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群里有点热闹,碗子用了一周时间临了南宋夏圭的「长江万里图」,自称是磨性子。由于照片不清晰,那就先看看原作吧。
简单介绍一下原作者,夏圭:字禹玉,钱塘人,生卒年不详,稍晚于马远,宁宗朝画院待诏。
夏圭的山水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方面与马远非常相似,因此画史上一向以马、夏并称。夏圭所作立轴和一些小幅的构图,一方面与马远的构图相类似,例如景物简洁,善于利用远近景和墨色浓淡的对比,使主题突出,富有诗意;一方面又有他自己的特色,马远的造境倾向于奇险,而夏圭则比较朴素、自然,更富于现实感。
夏圭在用墨方面更善于掌握水分,笔墨交融,变化多端。画山石常以侧锋湿笔快速挥扫,笔法秀逸,飘洒,有“拖泥带水皴”之称。这种皴法是大斧劈皴的一个变种,方法是饱醮浓墨迅疾侧锋皴拂,然后趁湿用淡墨水扫开,极淡处用净水笔再接再扫,从浓到淡,从有到无,勾皴染一次完成。笔墨自然接合渗淡,显出潮润、深浅、光线种种变化痕迹,分外精彩动人。
有人评价夏圭的画“墨气淋漓,高低酝酿,远近浓淡,不繁而意足,更有不穷之趣”。总起来看夏圭作品的风格和马远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独特的境界。马、夏山水大量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在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长江万里图》是一幅长超过11米的手卷,画卷的前半段,以接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行的舟船,表现长江三峡险峻和波涛汹涌的景观;后半段则是以俯视和远观的角度描绘江面上的活动,以及沿途所见秀丽的景色。
从逼近观者的景物,转换到辽阔空旷的视野,这种构图的方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在画卷最后,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的题字,鉴定这幅画作者是南宋夏珪。
至于此画的真伪,咱不深究,主要学习其笔墨技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9167292/4aa45eb63f7a0877.jpg)
朋友一尺禅,为了助兴,戏写了碗子「心追长江万里船」,有意思的是,腿没入画中,真奇思妙想,神来之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