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第2段)
学习时间: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
学习笔记内容主要来源:
道教之音整理作者:佚名时间:2012-02-21
【原文2】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
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
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yì];
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怒;
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
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
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
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
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大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
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
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注释2】
1,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yì]:
㑊:㑊(yì),中国汉字,意为中医中的一种病。
出自《黄帝内经》,解释最早见于《康熙字典》,通常用于中医专业术语,有词:解㑊。
解㑊:中医指困倦无力、懒得说话、抑郁不欢的症状。
【译文2】
黄帝道:针刺违反了四时而导致气血逆乱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
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
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
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
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
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
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
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直内敛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
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
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
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
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
所以不能不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
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
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
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
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了,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
黄帝说:讲得好!如果针刺误中了五脏,
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
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
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
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
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
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
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
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