在读《PBL项目化学习设计》,《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新教育的云伴读》。阅读最大的感受是: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就觉得时间不够用!
范琳琳老师:这个假期应该是我连续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次,之前也会阅读但并没有这样不间断的进行阅读。从12月起至今我阅读了7本纸质书:《关键在问:焦点讨论法在学校中的应用》、《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中小学在线教育指南》、《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对比研究》、《陶行知教育丛文--陶行知论乡村教育》、《学习的逻辑--中小学生高效学习策略体系》、《PBL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还有以听书的方式听完了10本书。
普利辉老师:这段时间我在读《学习的逻辑》、《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关键在问》和《PBL项目化学习》。由于这个寒假需要及时学习理念、知识框架很多,所以采取了恶补,也算是一种需求式的快速阅读。通过阅读这几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几个关键词:“专注”、“课程设置”、“学中做”、“学会问”、“驱动性”、“兴趣”。虽然很零散,但每个内容都较好地指引了我的教育教学方向。
阅读感受:①现在看的书基本都是当下需要的,所以会觉得很实用,也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②现在觉得更渴望看书了,有的时候觉得一天的时间不够用,书都没看过瘾。③生活变得很充实,比以前多了一份踏实的感觉。因为自己的工作跳级太快,心里总觉得很虚,担心能力不够。通过阅读后心虚少了一些,自信多了一些,所以做事时心里变得踏实了许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段时间一组的小伙伴们都在高强度阅读,其中《PBL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是我们小组的共度书目。这本书对于大家来说专业性很强,理解本书的内容还是有一些难度,但小伙伴们都没有放弃。我们在小组讨论时分享各自阅读的收获以及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一本难啃的专业书籍,就这样被我们一点一点的精读下来。这次共度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新的尝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能明显的感觉每一位伙伴内心的变化,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和满足感,我想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李晓青老师:这段时间听了许多直播课,如《对话生活》的四次课程,吴校的《可视化思维的培养》,小熊老师的《极简教育技术》,叶修老师的《高效学习策略》公益课程,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卢志文校长的《牛年说牛》生肖课,丝丝老师的《从一页白纸开始的思考》等;还听了一些回放课程,还有购买的刘欣老师和徐莉老师的课程。总体来讲,这些课程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我对教育的认知,赋予了我极大的能量!
段佳敏老师:这段时间基本每天晚上都在听课,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叶修老师的《什么是高效学习最核心的原则》、京师PBL周末沙龙、周五视觉笔记,周六极简技术、周天对话生活等等,每门课程都是特色,也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余志艳老师:这段时间基本每天晚上都在听课,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叶修老师的《什么是高效学习最核心的原则》周五视觉笔记,周六极简技术、周天对话生活等等,学了谢谢,自己的知识面又增加了不少。
杨会仙老师:这段时间课程听的很多,新媒体教育力,极简技术,视觉笔记、凉水井学生对话……课程依然是对大脑的冲击,鼓舞着前进和思考,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范琳琳老师:这段时间我听了40多节课,其中包含寒假开设的《极简技术》、《视觉笔记》、《多话孩子》、《叶修高效学习策略》、《教师勇气更新系列课程》、《京师PBL周末沙龙》、《牛年说牛》、《勇气读书会》等。听课学习好像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充电方式,也成为了我不断迭代前进的重要力量。这些课程不仅自己听,我还会分享给我们县的老师们,这些课程都是当下比较前言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的老师借鉴和学习。学的课程虽然多,能真正掌握和吸收的可能是少数,但我还是愿意继续学下去。这是我现在了解互联网教育走势的方法之一,也是我接触外面时间的窗口,所以我愿意继续听下去。之后我也会继续加强自己的学习深度,尽量让自己做到深度学习,并及时的输出,真正把听课学到的内容融会贯通,用于实践中。
普利辉老师:这段时间重点听了徐莉老师和刘欣老师的课,受益良多。对于有乡村一线二十多年教龄的我而言,感到有些愧疚。这样切合未来发展的课程第一次学习,备受洗礼,空前革新。由于一时难以吸收这么“新”的理念,所以付费买下了两位大咖的课程。实在没空,就一边开车一边听听。
图片来源于网络听课学习对于我们一组的老师来说已经是一种学习常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面对当今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时代,教师的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水源。“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永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这样才能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李晓青老师:我们小组年前一共进行了四次对话,主要针对项目化学习设计开展分享,随着大家阅读的深入,分享的话题也不断深入,设计方案从最初的懵懂逐渐清晰起来,分享共创真是一种促进学习和成长的良好方式。想都是问题,撸起袖子干就对了!边做边发现问题,边共创边修改!
