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代,照蟥蟮,寻美味。记之为文,忆之为画:
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没有肉吃,寻觅野味就是我们孩子最高兴的事,白天可以捞虾,没虾可捞时,也不用太着急,晚上可以去照蟥蟮,那也时美味可口的佳肴呢。
立夏前后,气温渐渐暖和,躲在田泥里的蟥蟮,常会在晴好的夜里钻出洞穴,在水里觅食或休闲,这就是捕捉它们的大好时节。
照蟥蟮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蟥蟮身体柔软,全身体液腻滑,游动极为灵活,凭手捕捉,实在难以胜任,即使抓住,也会从手心滑出,逃之夭夭。所以需要制作一把竹钳,我们叫它夹子,把两块坚实的竹片合在一起,并在它上部一则制作成均匀的齿钉,再用一块同样长度的竹片,在上部一则同样制作成与前两块竹片交错的齿钉,然后把它夹在前边两块竹片之间,用细铁丝捆绑前边两块竹片的前后部分,再在三块竹片中间适当位置钻孔锲入铁钉,形成竹钳手柄的轴心,夹子就做成了。使用时,看到水中的蟥蟮,张开有齿的竹钳夹住它,仍它怎样扭摆,也难逃脱竹齿的咬合。再准备一个农村常见的,用煤油点燃灯芯,可提着照亮水面的亮壶儿,外加一个必备的装蟥蟮的芭篓就行了。
春夜来临,跟着大哥提了亮壶,手拿竹夹,腰系芭篓,挽了裤腿,喜孜孜地向沟田走去。夜幕高悬,星星闪烁,晚风轻拂,天地安祥而静谧,我们弯着腰,提着灯,轻轻地在沟田里逡巡,生怕惊跑了蟥蟮们。不能大声说话,两眼紧盯那被照亮的一团水域,手握竹夹,随时待命。一旦透过水面,看到那蜷曲着身子,躺在水里的蟥蟮,便会悄然出手,一下把它夹在竹齿里。这才松一口气,高兴地看它的挣扎,低声地喝彩,“哥,我又捉到了一根蟥蟮”,然后把它放进系在腰上的芭篓里,听那蟥蟮在芭篓里翻动的声音,就像在听一支最美的乐曲。
夜幕越来越黑,抬头仰望星星,像是眨眼与我对话,虽然无声,却听得分明,那是对我的赞美,因我也可以给家里寻来美食呢。夜幕下,深沟里,大田中,那亮壶子的灯光显得那么孱弱,那么微不足道,只能照亮那么窄窄的一块天地,可在我心里却是那么敞亮,那么神奇,充满着无限的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