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成长
幸福咨询:是哪里病了?神经症候群的解读……

幸福咨询:是哪里病了?神经症候群的解读……

作者: 97b3ffd05784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08:56 被阅读0次
    幸福咨询:是哪里病了?神经症候群的解读……

    人的自信心可以移动高山,但是,如果缺乏自信,就会把小土堆当成高山来看,虽然在别人眼里那只是平坦大道而已。一样的身体既可以产生肉瘤,也可以治愈肉瘤。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下面将要谈到的就是其中之一。 

    钟斯在36岁之前是一个特别健康的人,在一家稳定的公司工作,36岁的时候,他的胃部出了一点问题,经常生病,工作也做得很浮躁。他也像别人那样想要治愈自己的疾病。他查看了很多相关的医书,也看了很多医学方面的广告,后来他确定自己患上了一种特别少见的血毒,连医生也没办法为它命名。他觉得自己肯定在什么时候吃下了一个有毒的血块。通过长时间的休息之后,身体仍然没有好起来。他辞掉工作,用全部的时间来治愈身上的疾病。他跑了很多医院,其中有一家医院的医生对他描述的病症有些不耐烦了,就让他在身上贴硫磺油膏,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了。 

    后来,讲述这件事情的爱丁堡布利哲医师就想到一种治愈的办法。他很清楚,患者无法打破自己脑中的血凝观念,所以他就写下一篇文章,说自己可以治愈血凝,让那个人感到很满意。医师让他去从事一种户外的职业,有时候还给他注射一点砒素,让他感到自己的病被人重视了,而且还让他答应在6个月以内不要去看任何医学方面的书籍,也不要去找任何医师治病(其中包括布利哲医师)。果不其然,6个月以后,他就完全康复了,他心理上关于血凝的概念也全部清除了。并且他还说,如果没有布利哲医师写的那篇文章以及自己对布利哲医师的承诺,也许他的病永远也好不起来。

    然而,钟斯自己是患上了疾病,只是因为他深信血凝的原因,过分地扩大了疾病。正是这样的心理作用,把一个小土堆变成了高山,但对布利哲医师的那篇文章产生的信息又把高山移走了。他的疾病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看的医书和对自己的催眠产生的。布利哲医师也选择了这样的办法,让他从疾病中走出来。以前医师是不会把药方交给患者的,然而,他能对患者说,这种药将会怎样在脖子上停留6个月之久,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治愈疾病。对于每一种病症,医师都要利用最初治病的工具来治愈患者,这种治愈的方法也让患者觉得很满意。 

    假如我们获得了这样的印象,认为所有的疾病及其治愈的过程都这么一清二楚,这么容易,都是一个类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样的疾病和身体虚弱,肯定是因为身体患上了大病,所以感到很害怕。如果得了某种疾病,或者做个开刀的手术,就会害怕旧病复发,或者陷入再度溃烂的恐惧之中。大多数的人都处于一种模糊的恐惧之中,而并非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疾病可以治愈,要么就认为某个医师弄错了,接着又去找别的医师,要么就是暂时性地放下了,过段时间又变得更加恐惧。 

    消除心魔原本就是一件需要耗时的事情。一个人对自己所患的病太在乎,就会很容易夸大事实。治愈的办法就是要让患者清楚地看到自己到底病到了什么程度。假如有一种截然不同的信仰,那就要打破过去的习惯,这就需要用到心理治疗法了。  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只需要一个聪明的医师去运用这种治疗法。最佳的办法就是在精神上加以引导,而不能贸然地去抵制那本来就混乱的思维。

    神经症冲突所涉及的问题,也可以是困扰正常人的普遍性问题。但那些问题的种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人质疑,用同一术语意指两种不同种类的东西是否恰当。我认为是恰当的,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区别。那么,神经症冲突的特点是什么?

    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与别人合作搞机械设计的工程师常有阵发性疲倦感和烦躁感,某一次发作是由下面这个事件引起的:在一次技术讨论中,他的意见被否定而同事们的意见被采纳了。这以后不久,在他缺席的时候大家做出了决议,随后也没有给他机会以陈述自己的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他本来满可以认为这件事不公平而挺身反对,或者也可以不失体面地接受大多数人的决定,这两种办法任随哪一种都会是协调性反应,但他没有这样来对待这件事。虽然他痛感被人轻视,却不做反击,他仅仅意识到恼怒。他心底深处的愤怒只出现在梦中,这种被压抑的怒气是一种混合物,既有对别人的恼怒,也有对自己软弱的恼怒,由此造成了他的倦怠无力。

    这个人没有能够做出协调反应,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他早把自己看得了不起,而这种自大的图像是需要他人的尊敬才能树立起来的。不过他是无意识的,他行为的出发点一直是:在他的专业领域内,他的天资和才干是无人可比的。任何对他的轻视都可能危及这个出发点而挑起他的怒意。不仅如此,他还有无意识的虐待倾向,想贬低别人,鄙视别人。这种行径当然是他所厌恶的,所以他用过分的友好把它掩饰了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因素——他的无意识的内驱力,即为了利己的目的而利用他人,所以自己必须在他人面前保持体面。另外,别人对他的赞美和好感,是他的强迫性需要,再加上他的迁就态度和忍让屈从倾向——这一切结合起来更加剧了他对别人的依赖。于是,冲突便产生了: 一方面是具有破坏作用的攻击性,亦即他的愤怒反应与虐待冲动;另一方面是对赞许和友爱的渴求,并力图在自己眼中显得举止高尚、通情达理。结果是,内心的不被察觉的矛盾激化,其外化的表现则是倦怠无力,使他整个行为能力都陷入瘫痪。

    再举一例,我们将看到一幅类似的图画。一位自由受聘的设计员从他的好友处偷钱。这种偷窃行为从他所处的外界因素是无法理解的,他诚然需要钱用,但他的朋友肯定会欣然给他钱花,过去这位朋友就有慷慨解囊的经历。但这个人的偷窃行为尤令人吃惊的是,他是个注重体面的人,也很看重友谊。

    那什么冲突才是这件事的本源?

