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医改的第十年,那些两会上的“老生常谈”

新医改的第十年,那些两会上的“老生常谈”

作者: 四百味 | 来源:发表于2018-03-07 18:55 被阅读0次

在过去的三年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分级诊疗连续成为两会关键词,被写进每一年的重点工作。去年,医疗联合体被列入新医改的重点举措,也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关于医改,还有太多的话题值得探讨。

编辑丨易子宁

2018年全国“两会”近日开幕,从人民网进行的“两会热点调查”来看,人们对医疗改革的关注度高居两会议题榜第四位,热度依旧不减。伴随着各代表委员们关于医改的提议相继提出,开始于2009年的新医改也走进了第10个年头。

在过去的三年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分级诊疗连续成为两会关键词,被写进每一年的重点工作。此外,大病保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科医生、医保信息建设更是不止一次被拿来研究讨论。去年,医疗联合体被列入新医改的重点举措,也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医疗改革与生活息息相关,新医改的内容也同样丰富,虽然医联体还没有找到最好的打开方式,但“人工智能+医疗”的风口似乎越吹越猛,已经普及全国5亿人口的家庭医生里面为什么没有你我他,关于医改,还有太多的话题值得探讨。

今年的两会才开了头,关于那些面熟的议题,讨论声已经不绝于耳。

分级诊疗促使医联体布局提速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想递交一份关于医联体规范化管理的建议,但是建议部分总是想不好。他认为,目前的医联体不好落地,主要是对医联体一端的省级医院考核约束不够,行业急需一个成熟的医联体建设标准、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去年两会,医联体一词被提出,主要基于推动分级诊疗政策落实,其中提到,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经过一年时间发展,医联体这一模式还没有完成行业验证。医联体内成员医院大部分是独立经营实体,各成员医院在医联体内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应该建立“嵌合式医联体”,把三级医院的专家、管理、医疗质量水平嵌入到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实现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薪酬体系,统一业务管理。

业内可以觅得的参考样本是罗湖医院集团模式,2015年8月,罗湖集团以唯一法人的形式正式揭牌成立,并成立理事会,实现管办分开,卫计局和医院不是上下级关系,医院所有的重大设备投入、购置、人才引进直接向理事会负责,医院是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另外,以集团财务管理中心为例,中心将旗下所有医院的财务科取消后整合在一起。

今年初,北京两会报告称,要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每个区至少建设一个紧密型医联体,发展专科医联体。此次,关于医联体建设还有“搭建紧密型医疗”、“实现社区与上级医院合作的信息化建设”等等提议正待研究。

家庭医生落实要线上线下联动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在这次的两会提案中表示,希望在未来的5~10年间,能够实现每个中国家庭都有数字家庭医生,他认为,数字家庭医生能够让百姓享受到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其次用AI技术能够缓解专业医疗资源的不足。

2016年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2017年初已有200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开展该项工作,彼时,提出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要扩大到85%以上的城市,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30%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要达60%以上,争取到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不久前举办的“2017中国家庭医生论坛”上,给出的数据是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一时间舆论哗然。

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推行的家庭医生模式并非国外的私人医生,签约服务从需求最为迫切的人群入手,优先覆盖的是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一般人群签约率往往低于重点人群签约率。

要发展家庭医生,首先要解决的是全科医生的人才缺口问题,其次要优化的是医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实情况,这使得家庭医生的普及操作难度增高,而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的情况也极为普遍。

对于全科医生资源问题,王小川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全部签约家庭医生并不现实,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去解决,数字的家庭医生就是利用互联网触达用户的优势,提高签约率和覆盖面,成为医联体的一部分。

对于“签而不约”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带来两份议案,其中“关于切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的建议”直接针对这一执行痛点。他看到的家庭医生指标上去了,但效果并不理想,家庭医生从惠民政策变成了“形式主义”。

郑坚建议参照英国家庭医生模式,学习其在签约内容、签约方式及签约配套支持方面的特色做法,同时,制定家庭医生计划,重视签约团队的长期培养,也要及时更新相关规定及设置,为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破除障碍,而设立社区康复站、慢病管理中心能有效扩大签约家庭医疗保健服务范围,通过在家庭医生模式的各个环节建设制度而倒逼家庭医生“签而必约”。

“人工智能+医疗”热度不减

去年,人工智能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各科技大佬也在2017年两会期间提出多条相关议题。

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建议成立国家医学人工智能工程中心,吸引具备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企业、药品研发企业等相关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智能认知系统。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建议把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总体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智能+经济”发展,从观念引导、制度创新、数据开放和专项支持等方面,为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紧接着,“人工智能+医疗”在医疗领域掀起一股投资创业潮。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而医生资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新医改政策接连出台决心撬动医疗环境改革,但突破口并不多,风靡全球的人工智能恰是一刃破冰利剑。

相较于走入低谷、追求模式创新的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是从根本上释放医疗生产力,这直接触达本质问题,一时间,前景大有可为的“人工智能+医疗”引得资本与创业者蜂拥而至,虽然有死有伤,但行业价值不会改变。

在今年两会,聚焦“人工智能+医疗”的议案也已经浮出水面。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的《关于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议案。

首先,鼓励在家庭医生服务、临床医学、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在基层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辅助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

其次,推动制定人工智能医疗相关的政策和规范,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应用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将智能语音随访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公共卫生随访、院后术后随访的标准手段,将智医助理等医疗辅助系统作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标准配置。

结语

2018两会大幕拉开不久,医疗改革议题也还在不断丰富,关于民营医疗发展、医患矛盾解决、医生薪酬制度等诸多悬而未决的行业痛点问题还未深入涉及,我们期望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与探索创新,助力医疗行业发展、改革。

相关文章

  • 新医改的第十年,那些两会上的“老生常谈”

    在过去的三年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分级诊疗连续成为两会关键词,被写进每一年的重点工作。去年,医疗联合体被列入新医改...

  • 恒瑞医药2018年业绩解读:药改之后,继续看好恒瑞的逻辑(一)

    2018年是新医改推进的第十年。医生多点执业、两票制、药品零加成、降低药占比、全民医保、降低药价、带量采购,几乎每...

  • 李二狗的秘密

    初心不变,新医改解民忧。 偷空钻空,真小人多作怪。 2009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医改方案终于揭开了面纱,民心...

  • 新医改(二次医改)

    从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至今,新医改已经进入了第六个年头。新医改方案所确立的以公益性为导...

  • 医改B面灵魂十问

    笔者在医药行业多年,经历了新医改的各个阶段,现将近10年国家医改推出的主要政策予以回顾和梳理,侧重谈谈其政策制定者...

  • 我在医药行业的八九年(一)

    2009年到现在,国家已经大规模的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医改。我2012年入行,在整个医改的社会浪潮中翻滚,跟着公司在医...

  • 4+7医改政策对我们的影响和应对

    这个新的4+7医改政策呢,4+7只是一个代号而已。是之前在我们国内的11个城市试点新的医改政策,政策是将社保...

  • 新医改带来的行业机遇

    新医改以来,缓解“看病贵”的诸多举措大多指向医药,拿医药开涮,药占比、集采、二次议价、两票制及药品零加价、...

  • 新医改带来的行业机遇

    新医改以来,缓解“看病贵”的诸多举措大多指向医药,拿医药开涮,药占比、集采、二次议价、两票制及药品零加价、高值耗材...

  • 静观房医两改

    可怜世人一生苦,忙忙碌碌为房租。 耗尽平生血汗住,又被自然牵出屋。 早知囚笼如此险,厄运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医改的第十年,那些两会上的“老生常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rs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