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480845/9a3a806bb26097ee.jpg)
我沒怎么看过侯孝贤导演的作品,也就是年初在资料馆看了他的《恋恋风尘》和《儿子的大玩偶》,算是初识吧!
隨后就是他最新的《刺客聂隐娘》了,有南方的朋友说认同侯导的闽南格局,但我并不认为他的格局仅仅是地区性的,《恋恋风尘》如是,《刺客聂隐娘》更如是。
但此次《聂》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是之前所有艺术片大导从未遇到的,由于资方的原因,《聂》在8月底在国内电影院线公映,这是全世界注目的无限潜力且深不见底的电影大市场,而《聂》的放映规模可能也是所谓艺术电影从未有过的,面对的观众也是最广范最普通的电影受众。票房是电影最广范认知的一个量化标准,当我们谈论侯孝贤之前的作品时,我们不会谈到票房,对那些欧洲电影大师们更无可能谈及票房,面对大陆的资方以及市场,这种量化是被迫的,虽符合商业规律,但对侯孝贤可能也是一种不公平。
以下是我对《刺客聂隐娘》几个基本的观感,因为对侯导不了解,只能拿自己对电影以及其他的一些积累来做判断,如有不妥,还望见谅:
![](https://img.haomeiwen.com/i8480845/85dd45605ab13401.jpg)
画幅比例变化
影片开篇画面比例为1.33:1,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影的普遍比例,而起初故事也是过去时,于此表现合情合理。其中抚琴是正常宽银幕,理由很简单—古琴太长了。片中时间最长的是近4:3的画面比例,通过些专访候导是因为保留上下画面才得以此比例的。以画面内容呈现来判断,侯导追求的可能是一古中国的观看方式,也就是中国文人画的观看方式,画轴的竖观和长卷的横观,仔细看《刺客聂隐娘》的画面构图,大多是沒有空间纵深的,室内戏的画面以长条形构成,如门窗格局、长轴画,屏风,纱幔,再加上本身画面比例,很容易让画面人物场景显得更长,而在片中外景的段落,上下移动和平移镜头的视觉体验更加是古代文人画卷的观看方式了,最后演职人员字幕同样也是对这种视觉经验的体现,而港台出版竖排版的书籍,就是这种观看方式的某种保留。能在电影这种西方艺术观看形式中展示古中国的视觉经验,在被好莱坞惯怀全世界的当下,侯孝贤导演是令人敬佩的追古者、先行者。
听觉以及感知
观看此片会发现,不仅画面考究,声音处理也十分独到,自然之声尤为突出,有朋友说这是突出聂隐娘的特异刺客感观,我觉得不仅仅如此,我觉得影片中的很多人物都能听到,同时也是侯导追古的一部分,古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感知是极其敏锐的,如天气、温度、湿度乃至声音,现代人常年生活在城市中,与原始自然环境逐渐的绝离,很多感知触觉都钝化闭塞了,很难对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有所查觉。《聶》片声音体现的也许就是古人与自然环境间的某种关系或联系,这种相互融合程度恐怕是现代城市人望尘莫及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8480845/b5d6bd3d6b91be25.jpg)
民族,融合?
看过此片后,我特别好奇当时魏博的民族构成是什么样的?可能这是ㄧ种误读,但《聶》片始终让我有种民族融合的意识,嘉城公主嫁到魏博本身就有融入边疆民族稳定的意义,而片中的“没有同类”是否是蕴含着文化差异的意思呢?开头田季安教儿子练摔跤,以及后段的歌舞(明显有苏菲舞的痕迹)及空空儿巫术(貌似是降术),无不包含着大量的异族文化,晚唐时边疆地区的民族构成想必比如今复杂的多,而结尾用了一首法国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的民族风笛乐队Bagad Men Ha Tan和塞内加尔传统鼓乐大师Doudou N’Diaye Rose合作之曲,这首世界音乐融合之曲的运用更让我倾向《聂》其中的民族融合之意。
真实性或逼真性
就逼真性而言,《聶》达到的可能是华语古装片的某种极致了,单用服装、场景、道具就能完全震摄住观众,此片电影美术用功之深可想而知,而且这种真实感也能从人物的行为礼仪上感受到。电影美学的真实性就是对历史的ㄧ份尊重,国产古装影视作品大多连“不看假“都达不到,而且常常做为段子在网上流传。而我们的邻国日韩在古装片的逼真程度远超这类古装影剧,(更何况本片也在日本大量取景拍摄),而《聂》片又比日韩高出了几个层次,令人震撼(可能仅仅在于视觉感观上的)。虽然侯导现力推谢海盟小编剧,但我相信这些逼真性的背后ㄧ定有阿城的美学作用在其中(可能也不靠谱儿)(1)。另外,半文白的对白在观后反应中也是颇具争议,其实对白也是营造真实情境的ㄧ部分,只要能感受到入进其境就好了,不必过份强求其精确性。但观后有ㄧ批完全拒绝对白的声音有点让我震惊,曾经央视拍摄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其中大量采用了原文对白字幕的呈现方式,当时并没有争议,而且非常受欢迎,而且此剧已成经典,而如今才过二十年,我们的年轻观众对半文白台词居然是完全拒绝的,可以想象这其间的语言感知和认知的变化有多么的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8480845/dc9a3bf54bbf3e1d.jpg)
古铜镜
片中虽然没有真正意义的镜像镜头,但其中有多处“扶镜照之”的场景,加之嘉城公主抚琴的那个故事,以及磨镜少年这个人物,对镜子照还是颇具意味的,是让我们用镜子照一照看清楚自己是谁么?还是让我们认清古中国这个身份?我真的不知道,不过现在的中国人确实有些看不清自己是谁了……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聶》片的隨感,侯孝贤还需深入了解,也希望资料馆沙博士允诺的侯孝贤回顾展早日得以落实,当今还用非法渠道观看想侯导这样份量华语导演的作品,确实有些不应该了,我是九区过来的影迷,明白当年是通过什么开的眼界,但这些对于我们以及中国电影并不意味着都是好的作用和影响,相反对长期的视觉经验来说负面影响也是很惊人的,但无人查觉,尤其是对国产电影,这里不展开了,有时间专文另叙。最后还是希望侯导回顾展早日有眉目,多再大银幕上领略侯导的风采。
(1)参见马未都优酷栏目《都嘟》第86期《看不懂的聂隐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