段佳敏老师:小组目前进行了四次对话,在年前达成小组公约,确定小组项目化学习主题《我的家乡》,小组成员坚持读书,进行了读书分享,并将自己的方案详细解读。组员认真倾听,互相鼓励,互相提建议,每一次的小组对话都给了我动力,从迷茫到渐渐清晰,组员们的分享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强大。琳琳老师作为组长,率先完成方案初稿与我们进行分享,特别详细,项目设计很有意义,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余志艳老师:小组目前进行了四次对话,在年前达成小组公约,确定小组项目化学习主题《我的家乡》以及每位老师的子课程题目。我们小组成员还坚持读书,我们选择了《PBL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作为共读书目并进行了读书分享。在小组活动中,我将自己设计的项目化学习方案详细解读,组员认真倾听,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几次的共创下来,我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像一个小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忙出主意,每次讨论后大家都会收获很大的动力,以及很多的灵感。
王金红老师:对于读书这件事,每个人的视角和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在小组活动中每次的阅读分享总能从伙伴的身上学到新的东西;对于项目设计,当把自己的疑惑讲出来,伙伴们经过讨论,有时候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共创的力量!琳琳组长真的适合带队,还有各位伙伴也总能碰出火花,超有爱的1组,超赞!
杨会老师:小组对话成功进行了四次对话,每个人都对项目进行了设计打磨,我也从同伴中学习到了很多,我还对第四次的小组讨论做了记录,详情见我的简书https://www.jianshu.com/p/ece606577b46.
范琳琳老师:这段时间,我们小组做了四次分享。从第一次的彼此认识、确定共读书目,到第二次的确定学习公约和小组项目化学习的课程主题,到第三次确定自己的子课程主题,再到第四次的共读数目的阅读分享和子课程的框架设计。每一次的对话与分享,都让我们这个小团队变得越来越默契,也让大家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在学习和阅读中,遇到困惑时我们也会与小组的伙伴们一起分享,大家一起出主意。在一次次的对话和分享中,我们经常会碰撞出火花,在其他组员的分享中找到灵感。我想这就应该就是共创的魅力。在一个温馨的场域里,我们彼此看见,彼此成为对方的火花,一起创造未知的未来。
普利辉老师:最近我们《对话生活》第一小组在范琳琳组长的带领下做了三次对话,每次对话分为几个模块:第一,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共读的两本书的收获;第二,商讨我们小组的共创项目化设计;第三,交流各自思考。每次都说一个半小时可以结束,但每次都要超出近一个小时。不是我们掌握不了时间,而是我们云南的这“七彩”有太多思想要碰撞,要绽放光彩。
这次《对话生活》项目里我是一组的组长,说实话心虚没底,一直都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引导大家共创。但事实证明团队的力量永远超出你的想象,在我们的小组里,大家都可以成为团队的引领者,大家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不断的输出能量给小组的组员。在我们的小组里,每个人都可以是那颗最亮的星,大家都愿为彼此照亮前行的路,我想着才是团队一起共创的价值所在。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李晓青老师:我先后观摩了四次凉水井对话孩子,触动最大的一点是:孩子身上拥有无限的可能!“小讲师”“小教练”,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从未想过的事,可是在凉水井孩子身上,他们却表现得那么好!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去接纳、去聆听、去陪伴、去信任,这便是学习自然发生的最佳状态!孩子们的表现太出乎我的预料,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现自己还是对孩子信任度不够,不敢太放手。从新学期开始,努力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我也要尝试在自己的课程中对学生放手,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信任,努力去做一名教练型教师。
段佳敏老师:观摩过两次凉水井对话孩子,用几个词来表达我的感受:震撼、感染、能量、创新、勇敢、蜕变。凉水井中学的孩子们告诉我:每一个生命都会发光,请相信每一个孩子,他们都是天使。
余志艳老师:观摩过,凉水井中学的孩子们告诉我: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要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王金红老师:观摩过,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地方:其一,T4小组王蕊同学在总结分享的时候侃侃而谈,“三部曲”、“两个小菜”娓娓道来,那份从容与自信让我佩服,已经让人感受到了她无可限量的未来!其二,塔塔老师在T2小组总结分享时说到:“袒露自己的脆弱也是对身边人最大的支持!”成年的世界里,总是习惯了刻意隐藏自己的脆弱,对于亲近的人习惯报喜不报忧,对于不是很亲近的人,也总是习惯于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更多时候不愿面对自己的弱点,或是因为爱,或是碍于面子,袒露就更不用说了。哪知道,作为老师,在孩子面前示弱也是对孩子的支持。既要感谢支持我们的人,也要感谢求助于我们的人。正是因为我们被求助,才让自己越来越重要!这是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观摩《对话孩子》的项目给我很大的启发,课程设计是要以学生为本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也是课程是否有价值的标准!
