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这里头意思有好几层,得一点点说。第一条,有没有效,直接观察到有效的,那就是有效,就像风吹走云彩,就看得到蓝天。好比说主诉鼻塞,不管是灸的哪里,鼻子通了,这就是有效。有效肯定是气至而有效,但是艾热是通过什么经脉到的鼻子,还让鼻子通气的,不必细究,总之有效。
要是病程比较久的,灸一次两次,症状反而多起来,看起来变严重,我们靠什么去判断是误治还是排病?就得看灸的前后,脉的改善是否如预期——灸对的话,脉的改善应该是“泻则益虚、补则益实”,能如此者,叫做气至而有效,当下虽然症状有起伏,过后呢,“病必衰去”。.
气至而有效是我们临床施灸,预后判断的关键。把握好这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把脉的时间点。“泻则益虚、补则益实”的特点,一般是灸后马上号脉能观察到的,如果延迟到第二天还有这样的特点,那就不对了。明代医家李中梓曾言“脉也者,实气血之先也。先也者,主宰乎气血之神也。脉即神之别名,此千古未剖之疑义也,特表而出之”,故而脉之改变,其实是神的变化的昭示,用以判断艾灸是否起效和预后如何,是很好的选择。相对而言,腹诊和舌诊提供的信息,就没有脉诊如此及时。
![](https://img.haomeiwen.com/i6216822/cb6d1386f58e980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