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电影《八佰》了吗?
01.
今天,我将小儿送回了一百多公里外的老家。
回到家后,看着地上散落着的玩具,抱着枕头我泪如雨下。
想孩子,却因工作不能时时照顾,又因看到公婆疼爱孙子,却也不忍总将他们夫妻分离,让不会做饭的公公勉强独自维持生活。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让孩子跟公婆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大宝来安慰我:“妈妈,我知道你想弟弟了。可是不要紧的,不是还有我吗?”
“嗯。”我回答道。但我心里还是止不住的难过。昨天我接到通知,下周要外出学习一周,想到半个月都没办法看见孩子,我心里一边牵挂孩子,害怕孩子把我忘了,一边牵挂我的工作,我不止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这份工资微薄的工作,值得吗?
02.
晚上,孩子爸爸说订了电影《八佰》的票,我们一家三口去看疫情过后的第一次电影,同时也让大宝受受教育。
电影在庄严的气氛下开场,战争的残酷,逼真的战火纷飞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中华民族的每一步都走的如此艰辛,中华儿女的每一次牺牲都不应被历史遗忘。
影片开头,湖北保安团一行声称“来上海打扫战场”,抵达才发现这里已然残垣断壁、赤地千里,在废墟中整队待命,和日本侵略者仅一丘之隔。被发现后,惊恐万分、四处逃窜,成为任宰割的羔羊。在当时的客观环境,骑兵是不利于作战,步兵完全可以有组织进行抵抗,是因为临时抓的壮丁滥竽充数、缺乏军事训练,或由于恐惧心理,也可能是长期的封建教化造成一系列“愚民思想”、“羊性群体”,让人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
真正唤醒民众的,是坚守四库仓库的将士,自背弹药大喊自己的姓名、家乡,被炸的血肉横飞。国军全力抵抗,震撼的一幕发生了,为了防止日军打通墙壁,郑凯饰演的陈树生组成敢死队,自发身捆德制手榴弹、高喊“爹娘、孩子不孝”从高楼跳进日军阵中,将日军炸得血肉横飞,其他的队员们相继跟进,边高呼姓名、家乡,以此种方式报效国家。触目惊心的场面感动了岸边的各阶层同胞、也震惊了租界的外国人。
03.
教育往往也是如此。看着有的孩子荒废时日,过着游戏般的人生,批在嘴上急在心里。
如何让孩子们摆脱“羊性群体”思维,变得有斗志呢?教育者又要如何唤醒“沉睡的灵魂”呢?
第一,告诉孩子现实的残酷
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青青草原,也有饥荒,更有贫穷,更有与童话世界相悖的真实社会。
很多孩子因为幼稚常常会幻想,把一切都想象的简单又美好,然而一旦遇到实战,就溃不成军。
告诉孩子社会的现实,甚至让孩子体会生活的不易,用赤裸裸的现实去磨练孩子孩子的意志,“不怂”才是青少年蓬勃向上的原始力量。
第二,告诉孩子身上的使命
很多父母都期待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一生将孩子庇护在翅膀之下。然而这样做,会让孩子无论年龄怎么增长,心智却仍不健全。
现在甚至很多孩子都有“公主病”“少爷瘾”。可笑的愚蠢幻想,麻痹孩子的灵魂。
想要唤醒,一定要明白告诉孩子身上的使命。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了才会整成一个挺拔的人。
第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电影中的另外一幕,让我尤不能平静。
“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苏州河两岸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条苏州河分隔了仓库与租界, “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对面租界,歌舞升平,霓虹闪烁,女人们在唱着歌剧。而苏州河的这边,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我倒下了,就换你。” 那些战士,身上绑满手榴弹,一边喊着“娘,孩儿不孝,”一边纵身跃下。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不得不承认,一开始在我的背后肯定也有人嘲笑,有人觉得你跑到农村去教学,去工作,工资那么低,收入根本不能与其相较。又想起那日在亲戚聚会的饭桌上,被一亲戚逼问工资,我如实告知后,迎来的尴尬场面,也许他们不会理解,我的教育梦。他们不会理解站在讲台之上时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那些收入颇丰,手持名包贵表的亲戚,就像在苏州河对岸一开始看戏的“高尚人”,而我的作为和选择都是做我认为对的,值得的事情。也许他们现在不理解,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有精神食粮的人,与没有的人,是有区别的。
今夜,我默默地写下:孩子,现在的分离,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相聚,妈妈无悔自己的选择,并会为之奋斗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