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40天。
今天分享《水孩子》。
《水孩子》是英国作家查尔斯·金斯利写成于1863年的作品,它被誉为世界十大哲理童话佳作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汤姆变成了水孩子。在仙女的教育和引导下闯荡大千世界,经历各种奇遇之后克服性格缺陷,最终长大成人的故事。
这个神奇的童话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介绍到各个国家,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者金斯利和维多利亚时期作家狄更斯一样,来头都很不小。金斯利出身于牧师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还在英国皇家学院,伦敦大学求过学。他曾担任维多利亚女王的牧师,剑桥大学近代史学系的教授。晚年他又被任命为英国最为著名的教堂西敏寺的牧师。
金斯利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牧师,还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历史学家,博物学家,社会学家,小说家和诗人。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金斯利的多数文章,表达了他的宗教和政治观点。但他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颇受好评。
在维多利亚时代被人广泛阅读,并对英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代表作不仅有历史小说,还有一系列优秀儿童读物,还有不少的剧本和诗歌,可谓笔耕不辍。
他生性敏感,能够快速地察觉到社会的变动趋势,又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十分关心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他常常以笔代剑,针砭时弊,颇有点儿“英国鲁迅”的味道。与此同时,金斯利他的语言简洁风趣,所写的书虽然是以成年人为对象,但同样也受到了维多利亚时期儿童的欢迎。
1856年,他发表了专为儿童而作的,讲述希腊神话的故事集,这也为他之后创造出《水孩子》埋下了伏笔。
《水孩子》这本书,其实是来自于作者随口编来,哄孩子睡觉的睡前故事。他原本是想告诉孩子得听仙女的话,做个乖孩子才能够长大成人,但后来他在剑桥大学授课期间,目睹了当时雇佣童工清扫烟囱的罪行,他看到了种种不合理的儿童教育制度,便萌生了把儿子的睡前故事改写成长篇小说的念头。
就这样一个以扫烟囱小男孩的蜕变过程为主线的故事横空出世了。《水孩子》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广泛的关注,受到了各年龄层的热烈欢迎。书里面浓烈的幻想色彩吸引着每一个读者,也影响了后来不少的作家。连著名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也是在《水孩子》出版一年后才写就的,可以说也是受到了金斯利的启发。
而金斯利在作品里面,传达出的思想也是巨大的亮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英国,人像机器一样被过度地使用,整个社会麻木不仁,一片灰暗。金斯利在作品里面表达了对儿童精神成长的高度重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对自然的亲近态度。
这在当时的观念非常地超前,足以见得这位作家的人文关怀,而且这本书还迫使英国通过一项专门的法令,改变了无数扫烟囱童工的命运。
《水孩子》虽然是一部童话作品,但它采用了幻想和现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它的前两章写的都是现实生活发生的事,教育、劳工用水不足等问题,尤其是汤姆逃命时的痛苦经历,绝望和无奈的程度,可以说是刺痛了当时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所以报纸连载《水孩子》一年之内,英国国会通过了烟囱清扫夫规则法案,明令禁止雇佣儿童清扫烟囱。一部儿童作品的功劳之大,让人赞叹。
而当情节进行到主角汤姆变成了水孩子之后,内容风格又摇身一变,好像从现实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
作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水孩子。活在大海里的晶莹剔透的小精灵,他们喝的是水粥、水牛奶,睡的是海草丛林。虽然我们清楚这些不可能真实存在,但作者将水下的吃喝睡等日常化的生活细节设计得合理又巧妙,让孩子对此充满向往。
对于儿童来说,水孩子在水下新奇有趣的故事,无疑具有巨大阅读吸引力。虽然孩子们都很清楚,这是作者对扫烟囱孩子苦难生活的美化和再创作,这无疑是对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温暖的抚慰。
比如汤姆做完善事,打破咒语和小伙伴们团聚,谁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数量多得惊人,他们都和汤姆一样,在现实生活中饱受摧残压迫,被折磨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才被仙女解救到大海里边的。
每个水孩子都有着各自的辛酸往事。更可悲的是,很多水孩子像汤姆一样混沌无知,根本不清楚自己遭遇了什么。无数的水孩子在海底笑啊跳啊,仿佛很快乐。但他们在“生前”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甚至还不懂如何表达悲伤,就夭折了。
作者用最欢快的团聚场面,最短的笔触,却影射出了当时最心酸的现实状况。不过只有当时英国面临这样的情况吗?我们稍微把目光放远一点,就能发现苦难无处不在。人间从来不是天堂,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像那些无忧无虑的水孩子,被大海温柔包裹,悉心照料。
