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45分,斯大林被朱可夫的电话叫醒。他告诉斯大林,所有防区的前线都已被突破,苏联正在遭受攻击。
1941年到了10月份,莫斯科岌岌可危。斯大林正在为放弃这座城市作准备,但是在最后一分钟,这位苏联领导人改变了主意,决定留下。
英国人意识到如果德军东进,自己将毫无还手之力时,他们对伊朗投入德国人怀抱的可能性更加担忧了。
伊朗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尽管斯大林在1939年与希特勒达成了协议,但是两年后德国的入侵促使苏联转而成为英国及其友邦的盟友。
德国人在苏联和其他地区开始陷入困境。
德国人预计将有数百万人会因粮食短缺和饥荒而死亡,于是开始鉴别哪些人该死。首先是苏联战俘。
德国人一直存在反犹太情绪,并且还在战前变得更加强烈。当纳粹领导人意识到将有数百万张难以养活的嘴时,那些被关在波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无疑是现成又易得手的屠杀目标。
反击德国的步伐开始加快,来自伦敦和华盛顿的坦克、飞机、军备和物资被大量运往莫斯科。
随着德国被赶出世界的中心地带,局势开始出现缓慢却坚定的逆转。
1942年秋天,德军的攻势放缓,而且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兵力、弹药以及日益宝贵的燃料(这些资源都让柏林难以负担)被大量地消耗在了斯大林格勒。
德国崩溃后快速变化的局面,使人们不得不为突发事件作准备。斯大林的态度愈发强硬,这无疑是出于被希特勒背叛后的警惕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通过侵占甚至迁移工业基础设施来削弱西方国家的实力,便是情理之中的措施了。这同时还能为那些新兴的共产主义政党提供财政和后勤支持。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将控制欧亚庞大的贸易网络。人们必须给予慎重对待,因为除了眼前可见的利益之外,在这世界心脏的肥沃土壤、金色沙漠以及里海区域上,还蕴藏着更多的财富。
感想:德国人想把自己国家内的犹太人驱逐出境,所以支持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国家。因此,犹太人想过和希特勒合作。这确实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犹太人和最大的反犹太集团合作。斯大林和英美的合作,其实也是两种主义的合作。这些算铤而走险吗?还是像曾国藩再次出山时的改变,太“清”反而做不成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