    这个人对温情有明显的病态渴求,尤其希望随时都得到别人关照。由于这种渴求中夹杂着一种无意识倾向——想从他人处得到好处,他的行动便表现为:既想得到他人的感情,又想突出自己的支配地位。前一倾向本来会使他欣然地接受帮助,但他的无意识的傲气反对他这样做。这种自大实际上虚弱得不堪一击。

    他觉得,别人应该因为能帮助他而感到荣幸,而去求人帮助则是一种屈辱。他对独立性和自强能力推崇备至,更加深了他对求人相助的反感。这就使他决不愿意承认他还需要什么,不愿意把自己置于别人的恩惠之下。他只能索取,却不能接受。

    有一种称为“习得性无助  ”是说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或她)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控制的情况下。于是,他(或她)开始感到自己像一颗“命运的棋子”(pawn of fate)任人摆布,无助而抑郁,塞里格曼把这种抑郁的产生原因称为“习得性无助”

    做一名“好的住院病人”意味着病人必然是被动的,而且必须放弃所有控制力。这其实是为病人创造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境况,此后即使控制力有可能对继续康复起作用,这些病人也已丧失了使用控制力的能力。

    有一组婴儿,其头枕着对压力敏感的(pressure-sensitive)特制枕头,以便他们可以通过转动头部来控制可动装置的旋转。另一组婴儿,其床的上方虽然有同样的可动装置,但它们被设定为随机旋转,不受婴儿的任何控制。可控制枕头组的婴儿每天有10分钟时间接触这种可动装置。

    经过两周,这组婴儿掌握了非常熟练的技术,通过转动自己的头使可动装置旋转。然而,更重要的发现接踵而来——后来实验者把不可控制枕头组的枕头全换成可控制的,并给予这组婴儿比第一组更多的学习时间,他们却全都无法学会控制可动装置。第一种情境下的经历已使这些婴儿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无效的,并且这种认识迁移到可控制的新情境下。对于可动装置,婴儿们已习得了无助。

    研究表明,许多老年人,像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了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控制力,他们的健康状况比那些能保持这种控制力的老人差,死亡的概率也更大。

    另外,一些研究也表明,不受人力控制的应激事件在诸如癌症这样的严重疾病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几年中遭受丧偶、失业、失去威望等事件都将增加一个人的癌症患病概率。

    通过塞里格曼的研究,我们现在了解到,如果个体学会把自己的控制力缺失归因于:(a)永久性的,而不是暂时性的;(b)自己的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c)渗透到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那么,个体最有可能变得抑郁。认识到这些后,治疗师和咨询师就能更好地理解、干预和治疗严重的抑郁症病人了。

    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对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恐怖袭击。这些恐怖事件产生的心理上的影响在美国和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些症状包括持续增长的焦虑、愤怒、紧张、酒精滥用、对外部事件控制感丧失以及无助感(CDC,2002)。事实上,恐怖分子的袭击目的之一就是让人们产生脆弱和无助感。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对袭击后的影响作出如下总结:

    恐怖主义威胁为焦虑和抑郁的出现营造了标准的心理氛围。心理学家称之为“预期焦虑”,就像谚语中描述的那样,一直在等待另外一只鞋掉下来。现在这个情况下即是等待恐怖分子的炸弹爆炸。加上“习得性无助”这个成分,即面对阻止恐怖主义,你意识到自己能做的很少或者什么也做不了,会使抑郁、易受伤害、控制感缺失进一步加剧。

    有个年轻的股东问查理要怎样才能追随他的足迹,查理的回答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许多年轻的生意人都问我们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聪明的问题:你看见某个有钱的老头,然后问他:“我要怎样才能变得像你一样呢?”

    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你从前更聪明一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大多数人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

    通过改变人格中促成冲突的诸种状态,却能够解决这些冲突。每一件分析工作,只要恰到好处,都会改变那些状态,因为这种分析能减轻一个人的无助、恐惧、敌视等感觉,减少与他人、与自身的疏离程度。

    弗洛伊德对神经症及其治疗持悲观态度,原因是他不相信人性的善良和人的发展。他认为人注定要受苦、要毁灭。驱使人行动的本能只能被控制,至多被“升华”。而荣格的信念是,人既有能力、也有发展他潜在可能性的要求,使自己变得更优秀。但是,如果一个人与他人和与自己的关系一再受到干扰,他的潜在能力就会减弱或变质。

    多元思维模型是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养成一个学科——比如说经济学——的思维模型,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笨方法。

    我深信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能够改变而且不断改变自己。随着我们理解的不断深入,我的这一信念也更加成熟。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幸福咨询:是哪里病了?神经症候群的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yw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