可即便如此,也要常记得岸上有受苦的人们。悲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德,《水孩子》还有一个特色,它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这时期儿童文学的普遍主题都是死亡与爱,但《水孩子》却又融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它构建出一个“追寻主题”,它让主人公在不断的追寻中发现和探索世界,所以《水孩子》是集以上三大主题于一身的经典作品,也体现了作家关注儿童成长的理念。
分享下《水孩子》里面的死亡意识,当时的英国城市废气弥漫,生活环境和卫生设施非常差,各种疾病导致了人们寿命很短,人们之间变得冷漠凉薄,而主人公汤姆一出生就是个被社会抛弃的孩子,他不识字,从未被善待,更缺少信仰和道德上的教导。他的愿望就是变成像格林姆师傅一样的人,收很多孩子做学徒再虐待他们,从中牟利。
汤姆蒙昧无知的心灵的第一次开启,是在他看到爱丽小姐的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有“多脏多糟糕”,然而为时已晚。他被所有人当成小偷追打,虚弱无比的他最后为了清洗身上的“污垢”而跳入河水,现实已让他无处停留,唯有死亡才能够结束一切,才是一种解脱。
“汤姆”死去,却也在仙女的庇佑下获得新生,仙女帮他清洗肮脏的身体,并从他的体内中洗出来一个干净、全新的水孩子汤姆。这种死亡和重生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更是汤姆的心灵成长上的,顽劣愚昧的汤姆在仙女教导下重新地学习知识,学习做人,这也是一种灵魂的重生。
在这个幻想故事里面,死亡不再是生命终结的时刻,而是新生命开始的过程。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死亡能使我们的身体消失,而生命的本质——灵魂由此摆脱物质世界的牵绊,不会再有各种各样的杂质妨碍真正的自由了。
汤姆饱受时代的折磨,却在仙女的引导下获得自由。这其中当然离不开“爱”的强大力量。书中的两个仙女扮演着汤姆童年所缺失的“严母”和“慈母”角色,共同开启了汤姆的心智。
“严母”就是以恶惩恶仙女,她用毫不留情的批评和惩罚,约束着野孩子汤姆的种种淘气行径。比如往汤姆嘴里塞石头,以惩罚他虐待海葵的行为。看到汤姆偷吃糖果,就让他浑身长满了刺,变成谁也不敢接近的海胆,而“慈母”则是以善待善仙女。她从正面为孩子做榜样,对水孩子说最温柔的话,夸奖鼓励每个人,还会给孩子讲美好有趣的故事,让每个水孩子都忘记曾经遭受的创伤与不幸。
这两位仙女刚柔并济,提出一种最好的教育反思,是否该一味地鼓励或批评孩子。金斯利试图表达两种教育方式的并存,不仅要让孩子们知道做错事就会受到惩罚,而且要让孩子了解究竟什么是对的行为,这样才会引导孩子改正坏毛病,逐步学会怎样对人对己。
最后必须要提的就是《水孩子》的追寻主题,对于作者金斯利来说,这部作品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追寻。因为身为牧师的他在面对十九世纪达尔文思想和科学论述的冲击时,已经对人类的起源产生了质疑,这也间接导致他创造出了汤姆这类身高3.87英寸,拥有像鱼一样的鳃的水陆两栖动物。
可以说《水孩子》的写作,对金斯利也是一种信仰的再访和恢复,而变成了水孩子后,汤姆面对大海提出的疑问,鲑鱼是什么,它们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这些也不仅仅是汤姆自身的疑问,更是作者对“起源”的追问。
随着汤姆精神困惑的增加,他感到了孤独,他要去追寻同类,寻找和自己一样的水孩子,他想在同类里面印证自我,得到认同。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即使他排除万难找到同伴,也并不代表旅程走到了终点。就像仙女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最终是需要独立完成的,旁人也许能陪你走一程,但绝对不能替你完成。
为了解开,人要成长就要做不喜欢的事,帮助不喜欢的人,这个令人疑惑的精神难题。小汤姆前往遥远的“天外天”,寻找师傅格林姆,通过帮助这位恶人,以完成自己的道德进化。
这实际上已有种耶稣普救众生的意味了,唯有救赎他人才能圆满自己。年幼的汤姆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安逸生活,重新踏上了追寻的征途,最后,汤姆找到了正在受刑的格林姆,他帮助冥顽不化的恶棍睁开了浑浊的双眼,重新审视了这个世界。
而小汤姆也从一个粗俗肮脏的扫烟囱小孩,成长为勇敢、睿智、善良,集一切道德优点于一身的年轻人。他被仙女送上岸,脱下了水孩子的外壳,变成一位美少年。后来他成了大科学家,设计铁路、蒸汽机、电报,为人类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
用金斯利的话来说,靠的都是他做水孩子的时候学习到的知识。可我们知道仙女没有教他怎么造铁路,而是告诉他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像个男子汉一样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何活出一段独立自主的人生。
水孩子汤姆漫长的追寻之路算是完结了,但对于我们大朋友来说,阅读这样一本书,我们能得到什么呢?
在《水孩子》这本书的题词里,金斯利写道,“来吧,来读我的谜。每个小朋友,要是你读不懂,就没有哪个大人能读懂了。”金斯利是想把进化论与创始哲学之谜的读懂权,交给不谙世事的儿童。
他这段话其实更像是写给大朋友的,他向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像儿童一样阅读,他想要唤醒的是精神危机时代的“孩子般”的信仰感。过去、未来、存在,《水孩子》所传达的信息,涵盖了生命起源和生存意义等命题,若要研究简直深不可测,但金斯利也并没打算把人往生涩绕口的难题上引导,他用小汤姆的儿童视角,把困扰成年人的问题统统化解,变得纯真而浅白。
阅读这样的作品,也为灵魂纷扰的成年人增加了挽救感受力的可能。一起静下心来,亲自捧起这本书与孩子一同阅读,进步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