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第三次模拟测试,九年级的老师们正在废寝忘食地批改着试卷。
组长安排我批改的是最后一道试题:历史小短文。这道试题给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积极缴纳粮食税”的图片,另一张是“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的图片,题干要求对比两张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由于学生还没有进入系统的复习,乍一看,这道题真不知从何下手,但是若联系刚刚学习的内容,这道题还是不成大问题的,我想同学们应该答得不错,但是,事实出乎了我的所料。
全九年级1000余名学生,这道题得到满分的不到五人,大多同学都是两三分,还有很大一部分虽然也写了不少文字,但是仍然得的零分,为什么明明可以拿分的题,却很少有学生拿到分呢,仔细察看了学生的试卷,不得分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过程不仔细,未按要求解答问题。
题干要求题目自拟,没有题目肯定扣分,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很任性,不写题目,自然而然,题目这一分就失之交臂了。题干还要求要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有些同学只是简单的罗列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既没有叙述凤阳县“大包干”的史实,更没有对两幅图片做出比较,故这一分又无缘得到。
二、史实表述不准确,记忆闸门似被关闭。
在解答小短文试题时,很多同学都会犯一个“篡改历史”的毛病,张冠李戴者有之,指鹿为马者有之。例如本题中,把新经济政策视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写在了新经济政策之后者不在少数;把新经济政策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采取的措施大有人在;还有的是把新经济政策看做是建国后的土地改革。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有一个“新”字,由于上课没注意听讲(因为这两个知识点刚讲过不久),导致知识点混淆。二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也确实出现缴纳粮食税的情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多劳多得,少劳少的,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三是由于看到说的是土地和农民的问题,正好联想到土地改革,于是就生搬硬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上再说。
三、字体书写不工整,老师给分无从下手。
我们经常给学生说,老师不要求你个个都是庞中华、司马彦,但是在考试时你把字写的自己都不认识,老师就是想给你分也无从下手啊。在阅卷过程中,几个老师流水作业,看到学生写的字迹潦草、自己太小等情况,都会在自己所改那一道题处写上“注意字体”四个字,如果这样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我想也是没谁了,考不了分就只能怨自己了。
在上课评讲试卷时,问起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边的一些现象,部分同学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次马虎了。”不过,真的是因为“马虎”了吗?还是这只是一个借口?
不止一次的看到教育专家谈到学生“马虎”的问题时都持否定观点,认为“马虎”的真正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导致知识还停留在教材中或者老师那,使得对知识一知半解才会出现“马虎”的现象,如果知识掌握扎实了,是很少会出现“马虎”情况的。
你是一个马虎的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