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匡开草
01
他写了一篇文章,和烂熟的两个词有关:成熟、孤独。他又用了一个字让这两个词之间产生了关系,那个字是"越"。这篇文章组合起来就是"越成熟,越孤独。"
在他文章写完的隔天,我和他正巧在一起吃饭。但我怎么瞧,都觉得他和他所写的文章充满了距离感。我只认得现实中的他,却很难从现实中看到文字中的他。
在文章中,他记录了自己难以与人言说的孤独,他的文字在慢慢明晰成熟与孤独之间的关系,最后他不出意外地说出了鼓励的字句:“学会坦然地接纳孤独,与孤独相处正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很难看出这跟有说有笑,正坐在我面前的他有什么关系。
我们面对面地吃着饭,我盯着他看了几秒,又犹豫了几秒的时间,终于忍不住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成熟吗?”
问完后我又觉得不甚贴切,就又补上了一句:“还有,你孤独吗?”
他愣了几秒,抬起头疑惑地看着我。
我只好尴尬地进一步补充自己的意思:“其实......我看了你的那篇文章......”
他听完后就笑了,又继续低头吃饭,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你别信我写的,那些看看就好了。”
他巧妙地避开了我问的问题,只是表达出他写的文字跟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02
有一个的体验,我一直觉得很有趣。
当我的朋友或者亲人在朋友圈发表了抒发情感类的文字时,我总觉得很陌生,文字陌生,他们更陌生。这跟我现实中所认识的他们,是那么的不同。
更大的宝藏还不是朋友圈,而是微博。这个很少有熟人在的地方。
那次我和她互相关注了彼此的微博,那仿佛就像打开了另一个陌生的领域,我认识了另一个的她。原来几年前她遭遇过这样的变故,原来她也有难过想哭的时候,原来她有另一个我完全不曾知晓的圈子,原来......
这真不像我认识的她。
但仔细琢磨琢磨,你就知道这话真可笑。
她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而我和她的关联,就只有自以为是的“认识”在一点点地去搭上边。
03
林语堂选择将“孤独”的两字拆开来看,孤独就成了这个样子:
“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
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而我认识的他,则选择将“孤独”浓缩成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他写着“孤独是常态,成熟是接纳”,用文字抚慰了自己,也鼓励了别人。
而更多的人则是将孤独留在难以成寐的夜晚,留在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留在下班后独自吸烟的街道,留在熙熙攘攘的地铁,留在空荡荡的屋子,留在热闹的广场,还有留在海浪声翻滚的沙滩上。
现实中的我们,都有所隐藏,都想有所发泄。有的透过文字,有的不需要文字;有的矫情给别人看,有的只矫情给自己看。
每个人都是宝藏,却只给对的人钥匙。
人这个宝藏啊,还有好几把钥匙:
这把钥匙让你打开他的微信,这把钥匙让你看到他的朋友圈,这把钥匙让你关注了他的微博,这把钥匙让你进入了他的回忆......
但,还有一把钥匙,他谁都没给,只留给自己,在孤独的时候就进去看看。
网友评论