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遍通读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的历史巨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据说此书在2015年出版的一直是英国的头榜畅销书,长居印度非小说类畅销榜榜首,位列中国新浪2016年度十大好书 、豆瓣2016年度十大历史书和《21世纪经济报》2016年度十大好书。
史书读过一些,这本号称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我在看完全书、前言、序言和后记之后,稍加思考,提笔弄文。有愧浅见薄识,诚恐贻笑大方。
01.全球史观是当今史学界重要的理论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影响的领域不断扩张,各国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在加强,也引起各国持续关注政治、教育、文化等学科领域全球化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全球史观方法论研究历史,显得意义非比寻常。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全球化的议题也为社会各界人士所熟知,各种研究报告、著述和战略对策充箱盈架,层出不穷。中国大陆史学界以全球史为名的期刊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讨全球史观的热情也逐步升温。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相关合作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框架研究,全球化和全球史观尤其在中国成为热点。虽然对于全球史观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学者意见纷呈,但是这不妨碍它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02.以全球史观讲述《丝绸之路》数千年风云
虽以丝绸之路为书名,但是本书却并不仅限于丝绸之路穿越的国家和地区,而是将全球整体纳入研究的范畴,亚欧大陆、非洲和美洲都是丝绸之路延伸地。
世界的中心不只是西欧,从东亚、中亚、西亚、东欧、中欧、西欧、非洲和美洲,都有着灿烂的文明史,丝绸之路上的文明自古至今相互关联和渗透,没有孤立诞生和延续的伟大文明。
丝绸之路不只是贸易交通线路,它还是宗教和信仰之路,语言和艺术传播之路,战争和疾病肆虐之路,霸权和阴谋实施之路,奴隶和资源劫夺之路。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全世界的历史,人类历史不是某些地区和民族书写的,而人类整体历史构成的。
人类历史也不仅体现在国家档案和公开的重大事件,它还藏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历史人物的私人日记和信件、民间流传的故事和歌谣中,以及后人的历史考古。
03.说历史的背后是历史解释权的竞争
一个在“西方中心论”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英国人彼得•弗兰科潘,“十几岁的时候,我开始不满于学校课堂上重复无趣的有限的地理知识,因为它只关注西欧和美国,对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未曾提及。”(前言)。在西方政治成功、文化优势和道德胜利的颂歌中,努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一定程度上避开了传统民族史的狭隘性和理论缺陷。
作者将视线不仅投向西欧、地中海地区,更多地关注自地中海和黑海东岸至喜马拉雅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并不原生于西欧(如果摒弃中心与边缘的争论),而是经过了历史上的多次转移。西欧的崛起触发了激烈的权力竞争还在继续,历史解释权的竞争实质上应该也是权力竞争的延伸。
传统的历史书写方式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西方殖民者撰写历史的主要指导原则。西方学者通过掌握世界文化话语权,用他们亲自设计的标准来长期贬低和压制非西方世界的文化和文明,是西方中心论的突出体现。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史学观对长期形成的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与野蛮、科学与愚昧、先进与落后二元对立构建等级和中心观念进行过批判。80 年代后期,在西方学术界继后现代主义之后全面兴起了后殖民主义的研究和讨论热潮。
后殖民主义强调了前殖民地国家或广义上的第三世界继续“解殖”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力求消除以西方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格局,重新界定第三世界的文化身份及其民族文化的前景。
后殖民主义讨论虽然对西方殖民地国家政治文化历史霸权具有批判性,但矛盾的是往往在利用西方的话语进行的,其中也难免深受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影响,这也是我在读这本历史书时的可悲感。
网友评论
——《世界历史六千年》作者张禹 欢迎阅读,砸砖,只要中国史学界能够睁眼看世界,倡导国人自己的全球史观,而不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