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连载||天地山水10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3-11-27 06:16 被阅读0次
    海滨散文||天地山水10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这里涉及到山水画的透视问题,西方绘画多为焦点透视,我们的山水画则为散点透视,即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是也。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这是《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最重要的理论,实际上“三远法”在郭熙之前的山水画创作中已经运用得比较多了。他虽然只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最终形成了这个理论,但这已经十分伟大了。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里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百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这还是透视的问题,在一个平面内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在空间中,由于远近的关系,就可能出现人大于木,木大于山的情况,可见,在古人的山水画创作中也是有焦点透视的。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唯无秀拨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唯无盘折之远,兼何异画蚯蚓!山水画要达到神品,妙品的境界,要“隐”,要“藏”,要有遮挡,烟霞锁山腰,茂林遮流水,就是隐,就是藏。

    三才者,天地人。过去常听浅尝辄止的人随口乱说,三才就是天才、地才和人才。如今细品孟子之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能将天地人三者贯通为一体者,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人,才能真正称为人间奇才。董仲舒明确提出天、地、人合一的三才结构理论,认为天、地、人三才合一,是天道运行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统治、社会治理的需要。董仲舒认为王道必须将天、地、人贯通,途径有二,一方面,将天道与人道贯通,一方面将地道与天道贯通。

    如何贯通?参天悟地。如何参悟?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于山水草木间见精神。也许人生过于短暂,但天地山水永恒,草木于四季中轮回。忽然想起《易经》中的两句系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刘梦得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六一居一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那两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连载||天地山水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zb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