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
新农业综合体思维模式下的巩义历史(三一)

新农业综合体思维模式下的巩义历史(三一)

作者: 迷失的农村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07:25 被阅读1次

(一)回郭镇名称的由来

新农业综合体思维模式下的巩义历史(三一)

回郭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4000年前,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据《竹书纪年》等诸多文史记载,夏代第二个国王太康迁都斟鄩(今回郭镇北罗村一带),一直到中康、少康、夏桀等,数百年间都在这里主持国事,创造了灿烂丰厚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灰坑文化层遗址,著名的《洛神》传说也起源于当时的刘村一带。经考古论证,古都斟鄩北靠洛河,建有内外城郭,内城就在邻近回郭镇东的罗庄(今北罗村附近),是贵族与民众居住的地方,外郭就在现在的回郭镇,是从事手工业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回郭”原为“廻郭”,是古都国城的形象记述。清乾隆年间,由于商业繁荣,回郭镇与朱仙镇、社旗山陕会馆、荆紫关镇并称为河南四大名镇。

(2)古都斟鄩的历史定位:

一直想象着通过意识逻辑和行为学看待和思考古历史和上古历史、以期弥补中国上古史史的不足:

由于对回郭镇比较熟悉、虽然也知道沧海化桑田,但是仍然对‘4000年前,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夏代第二个国王太康迁都斟鄩(今回郭镇北罗村一带),一直到中康、少康、夏桀等,数百年间都在这里主持国事’比较怀疑。

回郭镇南靠嵩山、东有青龙山(古称霍山或天凌山),西为伊洛平原(偃师二里头文化)、北为黄河(再远就是华北大平原)。

在如此环境下: 作为一个势力的都城、必然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纵深和足够多的物质力量,可是三四千年甚至五千年前的巩义是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力量的!

那么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 上古斟鄩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流放之地、它当时的政治核心应该是现在的‘南阳邓州古称邓林’或登封告城‘毕竟告城本身就是夏商周、尧舜禹时代的政治中心’!

(3)论夏帝中康建都于邓

作者:肖华锟

引经据典提出“夏帝中康建都于邓”,现论述如下,以期就教于方家和修正史志。

一、论夏帝中康建都于邓

1、从史料中论证夏帝仲康建都于邓

俗话说“盛世修志”。我国西汉武帝时最强盛,因而有司马迁《史记》问世传于后人。我国的唐宋两代是历史的鼎盛时期,因而唐宋时的史学著丰,史志也很发达,尤其在宋代,认为《旧唐书》写得不好,又组织编写了《新唐书》,并编出了《资治通鉴》、《路史》、《太平寰宇记》等质量较高的史书,唐宋的史书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就夏代中康建都于邓,在唐代史学家杜佑的《通典》中就有:“邓州为禹都”。宋人史学家罗泌在《路史·国名记·已》中云:“邓,仲康之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今之南阳(宋代的邓州),故杜佑以为禹都。”

现存西安碑林的《华夷图》——中国最早的石刻地图中,也标记为邓州为夏朝国都。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颖川、南阳为夏人之居也。

颖川即今河南省禹州、登封一带,史家共识,夏代确曾在登封告城镇建都。“南阳夏人居”,实指南阳郡的邓州一带,为夏代中康之居地。古人说一年成聚(居),二年成邑,三年成都①,可见夏人之居就是夏之都城。

南阳史家李保铨先生著的《领袖与南阳》、《南阳通史》、《毛泽东瞻目南阳》几本书中,均引经据典认为邓州为夏代中康之国都。

既然众多史料认为邓州为夏中康国都,为何《嘉靖邓州志》认为“夏帝仲康封子于邓”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是理解的错误,或雕版时的错误,误把《路史》中的“仲康之国”作“仲康子国”,一字之差造成了历史的误会,把立于邓州的夏朝都降为夏代的诸候国,这实在是一个遗憾,故笔者撰论文以纠正之。

新农业综合体思维模式下的巩义历史(三一) 新农业综合体思维模式下的巩义历史(三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农业综合体思维模式下的巩义历史(三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xs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