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做出了一个职业上的决定,离开了工作5年的企业,选择来帝都发展,那时没有618购物节,没有滴滴等共享出行平台,我记得6月16日早晨自己早起收拾行李,出门赶火车,刚好碰到邻居上班出发,一边往公交站走一边聊,他问我是要出差去,我说要到北京工作,以后要两地来回跑。他开始说那很辛苦的,不容易等等劝我想好了再行动。我当时的想法是,一方面是想趁着年轻出来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一方面是厌倦了当时的工作节奏,工作和家庭压力大,也没想着十年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但当时我觉得明天一定会更好,所以踏上了北漂的道路。
十年,自己有哪些变化?
一眨眼十年过去了,虽然不是成功人士,但也要写点儿东西纪念一下自己逝去的青春。十年间各种体验只有身在他乡的人才能体会到。有看着自己参与策划的产品成功下线的喜悦,也有三伏天跟着中介看房子的艰辛,还有多次搬家折腾的痛苦,更有被中介坑骗的无助,各种滋味应有尽有。如果把自己度过的这十年看做一条曲线,刚好与产品技术成熟度曲线相似,小写的“v”字形曲线,前几年是萌芽阶段,被快速的节奏裹挟着向前走,中间几年期望最顶点,再过几年既是失望的低点,然后自己归零逐步恢复信心使自己的期望值慢慢恢复。因为我是积极的乐观主义者,我相信经历过的都是自己的财富,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那么多的痛苦没有把自己吓退,反而遇事更加沉着冷静了。
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
经历了萌芽阶段盲目的忙碌和期望的低点使我逐渐明白,长期来看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所以最近这5年来我着重培养自己的一些通用技能和习惯。比如阅读,记录,写作。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只要持续去做,时间会见证我们的收获。人丑就要多读书,可惜前些年只意识到自己长的着急,没把多读书放在眼里。自从2013年底购买了kindle后,我坚持每天读书,差不多每年50本书的节奏,至今共计阅读了300多册书籍,不读虚构类书籍。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读的书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自己不再跟其他人比较一些没有办法达到的标准,只是关注自身的成长变化,焦虑慢慢地远离自己,自己也更加感知到向内求,跟自己的过去对比的好处,于是开通了公众号文科说,记录并分享自己的成长过程。
认识到时间这位朋友的价值
内向者的一个好处就是善于跟自己对话,比如通过记录自己的感受或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不断回顾自己的心理变化,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是公平的,可惜直到我达到失望的最低点才意识到自己最大的资源就是时间,于是我向李笑来老师学习把时间当作朋友,从2015年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花费明细,通过记录时间我可以分析自己学习或完成某一技能或任务的时间长度,在某一项技能上不断地累积我相信奇迹会出现,量变会导致质变,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的概念,我比较认同在自己感兴趣地领域不断投入时间持续地去刻意练习学会一门技能的概率比较高。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既然相信时间的力量,那么就不能关注眼前利益。凡事要改变视角,制定长远的目标,但需要认真执行当下的每一个计划任务。这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一贯的原则,凡事要不不做,要做就做好。既然要做好就要从策划阶段开始认真准备,准备出b计划,也就是查理芒格建议的冗余方案,在执行过程更要密切关注每一步的反馈,按照计划的步骤推进,这一点上学习曾国藩提出的“结硬寨,打呆仗”的做法。只要不缺乏下笨功夫的耐心和毅力,坚持到最后看到胜利曙光的概率就不会小。
下一步如何规划?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社会效率提高,人类的寿命也随着提高了。10年的北漂再加上之前5年的工作经历,15年对我来说只是职业生涯的基础阶段,回顾这一阶段我意识到夯实基础,不断培养自己的可迁移技能。但内向者的劣势之一是缺乏人际关系,人脉关系更是少的可怜。我觉得自己下一个十年,或者说第二个职业阶段就是打开自己,链接更多的同侪;培养适应趋势发展的技能,比如数字化自己的生活/工作/行为。总之,要紧随时代的步伐,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