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先生的人生停止在1992年11月17号,路遥先生的作品《人生》停止在第二十三章 并非结局 ,一个是似而非的结局令人无限怅然,用路遥先生自己的话来说“高加林虽然回了故乡的土地(当时是被迫的),但我并没有说他就应该永远在这土地上一辈子当农民。小说到是结束了,但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在小说结束时结束。”
一篇小说就这样结束了,留给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的有太多的难以割舍的内容:智者德顺爷爷会怎样?已为人妇的巧珍会怎样?善良的张克南会怎样?娇生惯养的黄亚萍又会怎样?24岁已经多次经历人生玩笑的高加林又会怎样?再次回到高家村的高加林会不会在巧珍的帮助下借助高明楼重新走上教师的岗位,还是借助改革开放的红利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娇生惯养而又勇于追求真爱的黄亚萍会不会再次接受张克南亦或是跟随父母回到自己的老家回到南京?善良而本分的张克南对于痛苦挣扎中的黄亚萍又有什么实际的行动或者是另择新欢?深深的爱着高加林已嫁马栓的巧珍还会用什么实际行动来帮助高加林?出生于民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的智者德顺爷爷还能活多久?他还未走完的人生又会怎样?
这些问题久久的徘徊于脑间,学生时代阅读路遥先生的《人生》,读出的是对高加林的厌——喜新厌旧;读出的是对黄亚萍的恶——娇生惯养;读出的是对张克南的悯’——软弱退缩;读出的是对巧珍的爱——坚强不屈;读出的是对德顺爷爷的敬——智者形象。
工作十年之后,再次拜读,感受截然不同,已经没有了爱憎分明的感觉,曾经的年少轻狂已经渐渐的离我而去,取之而来是一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感慨,用《童梦奇缘》中冯小刚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已经被俗气所浸透的我,金钱和权力已经蒙蔽内心的追求。幡然醒悟之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珍惜的。
高加林再次回到生他养他的高家村,甚至孩子们,他曾经的学生站在山坡上唱着:“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据说对于鬼怪之类的东西,越小的孩子越能看见,是的,一个人的良心坏了,孩子也能发现。孩子们的眼中揉不得沙子。甚至被曾经的学生都抛弃了,鄙视了,看不起了。德顺爷爷还在高加林必经必经的路上等着他,痛心的对高加林说道“娃娃呀,回来劳动不可怕,劳动不下贱!可你把一块金子丢了!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是的巧珍是一块金子,这几句是对高加林的责问,更是对高加林所做选择的惋惜。
再读《人生》,对高加林的厌,对黄亚萍的恶,对张克南的悯,视乎已经淡然,青春的时候谁没犯过错呢?人生的成长公式就是:错误+悔过=成长;对巧珍的爱,对德顺爷爷的敬则愈加强烈。爱巧珍和她的外貌无关,和她的学识无关,那我到底爱她的什么呢?说不清楚到不明白,好吧,就用这种感觉深深爱着这个名叫巧珍的女人吧!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德顺爷爷就是这样一个宝,回到农村的高加林面对巧珍的爱,踌躇时,是德顺爷爷一番话,让他大胆毫无顾忌的去爱;高加林决定放弃和巧珍的这段感情时,德顺爷爷赶到县城苦口婆心的劝说,虽然没有改变现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是,德顺爷爷的一席话既是在鞭策高加林的良心,也是在宽慰劝解。
释然于这一切,不必纠结于高加林、巧珍、张克南、黄亚萍的未来,也不必纠结于第二十三章并非结局的结局。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体味人生作品的残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