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对妻子,看中品德,不看中姿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跟朋友来往,能够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谦虚说没有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接续上一章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重在根本之处做进一步的详述与发挥。学而篇在重复强调这种做人的根本重在德行,贯彻这种先做人后做学问的理念。表达的是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关键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忠孝义信这些传统伦理道理是不是能够贯彻实行。是教育重在德行的一个强化。
对自己的妻子重贤德而非美色,郭沫若“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存的精神。”泛言之也不止是针对妻子,在与人交往时要注重内存的品德,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以贤为贤,克服表面上的一些诱惑,追求品德上的修炼。
对父母要竭尽全力,对君主要有奉献精神,不惜此身也要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这个分析区别对待吧,封建那一套可以舍弃。但对父母的孝顺,或者工作的尽职尽责还是要有的。取其精华就可以。
与朋友交往时要守信用,答应了就要做到,说了就要去做。君子重诺。话出口很容易,但一定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带来相互的诚心与信任。
把各种具体的人际交往关系都列举出来,由内及外,从家庭到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是人品过关了,道德上居于高洁的位置,即便学识上有不足,也足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了。或者说这样的人学习不学习他都已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了。像村落里或者单位里也总有大家公认的德高望众的领头人,在公心道德方面他们都得民心,有民望,能给大家品格上的指引与规范。这是单单学问好的人达不到的一个高度。
“可见古人之为学,皆用力于根本切要之地,而不专在于言语文字之末也。”品德与学习的本末关系不容颠倒。学问与渊博的知识并不只是来源于学校来源于课本,更多的来自于社会这个大学堂,在实践中追索真理,在经验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到的这种品德上的修养更全面更得人心。
《大学》德为才之帅同样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