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一开始就在点出一个“遮蔽性”的概念,【黑夜(生存结构)一定会给你黑色的眼睛(思维方式),但你真的不一定用它来寻找光明(遮蔽性)。】+1其实这也是在述说,我们一般情况下只愿意看到自己所愿意看到的,人不愿意脱离自身的安逸的环境。就好比温水煮青蛙一样。人好比一只青蛙,环境好比那一锅水,时代的改变好比那火焰。时代在慢慢发生变化,水在加热,水温慢慢变高,对青蛙而言这样一点点温差完全可以忍受,但这样一个环境太难寻找了。这就好比人,一段时间以后,你就发现你和这个时代脱轨了。
如何去消除“遮蔽性”,【我们应该尽量的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学习一些完全不同的知识。】+1这就是不断去学习,去了解,其实这就是所谓的“T”型人才中的那“一”,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够更客观地看待环境。
作者也描述了对于未来设计师的展望,【我强烈的认为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强有力的大脑,有创造性的想象,而不是对手艺的迷恋】+1,设计师的能力如果看成“硬装”和“软装”,“硬装”顾名思义也就是指代硬功夫是必需要就如比各种软件和手绘等能力,而“软装”就主要是指代自身因素了,主要是指代思维层次的东西了。“硬装”将逐渐被科技产品所替代,但“软装”不会,不然就夭寿了。这样一个结果就会导致,“硬装”不断下跌,设计师的划分就将以“软装”为门槛,且“软装”不断升值。因此,对于设计师而言,自身的才是硬道理,就好比“沟通”之类的,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的“广”与“深”,比“硬装”更重要。
结构化知识,【比方说我是一名设计师,我面对室内设计这个行业,我大体的认知目录和我们的电脑上的文件夹管理体系很像。比如说,我点开室内设计这个文件夹,会发现有平面、物料、灯光、软装等等的子目录,当然如何创建子目录大家因人而异。假如你在点击了“灯光”这个文件夹,里面又会有,灯具,色温,照度,等等等的子目录”。】+1知识形成一个体系这其实很困难,在IDC中我们就讨论过类似的话题,我认为一个体系的建立就好比金字塔,初学者需要一个边线,需要了解一个职业的体系,才能更好的学习,只有拥有了这样一个知识框架的意识,对于自身知识的结构化才有帮助。按图索骥远比凭空造物容易,但这样会有一个负面因素,你很束缚。好比鸡蛋孵出小鸡来,鸡蛋壳就是一开始的知识的框架,小鸡在里面成长形成躯体,但如果最后缺少打破鸡壳的力量,他会成为死卵。
“远因”、“近因”,【女孩为什么爱吃蛋糕?女孩告诉你的她的心情和店面装饰等等都是属于近因层面的,而不断的在返回上级目录检索思考得出的隐性的内容,属于远因。】+1其实这就是“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概念,这就好比考古,你是只挖第一层的文物,就跑了(蹩脚的盗墓贼),还是到主墓室,拿取最值钱的文物(老司机)。
(【】为原文引用)
其实这些也是对于我行业的一个思考。“遮蔽性”的产生其实可能就在于两个点,一、对于行业的认知不足,被他人遮蔽了,二、思考不足,缺乏批判性思维。对于以上两点,我的认知是一个行业的基本知识体系框架是必须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引导初学者了解这个行业的职能,才能快速、有效地入职,但同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缺的。批判性思维不光是对于初学者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也是后期打破行业框架的必需品。其实我觉得“近因”、“远因”、这两个点,也是一种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只有拥有质疑、自主学习的特质,才是设计师能力的第一特征。因此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框架以及批判性思维培养才是我们当前要做的第一步。
-------------------------------------------------------------------------------------------------------------------------------------
我们关注设计师的成长 ——IDC设计研习社
网友评论
不要被作者所写的标旗,和文章中所写的小标题给误导了。自己去分析一下作者文章中真正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有的时候,他文章的逻辑关系并不好,你可以帮他梳理一遍。
所以我说很多文章,你们读不懂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作者文章的框架写得不够清晰,他没有按照批判性思维把他的观点理由直接陈述出来。第二,读者确实没有发现这些里面的逻辑关系,而且阅读理解有问题就导致了无法读懂。所以我觉得你可以试着把每一篇你读过的文章都写一下这样的阅读思考。你不要追求读的很多,一天读一篇文章就够了。
包括我最近看的一些分享文章,确实给我很大帮助,我基本都是反复看的,想摸透作者真正想表达的观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我想做精读,如同你在上面提到的李笑来老师的说的精读。
你上面提到的ORID读书法又给我一些新的见解,让我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去实践学习。
【饭是一口口吃的,吃太快容易噎死,而且这个过程很容易积攒负能量,我曾经切身体会过。】我的看法就是,你说的对。但我们现在不是一个人吃饭,而是一群人一起吃饭,一群人一起吃,会吃得更香,吃的更有味道,如果你一下子噎到了或者卡到了我会给你送一杯水,或者拍拍你的背。
我们从来就不是在追求【快】,我们追求的是要走得更【远】,而且是一群人一起走得更远。
因此我在想一个问题,不管我们是学到一个方法,比如近期你们学习的批判性思维,还是看到一篇文章,我觉得要真正读透彻,想明白,这都需要一个时间跨度,一点点才能真正掌握,并不会说,你一接触,立马就能能大神,立马就理解透彻,立马就能运用上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吃太快容易噎死,而且这个过程很容易积攒负能量,我曾经切身体会过。
后来我总结自己,我认为是自己太过于急躁了,其实很多东西要真的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真的需要一步一步沉淀,盖楼也是一块一块砖盖的。纯属个人意见,不知道你怎么看。
R - 感受(你的心情是什么)
I - 意义(这个文章对你的启发)
D - 行动(你打算接下来怎么做)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你们看完书或者阅读完一篇文章,没什么感觉了。你如果不写这篇读书笔记,我如果没有昨天去学习一下SPOT课程,我是无法分析出【你为什么读完书没有感觉,不能把别人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原因的。
你自己再把自己的文章读一遍,很明显你写的内容写的都是事实和感受,而意义和行动完全没写。你只不过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又重新解释了一遍,但真正把这个知识可以得以运用内化成自己的,你还缺乏后面两个要素。ORID的【意义】指的是你阅读完这篇文章对你的意义是什么,你有没有认识到什么新的东西,对你有没有什么启发?而不是把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那些意义再重复一遍。
必须把这些东西想清楚想明白,并且把它转化为真正的行动,你才有可能在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开始进行真正的实践,开始进入学习阶段的下一步。否则你现在所做的所有事情仅仅只是一个输入的工作而已,连【输出】都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