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崔律精时力交流群
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day37

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day37

作者: 言廉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13:11 被阅读0次

【Day37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9月10日“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第6.1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在app中设定你的目标,最多3个。分享给朋友或po到朋友圈。

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day37

<实践日志>

1.我在本讲中学到的点:

1.1看到小伙伴的昨日回顾,发现收获满满,同时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有些小伙伴写的点,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荣荣提到的通过精时力的学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孩子也跟着变好了;瑶的经常复盘三个三,感恩和小确幸给我带来的许多正能量;还有一些是触动我的点,比如John陈的收获部分写的学习力的提升,我也类似学的东西太多、太散,John陈用预设时间、梳理重点、学习模块化来解决这个问题,总结太棒了,这正好解决我目前的情况。还有一些有趣的内容,可以用来参考,比如木门用打分来评估对课程学习的收获,这个纬度很赞,让收获多多更加具体。感恩遇见,成长路上,我们同行。

1.2时间记录APP解锁了一个新操作——目标。这里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近期的重点任务,比如我最近计划每天阅读公号10分钟来提升自己对工作资讯这部分,你不能直接把它设置一类别,所以可以设置一目标让它从属与工作其他的小类里。如果说类别让我们感知到时间,那么目标就是帮我们做到要事第一。

1.3交通or学习,这个如何记录呢?通过崔律的讲解,我的关注点从原来要交通还是要学习转移到如何来记录上,这背后的思维是,在解决问题之前,问题的再次澄清。

1.4交通or学习该如何记录呢,这个问题的举一反三,比如昨天和孩子看《头号玩家》,孩子看到一半就去玩别的了,最后我自己把《头号玩家》看完了,这段时间该记录在哪里呢?是亲子陪伴还是轻松一刻呢?按照崔律提供的思路来屡一遍,问自己,这段时间我做了什么?这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头号玩家》。这段时间我的重心在哪里?效果如何?这段时间我的重心在给自己放松一下,原本想兼顾陪伴孩子,但发现这两个放一起效果并不好,所以直接记录到轻松一刻里。这个经历让我反思到你有主动安排时间的权利,最好一次只做一件事,若两件事可以并行,看看结果跟你想要的效果是否一致,通过时间记录,发现它是自己对时间花费最忠诚的见证者。于是想起那句话,你的过去决定了你的现在,你的现在决定了你的未来。

1.5崔律对交通的深思,知道自己一年用了多上时间在交通上,如何更高效的利用交通,不需要用很多“学习”时间来安慰自己,这些问题点都很高效利用时间想挂钩。这一点值得我学习,聚焦问题,不做漫无目的的读书者。

1.6关于时间意识的片段,这个片段有些印象,今天是第二次学习,但发现有不一样的收获,以前关注点在柳比歇夫如何提升对时间的感知,这次在崔律的引导下看到了作者对柳比歇夫时间感知的描述,其实这并非是全部的事实。主动去做一些逻辑思考,有利于区分一些灰色区域,这个也体现在日常工作的上下沟通中,这里的逻辑思维作用主要是澄清事实,而非去纠结谁对谁错。

2.我在实践中的亮点:

2.1梳理了自己最近想做的事,找到近期的工作重心,并对想做的事进行紧急程度的排序,根据时间记录,把这些事情安排在日清单里。

2.2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体现在对时间的主动安排上、常规型工作的时间预估上、主动区分任务的紧急程度,有一些做自己的主人的感觉。

2.3主动区分一些类似的类别,有助于我们明确时间记录的分解,更准确定义我们的人生关键字,也是一种了解自己的过程。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暂无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5.[学霸题]为什么不要同时记录?(例如:上班路上学习,不要既计入交通,又计入学习)

首先,同事记录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做了两件事情,同一时间做两件事,这跟我们的大脑单线程处理任务相冲突,所以本来是想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忽略了大脑的客观事实,说效率有点纸上谈兵。

其次,上班路上的时间记录,目的是为了上班而需要花费的时间,学习显然是次要的,同时记录两个时间意义不大。

最后,一次只做一件事,这也要求我们在一段时间把关注点放在一件事上面,或者可以做两件事的时候,也需要有主次之分的意识。这也是对专注力的一种刻意练习,应该养成习惯,而同时记录两个,不利于这种刻意练习。

所以,不要同时记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day3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ks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