杨会仙老师:观摩过,多启发了观摩与思考,多沟通交流,找到说服评判之声的正向理由,争取让未来课程设计共创成果的推广。
范琳琳老师: 每一次凉水井对话孩子的活动我都参与,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样子。在设计《对话生活》的课程时,我觉得没底气,这些新颖的活动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都有难度和挑战性,我们的孩子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吗?当我参与了凉水井对话孩子的活动之后,孩子们总能带来奇思妙想,总能迸发出光芒,总能让我们看到不可思议的奇迹。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相信相信的力量”。也许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真的太少了,也许也是因为我们的小心翼翼让孩子们失去了很多实践和挑战的机会。感谢这次的观摩活动,让我对教育孩子有了新的思考。
普利辉老师:凉水井中学《对话生活》冬令营八次课程的参与、观摩,让我感受到了“无限可能”:首先是时空的无限可能。在吴校的引领下,借用互加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练”在总教练塔塔老师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八次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现了学生的很多潜能;其次是师生的无限可能。八次课程其实很短很短,总共就20个小时左右。但师生之间,从陌生到熟悉、从不太愿意讲话到无所不谈。很多时候我会感叹:一是吴校和塔塔老师的引领;二是凉水井孩子们的勤学善思。遇到这样的机遇,实属感恩至极。至于对我的启示是:让我对我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增强了信心,找到了更多的可能。
从小组老师的分享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凉水井对话孩子”的活动都感触颇多。对话的背后,更多的是对孩子们的信任与支持。“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天使都会发光”。我想这就是一种信任与被看见的力量。这次的观摩活动也给我们的《对话生活》项目有了很大的启发,我们要做的不是“项目化活动”而是“项目化学习”,一种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信任孩子们。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李晓青老师:自己正在做的《对话生活》课程设计,围绕生物多样性主题开展“建造一座昆虫旅馆”的活动。设计这一活动的背景:一是因为云南是动植物王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开展活动极为方便;二是今年五月份国际生物多样性大会将在昆明召开,借着这一契机增强孩子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活动设计从孩子们身边常见的小动物——昆虫入手,围绕什么是昆虫旅馆,为什么要建造昆虫旅馆,如何建造昆虫旅馆这三条主线展开。希望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能了解昆虫相关知识,关注到昆虫的生境问题,进而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迫在眉睫,最终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自身做起。
在设计过程中,自己对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高阶认知策略的应用还拿捏不准,比如我的主要任务“建造一座昆虫旅馆”怎样把它变成驱动性问题提出?在活动过程中如何应用高阶认知策略使孩子获得更大的收获。
我的愿望:假如能获得夏雪梅老师和刘欣老师的亲自指导就好了!
段佳敏老师:最近在撰写方案,想围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大主题来进行。我县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学生对民族特色感兴趣,针对不同的喜好进行美食、服饰、建筑的设计等等,启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大团结。目前由于自己理论知识薄弱,在设计时还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听更多的课程,不断地完善,争取在小组对话中获得更多的建议,将方案设计的更好。
余志艳老师:我带着任务边读边思考,通过小组的帮忙,我的方案初步完成,慢慢边看书边修改。
王金红老师:对话生活,更多的课堂之外的真实生活,是和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密切相关的。目前遇到的困难就是对PBL项目化学习深度理解不够!还有假期间对于学生的参与性不可控。需要我们团队进一步讨论,共创,进行不断完善方案!
范琳琳老师: 第一次尝试设计PBL项目化学习的课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我们小组的成员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最近我们都在不断的学习阅读,希望能够多了解一些项目化学习的专业知识。这一次设计对话生活的课程,我们想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从孩子们熟悉的本民族文化、熟悉的建筑、熟悉的食物、熟悉的动物来开始设计。结合生活来设计课程,可以加深孩子们的理解,并且也能让孩子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地方,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和学习是紧密相连的。
尝试设计pbl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时,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专业的设计理念和知识。因为没有专业的人对我们进行指导,每一步的尝试都是自己通过学习、阅读和小组对话来摸索前进。因为不专业,也无法判断自己设计的课程是否符合PBL项目化学习。如果能有设计这方面课程的专家给我们一些建议或指导,我相信我们小组课程的设计会更合理。
普利辉老师:对于自己的项目化学习设计说实话越来越迷茫,感觉似是而非。从核心知识到高阶认知,再到评价,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加强理论解读也好,参考相关内容设计也罢,对自己的设计很是把握不大。但是,重审自己项目中需要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对锻炼学生、提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想: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次的项目化学习设计活动对于我们小组的老师来说困难很多,但大家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阅读和参与小组共创。组员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小团队也有大智慧,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剩下的就是静待花开。这个假期因为大家的共创,而变得不一样,边学边做这是PBL项目化学习的初衷,也是我们追求杜威“做中学”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