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灭亡后,是为西汉。刘邦为其开国皇帝,当时的制度基本沿袭秦朝法令制度,史称汉承秦制。其中有一种制度是没有搬承袭的,就是秦的郡县制。
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是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
当时帮刘邦打天下的有七位大佬,刘邦与他们立下了丹书铁券,一分为二,分封他们为诸侯王。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由于他们均非皇室刘氏,历史上称作异姓诸侯王。
然而,因为分封地异姓诸侯王势力太大,不断有谋反事件,这种隐患也威胁到了汉王朝。刘邦后面又分封了一些地方给皇室子弟,试图与异姓诸侯王抗衡。
另外,刘邦花了好几年的精力去铲除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敖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卢绾被迫逃往匈奴。最后异姓诸侯王中,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最后的形式就是刘姓诸侯王所占的地盘更为广阔。
消除了异姓诸侯王的威胁之后,刘邦的生命也到了尽头。他临死前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之后刘盈成为了新皇帝,但吕后的势力比较大,她当时也分封了很多吕姓诸侯王,同时开了太后临朝听政之先河。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死,大臣们起兵反吕,另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虽然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变大也是一个隐患,但汉文帝当时主要采取了清静无为的国策。到了公元前165年才采取晁错的建议,小程度着手削藩。之后文帝驾崩,刘启即位,即位景帝,晁错继续建议削藩,结果景帝采取了一小部分措施之后,诸侯王开始打着诛晁错的口号反了,史称七国之乱。晁错也因此被处死了。
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汉景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一个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像吴楚这些过去的诸侯王的地方,他又把它拆分为很多小的侯国,削弱它的力量。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改革它的官秩,就是诸侯王的这些官过去是诸侯王自己设立的,现在改为天子,就是皇帝来给他设官。
公元前143年,汉景帝驾崩,刘彻即位,之后对诸侯王问题做了彻底的解决。颁布的有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还有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余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